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

2014-03-26 01:14崔金贵谈国鹏刘星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素养

■崔金贵 盛 杰 谈国鹏 顾 艳 刘 伦 刘星星

江苏大学杂志社,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 212013,E-mail:cuijgg@ujs.edu.cn

新媒体的诞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24小时即时滚动的网状链式传播特性使其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无论是新媒体编辑还是广大受众都对其产生了相当大的依赖性,在选题策划、热点追逐、互动设计等各方面,新媒体灵活性已远远超越传统媒体。早在传统媒体时代,学者已经发现,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获得信息,受众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比如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地接受能力等[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还需要掌握各种新媒体的特性和使用技巧,具备利用新媒体来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拥有良好的新媒体信息甄别和解读以及透视其隐含意识形态的能力[2]。新媒体对科技期刊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编辑角度看,新媒体可以协助约稿、审稿、编稿等业务工作[3-4];从传播方面看,新媒体可以减轻繁重的手工劳动,开启数字传播新渠道;从营销角度看,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及时互动营销模式,扩大期刊影响力[5]。新媒体的优势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受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欢迎。然而科技期刊编辑的新媒体素养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笔者对部分科技期刊编辑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1 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调研情况

1.1 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的含义

在新媒体空前活跃的当下,科技期刊从业者已经渐渐意识到新媒体技术在办刊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尝试着新媒体化的转型,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组稿策划、优化出版流程、进行新媒体营销等[6-9]。Web2.0平台是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同时参与互动的网络社交平台,因此,极强的主动参与性是支撑媒体的基础。对于期刊工作者而言,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工作惯性思维,不能再以“编辑-作者”这种点对点的线性模式办公,而是要融入到整个网络中来,与人共处,与网相容,实现非线性的主体对接。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的视野必须开阔,思维应十分活跃,要具备一定的领袖能力,能主导主流意见并提出新颖的观点,吸引围观。具备相应的新媒体工具的操作能力,对新媒体的理解能力,以及十分重要的信息过滤再加工能力等均是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新媒体素养。

1.2 科技期刊编辑媒体素养现状调查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以及培育的相关资料还未见发表。笔者以科技期刊编辑为对象,设计了一份带有针对性的网络调查问卷,对科技期刊在职编辑的新媒体使用状况以及新媒体技能等进行随机的统计调查。受访对象为在职科技期刊编辑,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67%,其中男55人,女45人,年龄28-42岁。调查内容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对新媒体认知的总体情况良好

由调查结果可知,绝大多数的编辑(85%)认同我们已经处于新媒体时代,说明期刊编辑主体在潜意识中受新媒体的影响较大,这有可能成为科技期刊新媒体化的客观动力。虽然统计对象的年龄跨度较大,但从问题2-4可以看出,多数的期刊编辑对新媒体并不陌生,并且有一定的日常应用,而且高达65%的受访者认为采用新媒体工具可以帮助提高办公效率,这表明,年龄因素并不会影响人们对新媒体应用的认知程度,新媒体的渗透已经呈现出常态化。从目前知网统计的文献数据来看,探索新媒体在期刊运营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期刊社开始重视对编辑部的新媒体化包装,特别是在网站运营等方面,通过个性化的设计,使一直在幕后的编辑部渐渐地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面前,让受众和编辑部能形成较好的互动,将联动效应转化为期刊发展的持续动力,这也充分证明期刊社对新媒体开始有了一定的认同度。

(2)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有效性不佳

有82%的科技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收稿均采用了网络采编平台,并渐渐将网络采编平台办公作为主流办公形式。这实际上是能否实现办公新媒体化的基础工作。期刊虽然跨出了这步,但是,对比发现仅有30%的期刊开通了官方微博,有意思的是其中仅5%的单位认为所开设的官方微博具有较高的互动率,反言之,多数开通的官方微博都有形同虚设的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期刊编辑对所开设的新媒体平台的维护持续性不够。本研究小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较多现存的期刊官微均存在“有人建,没人管”和“有人管,管不长”的客观现实。这源于期刊本身对微博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往往匆匆“上马”,缺乏对微博形象定位和内容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而编辑身兼期刊出版和微博维护的双重任务使得无法完美兼顾,且他们对新媒体的运作规律了解不多,长效激励机制的缺位也导致其工作热情难以维继。由此可见,虽然同为新媒体工具,但由于形式功能等差异,各类新媒体工具利用的有效性也不尽相同,如何将新媒体各类工具效益最大化值得我们深思。

(3)新媒体技术产生一定负面心理影响

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55%)的编辑存在因不擅长使用新媒体工具而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情况。编辑在面对陌生的新媒体技术时,出现新媒体恐惧症、人脑功能的弱化、编辑主体意识的缺失等,尤其是老一代的编辑这种感觉非常明显[10]。这导致他们在现实网络选题、策划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至少有60%的编辑不擅长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选题策划。

