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清 占莉娟 董艳玲
1)《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期刊社,武汉 430071,E-mail:sqlin@whrsm.ac.cn
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 430065,E-mail:52730906@qq.com
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编辑部,武汉 430070,E-mail:dylmcy@whut.edu.cn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得到迅猛发展。但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实力依然不强:一是科技期刊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二是期刊的布局不太合理,期刊发展水平不均、结构不合理,较为分散且重复办刊较严重;三是政出多头,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且期刊管理手段有待完善,其精细化程度不够;四是解决期刊市场化中出现尖锐矛盾的措施和具体方案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期刊管理应急处置措施,尤其是缺乏强制性的期刊退出机制和期刊办刊经费的基本保障机制;五是学术评估体系与论文挂钩严重,导致国内大量优秀稿源外流,国内科技期刊市场停滞不前;六是期刊评估体系和SCI、EI、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挂钩,使得国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空间严重压缩,发展受挫。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实力不强,但仍要解决生存问题,即办刊经费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来源渠道有限,主要是依靠主办(承办)单位拨款,其他收入相对较少,如发行和广告业务收入。随着单位拨付经费的压缩及出版成本的增加,学术期刊经费拮据的问题日益突出[1]。另外,实施转企改制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市场定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期刊国际化问题;二是期刊市场运作问题。例如,我国科技期刊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如何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基本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在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理念上,我们是否做好充分准备?答案不容乐观。相比之下,国外一些知名出版商和品牌期刊,如Science等,完全依照产业化模式运作,其运作模式:内容+广告+品牌与资源[2],而我国期刊资金保障十分乏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机制尚需时日。
办刊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潜在障碍之一。1984年国务院发文[3]:除少数需要扶持的刊物外,大部分期刊都要逐步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促进期刊发展,增强自身活力,把期刊引向市场,在当前转企改制的背景下,资金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充足资金,创办“精品期刊”也成为空谈。据此,本文以办刊资金为轴线,阐述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生存压力问题。当前期刊收入主要有主办单位划拨的办刊经费及经营收入(版面费、广告创收、出版发行、社会赞助、相应的数据库版权费和数字期刊的溢出效益等)。针对收入问题,本文将其分为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支出则主要有编辑部员工的工资(在岗编辑工资由承办单位支付,其他聘用员工从编辑部支出)、福利、办公费、聘请专家学者审稿费、出版发行邮寄费及其他杂费(如税费、网络费等),本文不作详细阐述。
作者付费出版模式始于1988年。面对紧张的办刊经费问题,中国科协发文[4]建议各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之后,较多期刊采纳这一政策,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自1990年1月开始以每千字30元进行收费,其收取版面费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针对收取版面费的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陈小丽[5]认为收取版面费,一方面可减少或摆脱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另一方面可防止一稿多登现象。游苏宁和陈浩元[6]表示收取版面费合情合理。一般来说,科学家获得项目资助后,有项目咨询、项目鉴定费等专项,论文出版费列入到支出预算范围,这意味着收取适中的“版面费”是合情合理的。但在缺乏必要的资助条件下,也有少数作者无处报销版面费,会给作者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7]。版面费是科技期刊的生存发展需要。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有:办刊经费短缺,其他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刊物质量下降,编辑部员工待遇差(导致编辑人才流失)等。一般而言,编辑部(杂志社)获取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订阅费、广告费、主办单位经费划拨、版面费[8]。考虑到人员工资及绩效的发放,房租水电及日常办公的杂费,上涨的成本和财务费用(对于特约稿和讨论稿,部分编辑部不但不收取版面费,且稿酬从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EI收录期刊,收取版面费后其办刊经费也仅为“现办刊经费略有结余”[9]。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10]:版面费占期刊收入的比例,26.4%的期刊不到20%,36.8%的期刊为20%~40%,28.0%的期刊超过40%,另8.8%的期刊未说明具体比例。由此看来,版面费所占办刊经费的比例偏重,对于一些发行量不高或非核心期刊而言,版面费是其收入主要来源;否则,主办单位的划拨经费是其主要来源,因此只要编辑部办刊经费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收取版面费今后仍是办刊人的重要选择。
