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高校学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探讨*
——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

2014-03-26 01:14徐会永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石油大学流失率发文

■徐会永

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66号 266580,E-mail:xhy7714@upc.edu.cn

中国综合性科技类高校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是体现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反映学校科研、教学活动及其前沿成果的一面镜子。高校学报具有学术性、内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学报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3个基本方面。内向性是指学报文章的作者和读者大都是本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及在读研究生这一特性;综合性是指由于我国高校大多是由多个学科门类专业组成,学报的文章具有多学科性。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学报在自身特点优势的前提下也存在着明显的自身缺陷。如学报的内向性的特点决定其发文作者多是读者熟悉的人,有利于相互借鉴并形成良好的学术竞争机制[1],另一方面却也不利于把握国内外、校内外的科学研究动态及了解和渗透交流各类研究信息[2-3]。因此,内向性应该发扬还是回避常常困扰着不同的高校学报。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决定了高校学报与高校各学科科研机构的关系类似“大树”和“树藤”的关系,学报比喻为“树藤”,高校各科研机构的总和比喻为“大树”,树藤依靠大树的养分,其生长高度和强弱往往取决于大树的高度和强弱。

对于内向性的取舍需要对自身学报水平及特点要有清晰的认识,就必须分析所依附高校的整体科研活跃度及其与学报质量的关系。目前,对于科技类高校学报质量的评价标准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学报各评价指标的对比和排名[4-8],如影响因子指标等;另一个就是高校学报即时入选的检索系统及相关部门评价并给出的统计源目录分类[9-11]。据此,结合自身编辑工作实践,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通过统计的手段试图探索一些新方法来评价各类科技高校学报及其所依附的高校科研机构水平和更细致地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提高高校学报水平的方法,从而对一般的高校学报提出借鉴和指导。

1 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平台(http://www.cnki.net/)提供的相关检索数据及各年度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

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它以各种科学文献的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以输出量化的信息内容为主要特点[12]。国内很多学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及计量指标体系来探究学科发展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期刊的质量评价等问题[13-14]。本次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系列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整体论文水平变化趋势和不同时期影响期刊质量的主控因素。

3 基础数据及相应指标的定义

3.1 基础数据

如前所述,依据高校学报即时入选的检索系统及相关部门评价给出的统计源目录分类,某高校学报可以依据自身学报所处的期刊类别定位分别统计高校学报主办院校在相同及以上级别期刊发表的文章总数、高校学报发稿量、学报自稿数量这3类数据为基础数据。

(1)高校学报主办院校在相同及以上级别期刊发表的文章总数(P总):是指在统计年中来自某主办高校的第一作者发表于自己高校学报及高于自己高校学报水平期刊的文章篇数。

(2)高校学报发文量(P学报):是指统计年中的高校学报发表文章总篇数。

(3)学报自稿量(P自):是指统计年中的高校学报发表文章中第一作者单位为本高校的文章篇数。

3.2 指标计算及定义

在以上3类数据的基础上,可以计算高校学报对自己高校的贡献率、高校学报同级别以上文章流失率和自稿论文比3类指标:

用来表征在学报刊发自己单位文章占所有等于或优于自身学报水平文章数的比率;

《学报》同级别以上文章流失率

用来表征学报主办单位作者群在中国所有等于或优于自身学报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所占所有同级别以上水平文章的比率;

《学报》自稿论文比这一概念作者已经提出[15],计算公式为 I比=P自/P学报,表征学报文章中来自主办院校作者所占的比例。

4 实例分析

作者所在期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几年来主要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有逐年下降趋势,一段时间以来期刊社对其具体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学报表现的比较茫然,进而带来的只能是束手无策和工作的被动。这也是很多高校学报共同的困惑,因为影响主控因素在不同时期是不断变化和波动的,甚至带有突变性的(有时因为外界条件主客观控制因素会瞬间变化)。作者认为:从定义编辑学三十多年以来,编辑“有学”和“无学”到目前还不时存在的争论正是因其自身复杂的特点,使得编辑学在很多时候很难象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那样能够总结出相对明确的定理、公式及模式来指导实践,即编辑学有“法无定法”之感。因此,此次研究也只能说明某些因素对学报水平的影响趋势性,而不能理解为绝对因素。研究是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进行的相关数据计算、分析与尝试,以期找到在短期内影响学报质量的主控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利用公式及定量化的研究如果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编辑是“有学的”。

