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勇, 王春林, 田启东, 孟 娴, 邱智兴, 胡 鸾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各型颈椎病早期最常见的X表现,对半数以上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极具意义[1],常作为X线检查的客观诊断标准。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颈椎病早期征象和客观指征,而且生理曲度的改变发生在骨刺形成之前[1]X线片检查对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推拿手法可以调整颈椎病患者异常的生理曲度,但缺乏系统观察,为了探讨推拿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笔者于2010年9月—2013年11月期间,采用拔伸顶推手法治疗颈椎病,并设常规推拿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2010年9月—2013年11月门诊及住院部患者60例。60例患者中,男14例,女46例,年龄18~65岁,采用随机分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电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1.颈部僵硬,上肢麻木。(4)颈椎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5)X线正位片: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见齿状突偏歪;侧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的变直,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或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颈椎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②此次发病未经药物治疗;③有颈椎生理曲度前曲减弱或消失(变直),或后凸,间隙变窄、失稳、退变等X线表现;④不中断治疗。
1.4 排除标准 颈椎结核、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合并有内外科急重疾病;未能按计划完成治疗者。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颈椎病常规推拿法治疗。常规推拿法参照21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中关于颈椎病的治疗方法进行:①医者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同时按揉风池穴1 min;②从风池穴起至颈根部,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侧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5 min左右;③用法放松患者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5 min左右;④颈项部拔伸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用两前臂尺侧放在患者两侧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术者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牵开,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⑤提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拿揉患肢,牵抖患侧上肢2~3次。
观察组采用颈椎拔伸顶推手法治疗:①医者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同时按揉风池穴1 min;②从风池穴起至颈根部,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侧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5 min左右;③用法放松患者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5 min左右;④颈椎拔伸顶推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头端,先用指揉法施于患者两侧颈项肌上,自上而下缓缓施术,然后施术者一手托住患者的后枕部,一手托住下颌部,以水平方向向后拔伸,每次拔伸时间30 s,反复数次。然后在拔伸状态下以指腹由后向前顶推后移椎体的棘突以调整生理曲度,再根据颈椎偏凸方向以拇指或食指顶推侧凸椎体的横突或关节突,施逆向调整手法;⑤提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拿揉患肢,牵抖患侧上肢2~3次。
2组均每天推拿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组治疗前后主观症状、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临床体征评分:包括头痛、颈臂痛、臂手麻、眩晕、交感神经症状、脊髓受压症状、生活能力、工作学习能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关节活动度(颈侧屈、前屈、后仰、侧转)、棘突或横突偏歪、软组织压痛(棘间棘上韧带、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枕部神经压痛(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神经根受压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推头压肩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上肢感觉障碍、上肢运动障碍、上肢腱反射、力米特征、下肢感觉障碍、下肢运动障碍、下肢膝腱反射、病理反射(霍夫曼氏征、巴彬斯基征)、椎动脉屈曲试验、霍纳综合征37项。主要症状、体征计分方法:采用量化计分法,每个症状体征按无、轻、中、重4级或阴性、阳性分别计3分、2分、1分、0分或计2分、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低病情越重。
2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采用Borden氏测量方法。见图1。
Borden氏测量法:自枢椎齿突后上缘至颈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一直线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线为C线,即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C等于零为“变直”,C等于负值为“反曲”,正值者为“前凸”为正常生理弧度(Borden氏测量正常C线均值12±5)mm。
图1
具体摄片及测量方法:取左侧立位摄片。颈部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下颌稍向上抬,以免下颌骨支部与上部颈椎相重叠;X线中心对准甲状软骨上方3 cm处(第4颈椎),与暗盒垂直射入;焦点-胶片距离为150 cm。
根据Borden氏法进行测量:①在中立位侧位片上,自C2齿突后缘至C7椎体后缘画一直线,测量颈椎前凸弧最大垂直距离。正常弧的顶点在C5椎体后上缘,弧的高度正常为(12±5)mm,>17 mm 为曲度变大,<7 mm 为变直,负值为反曲。
3.1 2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2 2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颈椎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发病低龄化的趋势,成为与现代社会相伴随的一种现代病。因此,加强颈椎病防治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及研究证实,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可引起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既是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促使其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颈曲变化反映了颈椎的基础力学平衡关系。维持正常颈曲依赖多种因素,如颈周肌群的协调、韧带及各间盘的弹性、椎骨的形状等。它们平衡失调,则使颈曲稳定性或运动性受到破坏,为适应日常功能,必然引起颈曲变化。因此颈曲的变化能较准确地反映颈椎整体功能的变化,观察颈曲的变化可作为诊断颈椎病的客观诊断标准,又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客观依据,还可作为治疗效果的一种观测指标。
推拿治疗颈椎病在临床已取得较好疗效,其机理主要有:①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或消除脊柱滑脱,解除对神经、椎动脉的压迫;减轻椎间盘内压,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压迫;解除小关节重叠及滑膜嵌顿,重建颈椎的内外源平衡。②手法通过软组织通道,活血通络,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液凝聚,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使颈椎病患者症状得到改善。③手法可以抗自由基损伤,清除自由基,调节神经体液介质。④调节神经生理:影响与调整神经感受器及其传入途径;调整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环;增强脊髓水平的闸门控制效应,抑制节段性反射痛性肌痉挛点(压痛点);抑制丘脑相关神经核团的痛放电,激活脑的下行抑制系统。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大量研究表明推拿对于改善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具有积极意义。
从本临床观察数据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调整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拔伸顶推手法比常规推拿疗法效果更显著。本研究表明拔伸顶推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异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来实现的,该手法能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异常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增强颈椎椎稳定性,增加远期疗效,减少颈椎病的复发,适宜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成林,董汗彬,王敏,等.颈椎侧位平片对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 颈椎病诊断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9(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