基于快速提升学术期刊知名度和打造影响力为目的,我国采取开放获取(OA)模式的科技期刊越来越多。陈颖[11]分析了OA期刊的成本构成及其资金来源,并对资金来源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诸多学者认为,OA期刊主要资金来源是作者付费发表模式(版面费),否则办刊经费会捉襟见肘;对于非OA模式,其部分资金将来自读者付费(或称为会员制)和印刷版销售。由于机构付费一般是固定采购或使用数据库单位,故单独采购某一期刊数据库的单位较少。由于大部分数据库向作者、读者、机构进行捆绑销售,针对某种期刊的其他机构付费模式目前进展不够顺利,需加以关注。
我国目前比较知名的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网、龙源期刊网及台湾华艺数据库等。无论是OA还是非OA模式期刊,它们几乎垄断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市场[12]。虽然编辑部可获得有关数据库的最优版权合作费,或“独家代理费”,但这种版权合作费占期刊运行资本的比例较少,不足以涵盖期刊出版运行费。在没有其他合适选择的基础上,建立期刊电子版可获取溢出的收益,获得产品附加值,如光盘销售和版权转让等,但这种附加值上升空间不大,且短时间内较难有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学会/杂志社下各类期刊向数据库运营商进行捆绑销售,是很好的资金来源渠道,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于英文版学术期刊,可考虑加入国际知名出版商,一则可获得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二则亦可获得部分版权合作费,如Nano Research和Cell Research,或许是一种不错选择。
广告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刊登彩色或黑白插页或封面;二是在期刊网站上刊登网络广告;三是协办或承办会议时收取外单位的展位广告费;四是组织或协办小型研讨会收取的赞助商广告费。广告收入越来越受到编辑部的青睐,但专业期刊异于一般性科普读物,其理论性较强、读者群相对稳定、需求弹性小、市场开拓的空间极其有限[13]。由于科技期刊自身特殊性,即刊登内容与刊物的学术办刊水准必须相适应,故广告版面不宜过多,且应与主题相一致,则会导致广告模式较为单调。对于技术性、科普性期刊,常春和林月惠[14]建议以扩大发行量为主,通过大的发行量来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广告收入也肯定会增加。
2009年,我国广告营业额已达2041亿元,广告经营单位2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133万人,广告市场的总体规模进入世界前列[15]。据国家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广告公司数量达24.3万户,从业人员148万人,2010年经营额2340.5亿元计[16]。据清华大学数据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2006年图书出版约占中国传媒产业的27.8%,位居第一。列2~5位的分别为:移动媒体占21%,电视广告占10.7%,广告公司占7.5%,报纸广告占7.4%,期刊所占的市场份额(发行和广告)只有6.5%。我国期刊界的广告费用增长的幅度不大,主要是广告收入受限因素较多:缺乏专业的广告销售队伍;广告模式也传统老套(一般以熟客为主),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潜力不足;广告规模不大。相反,美国等发达国家期刊广告市场收益增长较为明显,如1998年美国期刊广告市场总收入达138.13亿美元,占各种媒体广告总收入12.4%[17]。美国期刊中广告总页码与内文总页码多年来保持所占各半的状态,1998年广告页码占48.3%,内文页码占51.7%。相比之下,我国刊物市场定位和刊物效益国际化[18]尚需时日。
赵文义和王卫勋[19]认为,“学术期刊出版者根据出版成本自由定价,尽量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自负盈亏、独立出版……促进学术期刊的有效出版和有效消费”。由于OA期刊日益增多,纸质版发行工作受到严重挑战,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除固定的图书馆/机构外,其他订户非常少。如《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每年读者征订仅为100余份。同样,美国期刊发行市场势头不如期刊广告市场,呈现为板滞状态[17]。期刊发行收益可能将日益减少,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价格体系也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20]。