4.1 统计数据来源及结果

本学报为中文的EI检索期刊,因此仅统计国内文章的流动性即可说明问题。具体方法为:①通过中国知网平台中的检索功能,在检索中统计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大学”,并且在下方的来源类别中选中“SCI来源期刊”和“EI来源期刊”检索到的数据即为中国石油大学的作者在国内所发表的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等及以上水平的文章数量P总(表1);②《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年的总发文量P学报可以通过定年和检索刊名的方法得到;③《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稿数量P自可以通过输入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并且增加复选检索条件的刊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进行文章数量统计得到。

分别统计各年的数据,然后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I贡、I失和I比,各参数综合影响因子见表1。知网平台所能搜索到的单位作者发文量和学报自稿量在2005年及之前都无相应的数据,因此本次研究统计时间为2006年至2012年。

表1 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4.2 各参数分析

为了详细分析各统计数据及参数对学报影响因子变化的影响,需要分别对各参数进行详细剖析。

4.2.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量

图1中(a)曲线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文量P学报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最近7年来学报每年发表文章篇数一般在210篇左右,考虑到发表的文章越来越长的特点及期刊页码要求的限制,总发文量近两年稍有下调。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次研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2012年之前的数据,是在没有其他外加因素干预的情况下的结果,能很好地说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而2012年最新的影响因子出现的高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原因是在连续几年影响因子自然降低后使学报不得不在2012年作了大量的额外工作,具体有:各专业编辑深入研究机构进行与作者群的深入交流和宣传,加大自身学报文章的推送工作;对学报优秀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进行了评优奖励机制;增强了学报网页功能加强了网上文章的推送;加大了向院士及高级学者的约稿工作等一些积极的工作。这些都是之前所不曾作过的工作,既便如此影响因子也只提高了0.66,其影响因子提高的主控因素与本次研究稍有不同,但并不妨碍自然条件下影响因子变化趋势的分析。

图1 基础数据近年来变化及对比

4.2.2 中国石油大学SCI、EI发文量

图2中的(b)曲线为中国石油大学SCI、EI发文量P总变化曲线,由图可以看出,近7年来,学报的主办单位的作者群所发表的与学报同水平或更高水平的文章数量先由2006年的497篇逐渐增长为2010年的656篇,后又递减至2013年预计值552篇,变化趋势比较明显。首先,说明了中国石油大学整体科研活跃度在统计时间内先升高再降低,2010年为科研活跃度相对较高的时期(考虑到这是2010年文章发表出来以后的结果,因此真正的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的时期应该在大量投稿和中稿时期,约在2008~2009年,与影响因子最高点有较好的对应性)。另一方面,表1中的学报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也是经历了由2006年的0.488到2009年的0.707,之后又逐渐降低至2011年0.649。二者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图1、图2),这就定量化的说明了中国石油大学的科研水平和活跃度是决定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水平的根基,2010年之后学校科研活跃度逐渐降低,这是影响学报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4.2.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稿量

图1中(c)曲线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稿量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学报所刊发的本校作者的文章数量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变化不大,在2009年之后有逐渐递减的趋势,这个指标初步说明了本校作者群在本校学报期刊上的发文量在减少。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前面讲的本单位整体科研水平的降低整体发文量的减少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可能是自身单位优质稿源流失的初步体现。

4.2.4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本单位发文贡献率

很多高校和单位都要统计每年所发各级别文章的数量并进行相应的表彰,以鼓励研究工作者多出优秀成果。因此,笔者把本学报所发表的文章占同级别及以上水平文章数量的比率定义为本学报为本单位同级别成果文章发表的“贡献率”。图2中(a)曲线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本单位发文贡献率I贡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学报所刊发的本单位作者群的文章占总的高水平发文量的比率整体上在逐渐降低,2009年为一个小高点。这一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先增高至2009后又逐渐降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了2006年至2009年本校作者群的文章在本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比率相对较大,二是2009年之后学报与本校的科研群体结合的紧密程度在下降,存在疏离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对学报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当然,对于不同的学报要进行相应的分析,如果高校科研水平明显优于学校学报的定位,则应该提高这一指标,反之则应适当调整降低这一指标。