从调研分析来看,绝大多数的期刊编辑认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有很多期刊已开始将新媒体有效使用作为期刊发展的未来规划。但也有部分编辑面对新媒体技术产生不良心理,感觉束手无策,或者干脆回避。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刺激了期刊编辑的职后学习的欲望,希望尽快掌握新媒体技术,从而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壮大期刊,另一方面,部分编辑对新媒体技术存在抵触心理,仍然强调传统职业习惯的重要性。面对这样的调研情况,有必要对期刊编辑面临的新情况科学分析,通过合理的方法帮助和引导期刊编辑培养新媒体素养,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推动科技期刊适应数字化出版的形势。

2 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培育的内容

如何将新媒体效益最大化是期刊采用新媒体运营的关键,这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当高的新媒体素养。事实上,科技期刊编辑在新媒体素养的养成方面还很欠缺,因此迫切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培育机制。总结上文中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的含义,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的培育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2.1 熟练掌握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

目前新媒体类别主要包括如互联网新媒体(网络采编平台、官方主页、电子邮件、官方微博、博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手机新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微信、飞信),电视新媒体等[11]。熟练应用好各类新媒体工具,通过他们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参与信息传播是媒体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许多科技期刊均开始采用了网络采编平台进行办公,同时,在期刊的运营中,有许多期刊利用微博等形式进行推广,如《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将每一期的文章摘要以微博形式在第一时间发布,同时附有文章相关链接,索引至学报网页作为优先出版的形式。这种新的出版形式最大的优势是缩短出版时滞提高期刊时效性,在引用率的表征上占得先机[12]。另外,也有相关学者提出以新媒体,如利用电子函件、网站宣传、微博、短信、虚拟社区的优势进行约稿,认为这种约稿行为更符合潮流的发展,富有时代特色[13]。但是,这些行为实施的前提是要能对各类新媒体形式熟练掌握,不仅要继承传统媒介素养中的能读能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试听、美学等素养,通过一定的创新性制作,利用多媒体形式,将时尚热点等新元素融合到同一个作品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互动、快捷、多元、大众化的优势。因此,具备新媒体工具成熟的使用能力是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培育的基本前提。

2.2 新媒体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综合能力,是指能利用新媒体工具在采编流程中形成整体的谋划。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常规的编校工作,同时也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科研进展情况,选择研究热点,构建栏目架构,具备栏目策划的能力。新媒体技术给编辑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搜索条件,要善于应用新媒体终端,检索各类科技发布平台的尖端科技信息,利用编辑的职业敏感性来获取敏感选题,然后通过不同的媒介发布,吸引读者、作者的参与。以微博约稿为例,组稿的编辑可以将热点信息,通过图文合成,以趣味性和便捷性为特征,将其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粉丝”们无需花很多的时间便可以看懂,符合现在人们快餐文化的习惯,然后回复讨论,编辑此时又要充当引导者,渐渐将话题顶起来,最终形成较好的讨论氛围。一旦时机成熟,顺势发出约稿要求,这可以解决传统约稿过程中的盲目和陌生等弊端。因此说综合应用新媒体工具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培养的过程。

2.3 重视信息素质的培养

有学者曾提出,学报编辑工作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来同信息打交道的技术。如何运用信息的原理和方法,指导编辑工作实践,以便在对学报文稿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实现文献信息优化增值的办刊目标,编辑工作者良好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13]。信息素质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求编辑对科技信息具备极强的敏感性,如何才能敏锐地捕捉热点信息,必须善于利用一切形式的网络资源。例如,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科学》网站,每日向注册会员提供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研究的大事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最新的开创性的研究动态,世界科研政策解析,热点科学的访谈等,并将最有参考价值的科技信息,根据会员注册时的科研领域分类,推送至个人邮箱,而且支持iphone等移动终端的实时在线阅读。这些信息的价值在于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尖端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期刊编辑要能从这些简短的报道中挖掘出当下,甚至未来即将成为研究热点的科研项目,然后进行策划组稿。这将使得期刊内容的创新性始终保持处于领先地位,加大期刊的吸引力。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对媒体信息还要有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科技期刊本身作为科技成果发表的平台,对科技信息的推广具有直接的传播作用,如果出现学术造假,将虚伪的科技信息传播出去,不但欺骗了专家和读者,而且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2009年,国内某大学的两位教师,通过数据伪造等手段,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发表造假论文70多篇,引起了学术界的震惊,虽然事后,当事学校给予两位老师极其严肃的处理,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给中国学者在世界期刊上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类的事件在学术界时有发生,可惜的是,从我们的调研结果看,愿意主动核实网络信息真假的编辑工作者仅有15%,这给我们的期刊编辑敲响了警钟,要时刻保持一颗警戒的心,要对捕获的科技信息进行核实,做好知识传播的把关人。