我国科技期刊一般实施三级管理——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或挂靠单位及编辑部。目前,各科技期刊可从主办单位获得资助,虽数额一般不大,但主办或挂靠单位的资助显得举足轻重,是上级单位对期刊界重视的直接体现。有文献[21]表明:全国1000多家医学科技期刊中,约90.2%的期刊都有相关单位的经费支持,但仅依靠这一费用不足于维持期刊的正常运转,如《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三个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每年共同出资35万元支持学报的正常运转,并免收房租和水电费,但和Elsevier合作费每年高达4.5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学报的运作经费十分紧张:由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提供一定的办刊经费很难全额覆盖期刊运行成本,若编辑部要完全依照市场化运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解决部分资金及稿源问题,越来越多编辑部有意召集协办单位,其协办方式可使原来一个单位的责任变为多个单位共同出力,即拓宽了经费来源的渠道[22]。科技期刊设置的协办单位(也有称之为“理事单位”),目前其定义与相应责任仍不太清晰。通常,协办单位是指项目、事件的实施过程中提供协助或赞助的单位或个人;理事会是指在法律上对一个团体负有监管责任的一群人,以单位为成员的机构,它的理事会成员就叫理事单位[23]。令人鼓舞的是,我国不少科技期刊建立了理事会,编辑部可筹措到一定的出版经费,提高了期刊在市场运作中的竞争力,促进了期刊的健康发展[24]。若编辑部有多家协办单位的支持,则可成立相应的理事会,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发展,打造合作双赢的服务平台。如《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成立理事会,共8家协办单位,每家协办单位每年出资5万元资助学报发展。理事会可决定相应的协办单位和编委名单;在一定的框架内制定相应的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如论文发表数量、资金资助力度。也有的在杂志上广泛宣传,诚聘协办单位解决资金问题,如《电力电容器》[25]。表1给出近年来成立理事单位的部分科技期刊。
为鼓励和加快科技期刊发展,多年来我国政府机构出台一些期刊资助项目,且有加大资助力度的趋势,这是令人鼓舞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体现国家层面上对期刊发展的重视。由表2可知,1989年,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30]。1997年,通过中国科协和全国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财政部拨出300万元专款设立“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用于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类学术期刊的资助。2002年,科技部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31]。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中国科协出台“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项”[32]。另外,部分省市科协或科技厅也正在酝酿科技期刊的支持方式。
表1 成立理事单位的部分科技期刊
表2 我国政府部门主要科技期刊资助项目
上述期刊资助项目虽有一定的力度,但资助范围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发挥的价值和作用令人质疑。另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各省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作为期刊的主管部门,在期刊资助方面却没有太多的举措,令人深思。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逐步放开社会资金,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办刊领域,但社会捐助力度依旧不够明显,相应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4年获得陆培炎先生个人捐助的人民币10万元以及大量书籍,这对于学报的运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之后,却很少再有类似的捐赠。看来,社会捐赠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期刊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对部分“精品期刊”每年资助几万元或几十万元以获得快速发展。这种做法在局部范围内有一定效果,但没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问题[20],且单纯的经费资助并没有显著地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及其在国际科学界的学术影响力[33]。这些资助主要针对质量较好的刊物,而期刊质量有待提升或有发展潜力但又面临资金困难的科技期刊却很难获得资助。试问:我们需要的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我们期望期刊管理部门在进行择优支持的同时,需适当调整整体规划和发展布局,在培育科技期刊市场上围绕科技期刊出版设立多种基金,如期刊开放基金、展销基金、专业特色基金、对外宣传鼓励基金等,实现对科技期刊多方位的支持。
据报道,澳大利亚官办刊物的97%是由公共福利和官方补助的;日本高校的学报类期刊都是由国家大量拨款,因而期刊有充足的经费。2005年,日本学术振兴会拨给学术期刊的费用有三类:直接出版费(组版费、制版费、印刷费、纸张费、装订费);英文校对费;海外审查时的寄刊费等。当年提出申请的期刊为243个,获得资助的为156个,资助率达64.2%[34]。学术期刊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潜在性、复制性,这是普通商品所无法比拟的[35],有学者[36]建议科技部联合其他科技管理部门(如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调统一对科技期刊专项基金资助的管理,择优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影响大的品牌期刊。这是好的方向——强化国家拨款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统一性。