图2 各参数近年来的变化及对比

4.2.5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流失率

狭义上讲学报的流失率是指投到学报高质量的文章由于种种因素没有在学报上发表而流失;此次提到的流失率是广义上的流失率,是指针对能达到学报质量要求的学报所在高校的文章没有在自己高校学报发表而在其他高水平期刊发表的文章比率,这对高校学报是一种广义上的流失。图2中(b)曲线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流失率。可以看出本学报近年来优质稿件的流失率在逐年攀升,这一指标能够更直观地反向说明本学报与本高校科研群体的结合紧密程度变化趋势。流失率由2006年的0.656逐渐增大到2012年的0.753,说明了本学校作者群将稿件投到了其他与本学报同级别或更高水平的期刊进行了发表,导致本学报影响因子逐渐降低(表1、图1~2)。这一认识对本学报今后的工作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对这一认识不清,一直存在着扩大外稿与扩大内稿的矛盾选择。通过此次研究,优质文章高流失率被认为对于目前的学报影响较大。这一指标可以通过编辑部的努力进行主动改善,而不像体现学校科研水平的总发文量P总这类指标对于学报工作讲是完全被动的。

4.2.6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稿论文比

图2中(c)曲线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稿论文比I比,这一指标也能够直观地体现本学报所有发表的文章中本校作者群的文章所占比重,是与本校科研群体结合程度的最直观体现。由图可以看出,2006至2009年波动不大,但是在2009年之后自稿论文比在逐渐降低,其变化趋势与影响因子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在2008年之后变化趋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中国石油大学在国内石油院校中科研水平是相对较高的,因此与其结合的紧密程度能够决定学报影响因子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性认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高校学报。因此,高校学报可以通过类似的研究,视这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相似程度,而且要整体衡量和分析学报自身高校的科研和外部来稿的水平,如果自身高校科研水平达不到学报的要求,则仍需要加大优秀外稿的发文量。

5 结 语

本次研究所提出的《学报》主办院校在同级别及以上期刊发表的文章总数(P总)、《学报》发文量(P学报)、《学报》自稿量(P自)为期刊三类基础数据,依据基础数据可以计算出《学报》贡献率(I贡)、《学报》同级别以上文章流失率(I失)和《学报》自稿论文比(I比)。

《学报》主办院校在同级别及以上期刊发表的文章总数(P总)能够体现出学报整体科研水平的变化趋势,是决定学报水平的根本因素;《学报》自稿量(P自)、《学报》贡献率(I贡)和《学报》自稿论文比(I比)能够很好的从不同层面反映学报与中国石油大学科研群体的结合的紧密度,而《学报》同级别以上文章流失率(I失)是反向说明二者结合紧密度的最直接参数。

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科研活跃度由低到高,2010年达到高值后又逐年降低,与学报影响因素变化规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是决定《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影响因子近年来相应先升后降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优秀稿源流失严重,流失率逐年增大,学报与中国石油大学科研群体结合的紧密度逐年降低,这是导致影响因子降低的另一个因素。校内校外稿件录用标准统一是前提,要想吸引内稿就需要学报尽可能的通过与本校作者群约稿、加深沟通、奖励等多方面积极的开展工作。客观、合理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3项数据对提升学报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该方法有利于高校学报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调整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高建群,胡新宇,刘晓艳等.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20):8-12

2 冯秀果.网络技术对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影响及应对.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113-116

3 李艳.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借鉴与启示.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105-108

4 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25-528

5 王梅英,刘雪立,王璞.h-指数在期刊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87-390

6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7 Zhivotovsky L A,Krutovsky K V.Self-citation can inflate h-index.Scientometrics,2008,77(2):373-375

8 夏朝晖.基金论文比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探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8

9 朱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 潘云涛,马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0年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11 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0-12-18].http://www.sciencechina.cn

12 徐国红.2006~2010年7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82-486

13 唐崇敏,官建成.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2):113-118

14 刘东维,娜布琪.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科学计量指标体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1,2(1):25-29

15 徐会永.石油科技类期刊稿源特征评价及投稿健康模式探讨//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20):264-267

猜你喜欢
石油大学流失率发文
踔厉奋发的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酒店内部营销探讨
寿险公司个人代理人流失的对策研究
美国OTT服务用户流失率达19%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37卷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