2.4 把握编辑的主导意识

在采用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与作者、审稿人等进行交流互动时,要明确编辑审稿的主体身份,发挥编辑主导性。作为引导受众的主体,如果编辑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不准确,会丧失部分的网络话语权,甚至无法把握住舆论局势。通常,在一个新媒介研讨进行的过程中,会随着讨论主体信息发布的随意而偏离主题,例如从科学问题偏离至政治问题,这会使得由编辑主导的科学研讨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编辑引导主流意见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涉及到学科知识的问题,更是心理学等综合素养的体现。

3 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培育的途径

针对以上讨论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编辑新媒体素养培育。

3.1 开设适合编辑工作特点的新媒体素养课程

由行业主管单位牵头,结合期刊工作的特点,开展普适性的新媒体素养课程。将新媒体素养的培育课程作为编辑学科建设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课程,将新媒体素养渗透至期刊工作者的意识中,切实提高主体的新媒体素养。课程不仅应包含目前流行的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技巧,同时应涵盖针对媒体素养的编辑伦理课程,另外还可开设新媒体编辑工作方法的课程,加深期刊编辑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在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统一教育培训中心发布的最新网络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新媒体相关知识,其中专有的“网络出版与数字传媒”的版块,由著名大学相关学科的教授为学员上课,学员必须认真学完相关课程,通过网络考试才能获得相应学分。这种教学是较为高效和集约化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普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而且通过课程的更新,实现可持续的教育延续。当然,现有的课程注重通用性,而期刊工作的指向性培育还不够强,有待进一步改善。

3.2 开展多形式的新媒体工作研讨会

积极组织新媒体主题工作会议,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2013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等行业协会纷纷举办了多场期刊网络化、新媒体化的大型研讨会。其中,参会的不仅有来自期刊工作一线的编辑从业人员,还有各个传媒大学的知名教授学者。通过交流研讨,制定有规划性的发展战略。同年,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牵头组织的《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编辑与出版》项目申报活动,掀起了对网络环境下期刊工作的研究热潮,全国各期刊社编辑部相关人员都投入了极高的研究热情,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研究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新媒体的研究氛围,之后,研究会还会根据申报的项目结果,将其汇编成册,通过发行上传电子文献等方式,将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成果与广大期刊工作者分享。这类活动的举办,能极大调动期刊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在研究的同时学习媒介知识,提高新媒体素养。当然后期会议主题的制定还应进一步完善,如以专题形式开办研讨会,针对期刊编辑在从事新媒体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在网络策划、信息素养培育等方面,应当有更为具体和详细的主题研讨。

3.3 “以考代评”的绩效评定

每年组织与新媒体从业相关的全国统一考试,作为绩效评定的依据。知识的学习要有结果评价的标准。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如何跟上新媒体的发展步伐,要求期刊编辑必须实时更新知识,而检验学习合格与否的标准便是通过考试。类似于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编辑的学习自觉性,规范学习过程,从而有效保障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的养成。当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职后教育的手段会越来越多,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知识的更新上保持强劲的持久力。

3.4 加强编辑实务考核,在实践中提高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运用具备较强的适用性,在诸多新媒体工具中何种工具才能成为期刊运营的主流工具是每个编辑应思考的问题。因此,编辑应当保持一定的新媒体敏感性,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认知-学习-应用-改善-再认知”的规律,不断加深对新媒体的理解,积极参与期刊新媒体化的相关课题研究,促进新媒体素养的伦理规范的养成等,同时,在不同的采编环节中灵活运用新媒体工具,在期刊工作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4 结语

我国媒体受众新媒体素养普遍不高,科技期刊作为文化传播领域的引导者,迫切需要提高编辑主体的新媒体素养,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培育期刊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1 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郭丽萍.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64-67

3 沈菲飞.医学期刊微博发展分析——以新浪和丁香园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39-542

4 史春薇,陈平,朱伟等.微型博客应用于科技期刊的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34-135

5 陈唯真.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61-563

6 刘静,陈广仁,苏青等.利用博客窗口提升期刊影响.编辑学报,2009,21(2):136-138

7 夏登武.新媒体时代科技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路径拓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9-132

8 邱慧.借鉴与融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业的机遇.编辑之友,2010,(4):38-39

9 乔占军.新媒体视阈下科技期刊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及策略体系构建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71-774

10 崔金贵.新媒体技术对学术期刊编辑心理的负面影响及调适.出版发行研究,2013,29(11):48-51

11 石磊.新媒体导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2 盛杰,陈燕.微博在辅助科技期刊审稿中的应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29-731

13 盛杰,罗晓庆,赵鸥等.新媒体约稿方式的价值探讨.编辑学报,2012,24(6):580-582

14 何承志,汪玉芳.学报编辑的信息素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137-140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素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