举例说明,2012年我国期刊总量为9867种,其中科技期刊为4953种。有资料[37]表明,我国科技期刊中单本期刊经营收入规模普遍较小,50万元的将近一半,超过六成的期刊经营收入在100万元以下。若以单本期刊年营业收入为80万元计算,则整个科技期刊收入近40亿元。而我国政府每年投入科技期刊的资金资助力度不足1亿元,占全部科技期刊运营收入的2%~3%。由此可知,国家划拨经费有待大幅增加。
为更好地将我国科技期刊推向国际,我们还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英文版科技期刊,宜组建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国家队”。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定义“国家队”;其次加大资助力度和范围,涵盖的专业需有代表性;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合理政策,正确引导学术期刊发展。当然,在打造“国家队”的同时,要满足不同层次群体需求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更不要忽视那些非“国家队”期刊的发展。
版面费收取源于编辑部办刊经费的相对不足。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2本杂志,1984-1989年连续亏损,且每年亏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1989年,每个版面收取费用100元后,光机所每年补贴2个学报降低到5万元[38];虽然还有亏损,但亏损势头得到明显扼制。然而,收取版面费将可能带来信任危机。收取版面费虽能部分缓解科技期刊的资金短缺问题,但足以引起作者不适,加上不合理的学术评估体系误导,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很难成为作者投稿首选。如中国科学院系统科研人员,1993年以后有l/4以上的优秀研究成果论文投向国外期刊,有的研究所论文外投量超过其论文产出的50%,还有的超过80%以上,导致我国科技期刊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总体科学研究创新水平,致使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下降[39]。优质稿源的流失与版面费收取有一定关系,与学术考评机制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单靠收取高额版面费,或过渡依赖版面费维持正常出版必然伤及学术质量[40]。另外,社会(学术)机构对期刊的定级主观性较大,且缺乏合理解释,较为混乱。国家应规范各类期刊的定级机构和相应称呼(如所谓的“核心期刊”、“国家权威期刊”、“国家名刊”等之类的称谓);否则极易把学术当作商品处理,会导致版面费收取出现权力寻租的可能[4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努力破除权力寻租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成名”作者(如免收一切费用)——当这些作者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后,我们吸引其投稿会提升刊物人气和办刊质量。
袁桂清等[42]的研究表明:在期刊运行费中,期刊广告收入占31.8%,国内纸版期刊发行收入占25.6%,版面费收入占 18.7%,审稿费收入占10.9%,上级拨款占7.9%,期刊品牌增值收入占4.1%,国外纸版期刊发行收入占0.6%,国内网络版期刊发行收入占0.3%,国外网络版期刊发行收入占0.2%。由此可见,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盈利点基本局限于期刊的传统盈利模式,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期刊品牌的溢价性和期刊品牌的附加值。在发行、广告、专业网站、数据库等基础性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如数字出版。其成功与否,与期刊的自身质量和提供的服务平台有很大关系。举例说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为月刊(EI刊源),每期216页,外加2期增刊。每年收入大致为:版面费120万元;发行费80万元;广告费10万元;资金资助35万元;研究所支持3万元;其他数据库收入1.5万元。每年运行费超过200万元,版面费占50%~60%。面对如此之大的运行费,编辑部不得不收取版面费以维持期刊正常运转。
不过,在提升盈利模式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传统媒体大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统、历史积淀深厚,拥有完善的运营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服务制度,其丰富的办刊资源是新创办期刊(含英文版期刊)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发展新刊需要更多的付出。
(2)有人认为:学术类期刊所刊发的内容只有具备权威性、前瞻性,才会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引领者,也才能够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但我们如何吸引这些优质论文?我们有哪些专业优势?这些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之前,谈论期刊的盈利模式尚为时过早。
(3)更令人忧心的是,在 EI和 SCI数据库面前,我们的科技期刊将不堪一击:即使是口碑再好、历史再悠久的刊物,一旦被EI和SCI数据库剔除,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期刊质量严重下滑,多年建立的文化沉淀和品牌瞬间蒸发。试问:我们有什么品牌、文化沉淀和服务平台值得他们信赖?这也反映我国整个期刊体系被有关数据库绑架,国家利益建立在一个“好看”的指标上,毫无自身独立发展之优势:我们还有其他切实可行的举措吗?
