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等职业院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

2014-03-26 01:31杨万红郑鄂湘潘丽燕方英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科学系福建厦门3611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导向院校

杨万红,郑鄂湘,潘丽燕,方英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科学系,福建 厦门 361100)

《环境微生物学》是主要研究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是环境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与监测检测技术的关键和核心,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2-4]。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 “三废”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同时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该课程的开设不仅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彰显了该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

面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大于求,2006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一时间,“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新话题,成为高职办学的指导思想。而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的就业应该以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和农村、面向生产一线的具体岗位为主导方向,将学生培养成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是大趋。

1 高等职业院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高等职业院校《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各院校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各有侧重,有的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却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潜在作用;有的院校过分强调培养当前环境微生物学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缺乏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有的院校仍停留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职业需求;有的院校没有结合该专业的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采用 “广泛全面”的知识点灌输方式,最终导致学生对什么都感觉有点印象,但都一知半解;少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偏向理论性,在工作中没有多大的应用,因此他们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草率应付实验课,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应地探索与改革,积极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精神[5-6],以为今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探索性意见与建议。

2.1 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为提高《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可将常规的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革为项目式教学模式。

所谓项目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进行教学,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教学,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7-9]。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可从不同的发展层次上考虑设置5个项目进行教学任务驱动,即从能力发展层次上考虑设置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及 “三废”生物治理状况的监测与评价2个项目;从技能仿真层次上考虑设置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的测定项目;从技术操练层次上考虑设置环境微生物检验及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项目。

通过项目式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该职业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能从事环境监测工、废水处理工、食品检验工、微生物培菌工等岗位工作。

2.2 创新理论教学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根据该文件的要求,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科学系严格按照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市场需求,确立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在课程理论教学方面,首先通过各项调查,分析该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工作需要,设置该课程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调查反馈回来的建议,通过聘请相关企业人员莅临指导等方法,整合知识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调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人才培养大纲,为了更加突出该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将该课程的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变更为《环境微生物技术》,将课程理论教学由原来的54学时更改为34学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简洁明了地归纳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即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在 “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尤其是当前 “三废”治理过程中微生物治理新技术的应用;第三部分强调掌握基础实验操作原理知识。通过这三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 “广泛全面”的知识点灌输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2.3 创新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首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训体系,设定该课程实践教学为17学时,在理论满足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内容。

(1)在实验实训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自制实验操作视频。在开始实验实训前,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实验操作视频,更直观地了解实验的实际操作,进而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学院定期选派该课程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当前环保企业对该岗位实际所需的知识,结合学生就业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日常教学中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建设该门课程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避免出现学生的校园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

(3)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开放性实验室,由专门教师负责,倡导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设计试验,并由专门教师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把关。例如有些同学对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东溪水质污染的现象比较关心,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了利用微生物技术对水质污染治理的实验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了谷歌大学生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使学生能积极探索课程知识,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其科研创新能力。

(4)提高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的比例。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在该课程的考核中增设了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并将其比例提高到10%。

3 结语

通过上述课程教学的创新活动,提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能充分取得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院校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多数针对本科院校学生,而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较少。因此,进行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应结合相应的专业实际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其教学方式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

[1]顾庆龙,王清,于智勇.《环境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究 [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68-170.

[2]宋增福,张庆华,邱军强,等.突出专业特点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28-130.

[3]梁国斌,刘维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2):68-71.

[4]靳振江,朱义年,游少鸿.以应用为导向的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4):89-90.

[5]舒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1.

[6]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就业导向指引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J].计算机教育,2004,(3):100-101.

[7]张晓红.在模具课程实习中运用项目模块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43-44.

[8]汪晖.项目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J].大众科技,2010(8):178-179.

[9]黎振,杨慧,王井玲.项目式教学中全过程立体式考核方式探索 [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22(1):37-40.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导向院校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偏向”不是好导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