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德山
摘 要: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为符合素质教育管理标准,应由多渠道、全方位、丰富形式入手,有意识、有目标地引导教育学生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综合能力以及自我保健的相关技能,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该目标,各类高等学校应积极探讨怎样提升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积极推动体育教育的全面更新改革。该文针对体育运动意识以及体育能力培养内涵,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现实状况,并制定了提升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增强体育能力的科学策略。对优化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开创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体育运动意识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53-01
1 体育运动意识及能力培养内涵
体育运动意识主要指人们长期以来在习惯从事的各类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在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阶段中构成定向的思维理念。对高校大学生来讲,一旦其构成了定向思维理念,便会自然而然、自觉主动且遵循一定规律地向着制定的目标努力,并成功地完成自身制定出的体育运动计划。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首先要了解能力内涵,即人们在成功完成一类活动阶段中呈现出来的身心统一以及默契配合的综合能力。而体育能力则更加特殊,其包含了专业知识、运动技术、实践技能以及智慧能力,上述要素集成统一形成了一类个性身心品质体系。该类综合体系,会在人们从事的体育运动过程之中得以显现,即可良好、圆满、顺利地从事系列化的体育运动。该过程中开展的体育运动越是丰富多样,接触学习的知识便越丰富,这样一来,人们体育能力将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同样地,训练的体育技能越是难度大、越是复杂,人们增强体育能力便越快速,综合水平会越高。
2 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现实状况
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主要为学生对于体育所呈现出来的理性需要以及知识性的追求。人们的实践行为受到主观意识的管控,高校大学生针对从事体育锻炼活动抱有怎样的态度,如何认识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会对学生们具体的体育行为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明确,高校大学生内心对体育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大学生将体育锻炼等同于表象化的内容,例如简单的跑步、从事健身锻炼、玩篮球或是踢足球等。这一现象说明,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从事锻炼活动的价值以及科学的锻炼方式、技巧欠缺深入性的了解。事实上,体育运动根本目标在于增进人们的健康。对于健康的理解以及相关标志的认识,较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身体健壮、个头高大、没有疾病、形体美便是健康。通过对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可得出,更多的学生将体育视为休闲娱乐、游玩与消磨时间的手段,还有不少学生则认为要想拥有结实健美的肌肉,需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特长,方能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另外,不乏大学生觉得自身具备的身体素质水平有限,因此为了体育课程最终达标才从事体育锻炼。从上述现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存在的意识仍旧较为肤浅,掌握的体育知识相对有限,没能深入明确体育锻炼的内在作用、现实意义以及重要价值。较多学生仅能读死书、死读书,错误地认为从事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时间,只要偶尔从事体育运动便可,因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多花心思从事体育锻炼、加深观念意识。
3 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与能力培养科学策略
3.1 转变理念,更新教育模式
为优化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效果,应全面更新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应在全校范围内积极组织素质教育,转变办学思想与指导理念。即摒弃以往重视智育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观念。众所周知,学生从事体育运动与学习文化课程知识,为两类不同属性的实践活动。学习文化课知识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参与体育锻炼则可令大脑学习中枢更加放松、获得充分的休息,对优化学习效果极为有利。其次,高校应采取8-1大于8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树立强化体质、的科学观念。
在教学改革阶段中,应把握有效传承、发扬光大的原则,将以往教学系统之中较为合理的内容保留下来,使之继续发挥应有价值。同时应令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有效地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推动他们形成健康身心,实现全面持续发展的成才目标服务。在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辅助学生树立从事体育活动、积极锻炼的正确意识,提升体育能力,进而为他们从事终身锻炼夯实基础,提供必要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形式应力求更加丰富多样,不仅要设置普修课程以及体育选修课程,同时还应丰富设置选项课程,使辅导课程同保健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符合高校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内在要求。体育课程主体目标为传授学生有关健身知识,辅导课程则引导高校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该类知识,并体会到其对从事健身活动发挥的指导作用。实践工作中应从学生个性需要以及个体发展入手,激励学生产生丰富的爱好以及浓厚的兴趣,并可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积极地应用学校学习掌握的综合技能,实现目前体现时效性,同时在走进社会同样具备实践应用价值的目标。
3.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较强的体育能力
为锻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以及较强的体育能力,应首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使他们呈现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较高热情。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阶段中应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大学生具体的兴趣爱好,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与鼓励,全面调动大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另外,应更新高校以往将技术作为教学主体、欠缺趣味性,教学手段体现出明显强制性的不科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弥补弱点。如果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过于僵化,则在教学阶段中势必会令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更有甚者会形成逆反心理,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表现为消极、负面的情绪。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的应对好教学工作同激励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爱好兴趣两环节的矛盾,令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满足感,真正在生理与心理层面明确体育活动的内在乐趣,进而提升体育能力。另外,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保护大学生们呈现出的主动积极性,令他们体会到参加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进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主动自觉、坚持不懈的参与体育活动,掌握较强的体育能力。
4 结语
总之,高校大学生在认识体育教育、从事体育锻炼活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认识,呈现出了极具代表性的问题。为此,高校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体育运动意识现实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不断转变理念,更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育能力,方能为开创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使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始终树立一颗阳光的心态,以强健的体魄不断的拼搏进取,为创建现代化文明社会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大鹏.对高校研究生开展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47-49.
[2] 何芳雄.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成功体育教学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9(9):61-62.
[3] 张磊,孙有平,季浏,等.范式及其反思:我国高校体教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20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7):78-83.
[4] 杨向明.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融合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