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爽,易清华,赵亮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湖北 荆州434000)
何雅静,刘世伟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湖北 荆州434000)
川崎病已成为全世界幼儿发热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其治疗以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2g/kg.d,分l~2d用完)合并阿司匹林口服为标准治疗方案。我科在2013年收治的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4例对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无效,现报道如下。
病例1:男,1岁,因“发热2d”入院。入院查体:药疹样皮疹、指趾红肿、肛周红、卡疤红、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单侧颈淋巴结肿大、杨梅舌。入院后查ESR64mm/h(我院正常参考值0~20mm/h),CRP64.7mg/L(我院 正 常 参 考 值 0~8mg/L);血 常 规:WBC 4.2g/L,N 25.6%,L 62.3%,PLT 224g/L。心脏彩超:左冠状动脉2.5mm,右冠状动脉2.7mm。入院后行阿司匹林50mg/kg/d口服,病程第5天给予大剂量丙球静注(1g/kg/d,连用2d)。冲击治疗完成后2d患儿体温仍高达39.5℃,川崎病体征仍无改善。后重复大剂量丙球治疗(2日疗法),体温正常,川崎病体征改善。CRP恢复正常,门诊随诊患儿起病3周后血沉恢复正常,半年后心脏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病例2:男,2岁,因“发热4d,皮疹ld”入院。入院查体:全身可见散在皮疹,部分为脓庖疹,颈部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手指端红肿,肛周潮红。入院后查ESR105mm/h,CRP122mg/L;血常规:WBC 15.5g/L,N 91%,L 5.9%,PLT 455g/L。心脏彩超:左冠状动脉3mm,右冠状动脉2.7mm。入院后行阿司匹林50mg/kg/d口服,病程第6天给予大剂量丙球静注(2g/kg/d、1日用完)。冲击治疗完成48h后体温无下降(39℃),再次重复大剂量丙球治疗(2日疗法)后体温仍无下降。后加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20mg/kg/d),2d后体温正常,川崎病体征改善。2周后,ESR、CRP恢复正常,3月后心脏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病例3:女,6个月,因“发热5d”入院。入院查体:全身可见猩红热样皮疹,左侧颈部可扪及枣粒大小单个淋巴结,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指趾端红。卡疤红,肛周潮红。入院查体:ESR105mm/h,CRP194mg/L;血常规12.4g/L,N 62%,L 30.2%,Hb l20g/L,PLT 405g/L。心脏彩超:左冠状动脉3mm,右冠状动脉2.5mm,有少量心包积液。入院后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日疗法),及口服阿司匹林40mg/kg/d。冲击治疗完成48h后患儿体温仍无下降,再次重复丙种球蛋白2日疗法及加用地塞米松(0.4mg/kg.d),治疗2d后体温正常,川崎病体征改善。1月后复查恢复正常,2周复查心包积液消失,半年后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大小。
病例4:男,1岁6个月,因“发热8d”入院,病程中曾有一过性皮疹。入院查体:无皮疹,双颈部可扪及数枚黄豆大小肿大淋巴结,球结膜无充血,口唇干红、皲裂。指趾端红肿。卡疤无红肿,肛周无潮红,有少许脱屑。入院查体:ESR110mm/h,CRP89mg/L;血常规8.9g/L,N 72%,L 20.2%,Hb l34g/L,PLT 650g/L。心脏彩超:左冠状动脉2.9mm,右冠状动脉2.4mm。入院后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日疗法),及口服阿司匹林50mg/kg/d。冲击治疗完成36h后患儿体温仍有反复,最高达39.5℃,因患儿家庭经济困难,加用地塞米松(0.4mg/kg.d),治疗2d后体温正常。1月后复查恢复正常,3月后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大小。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种全身性中、小动脉非特异性血管炎,最严重的危害是侵犯冠状动脉,部分可形成冠状动脉瘤,甚至危及生命[1]。现在引起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川崎病。目前川崎病治疗治疗方案还是在发病早期(10d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总量2g/kg)及阿司匹林口服(30~50mg/kg/d)标准疗法。IVIG非敏感型川崎病是指患儿在起病10d内已接受IVIG(总量2g/kg、无论1次或分次输注)治疗,48h后患儿体温仍高于38℃;或给药后2~7d(甚至2周)后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1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即可诊断[2]。
IVIG治疗川崎病的机制主要是其封闭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血小板或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IgFc受体,阻断了IgFc与IgFc受体的免疫反应;使抗独特性抗体修复;提供某种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3]。IVIG非敏感型川崎病的定义主要强调体温不能得到控制,主要是因为发生冠状动脉瘤的最危险因素就是持续发热。所以为预防及减轻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应尽快控制体温。
目前IVIG非敏感型川崎病的治疗方法:①重复使用IVIG。建议首剂IVIG后仍发热者尽早再次应用第2剂(推荐2g/kg、一次性使用);②三联疗法。在使用IVIG基础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与阿司匹林[4]。本文报告4例对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例重复IVIG治疗后缓解,另2例重复IVIG治疗并加用了糖皮质激素(GCs),还有1例因经济考虑仅加用GCs均得到控制。1988年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专题会议Gremer报告GCs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但有促进血栓形成的危险,如同时使用GCs和阿司匹林则既有较好的疗效,又不会增加冠状动脉瘤发生的危险。至1995年第五届国际川崎病专题会议Nanaka报告用GCs加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安全有效,并可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以后不再把GCs作为治疗川崎病的禁忌药物[5]。需注意的是GCs虽然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但其可加重血凝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并会影响冠状动脉的修复,所以不要单独使用,必须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另外如已有冠状动脉瘤不应使用GCs冲击疗法。
糖皮质激素的用法:①静脉使用甲基泼尼松常规剂量2mg/kg/d,体温控制2d后改为口服强的松并逐渐减量至停药,用药2~4周;②病情严重时可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15~30mg/kg/d,每日1次静脉注射,连用2~3d(根据热退情况而定),然后改为泼尼松口服治疗,2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③泼尼松口服,2mg/kg/d(最大量不超过60mg/d),分次口服,热退后减量。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 [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2.
[2] 王永清,曹晓军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诊治现状 [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26-228.
[3] 杨军,黄惠君,李成荣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4例 [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122.
[4] 何奎华,边明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1例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6):343.
[5] 陶龙章 .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八例临床分析 [J].医学临床研究,2003,20(10).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