在期刊供求方面,由于我国实行期刊审批制对期刊总量进行控制[43],没有建立有效的期刊退出机制,学术期刊市场严重缺乏应有的活力。在创办精品期刊方面,我们面临诸多困难,如发行量下滑、获取的资金渠道不多、编辑部应对市场化的手段较少等。虽然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尚有一定经费资助,但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选择走由作者付费这条路将雪上加霜,把潜在的国内作者市场推向国外。加之我国学术评估体系与论文挂钩、期刊评估体系与SCI、EI挂钩等极端不利的因素,注定我国科技期刊走市场化道路坎坷不平。
我们要突破目前的评估机制瓶颈,建立合理、高效、科学的期刊评审机构,让学术和期刊回归自然。国家应发挥正确的学术导向和舆论,鼓励更多优质论文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给办刊人更多的正能量!建议国家在资金、政策和扶持上更需要授之以渔——期刊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政府部门,从政策、资金、人才、刊号资源、税收等方面积极支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实现一批强刊之“中国梦”。
1 汪争.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路径探讨.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96-98
2 朱晓文,夏文正.美国化学会及其期刊的编辑出版.编辑学报,2006,18(3):233-2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1984-12-29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科协学发字039号],1988-06-08
5 陈小丽.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现代情报,2004,(8):116-118
6 游苏宁,陈浩元.科技学术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合理合法.编辑学报,2007,19(1):1-3
7 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45-1049
8 陈文庆.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合理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7):144-146
9 林松清,佘诗刚,付少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在确保质量中谋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2):258-262
10 石朝云,游苏宁,唐栋等.中国医药卫生期刊收取版面费情况调查及分析.编辑学报,2007,19(4):291-293
11 陈颖.浅析开放获取期刊的资金来源.信息管理与信息学,2010,(1):49-52
12 赵文义,王卫勋.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逻辑与实现路径.科技与出版,2012,(6):28-30
13 杨全山.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发展障碍及策略研究.现代财经,2007,27(8):79-81
14 常春,林月惠.我国科技期刊事业发展战略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153-155
15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0 - 10/18/content_1270182.htm
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4b91a0100ybwt.html
17 张伯海.美国期刊发展一瞥(1998-1999).出版发行研究,1999,(11):51-52
18 肖宏.面向国际的学术期刊发展措施.编辑学报,2001,13(3):177-179
19 赵文义,王卫勋.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逻辑与实现路径.科技与出版,2012,(6):28-30
20 金碧辉.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兼论期刊国际化与期刊面向世界的两种发展战略.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110-117
21 何利荣,许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及主办单位的调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3):150-153
22 孙军红,王映红.国内医学期刊经费支持方式研究.东南国防医药,2010,12(4):382-384
23 朱拴成张扬.科技期刊宜发展协办单位.编辑学报,2012,24(1):89-91
24 李旗纲.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理事会作用的思考.编辑学报,2012,24(3):363-365
25 电力电容器编辑部.关于诚聘2001年《电力电容器》杂志协办单位通知.电力电容器,2000,(3):22
26 吴文祯.《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办刊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93-495
27 http://www.cnita.org.cn
28 张静,程启厚,王明华等.科技期刊理事会经营模式探析——以《中国天然药物》为例.编辑学报,2012,24(1):92-94
29 李权林,陈斓.办刊新理念期刊理事会的打造.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增2):43-45
30 http://www.spfcas.org
31 郭志明.开展“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1):2
32 http://www.nsfc.gov.cn/
33 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编辑学报,2005,17(6):393-395
34 王玲.日本学术期刊的评审与资助制度.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339-340
35 杜利民.营造学术期刊市场化的环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729-731
36 贺德方,宋培元,曾建勋等.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管理体系研究.编辑学报,2006,18(1):4-7
37 刘兴平.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现状与发展.http://www.stmjsociety.com/UserFiles/File/liuxingping.pdf,2009
38 沃新能,沈士璠,徐志加等.《光学学报》试收版面费之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1(2):38-40
39 袁桂清,游苏宁,包务业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4(6):1050-1055
40 郭庆华.出版转型中学术期刊编辑的生存与发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141-144
41 蒋菡,尹遵珊.核心期刊定义质疑.编辑学报,2002,14(5):387
42 袁桂清,杜杏叶,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编辑学报,2010,22(5):377-380
43 Lin Songqing.How the approval system affects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Learned Publishing,2013,26(4):3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