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学》对《文心雕龙》的接受

2014-03-25 08:38:59赵文妮
关键词:姚氏研究法风骨

赵文妮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

论及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朴,人们大多只讲他《文学研究法》的理论成就,殊不知姚氏的文艺思想,真正源自他的《国文学》一书。与后期的《文学研究法》相比,其《国文学》的理论建构还没有形成,文艺美学思想大都散见于注解、案语之中,纲领式的话语确实很少,这就需要逐字逐句提炼出姚氏的文章学思想。《国文学》一书实为姚氏的讲义之作。1909年,姚永朴应京师法政学堂监督乔树楠邀请,任国文教习。在此期间,出于讲课的需要,他编了《国文学》(四卷),1910年由京师法政学堂印行出版。这部书择取古代论文20篇,通过文学评点的方式,传达了自己的文章学思想。其门人张玮在《文学研究法序》中说道:“著有《国文学》四卷,翔实而简易,典显而精凿。”[1](P1)“翔实”说明姚氏文章学思想在《国文学》中已基本形成,“简易”指的是其在体例框架上不逮后来的《文学研究法》,内容上也比较粗略。刘勰的《文心雕龙》在结构上分四大部分,即文学本原论、文学体裁论、文学风格论、作家作品论。在《序志》篇中,刘勰交代了该书的成熟体例,即“论文序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2](P619),采用追根溯源式作法,考证文体的流变,“割情析采,笼圈条贯”[2](P619)则是他的情采论,属文学风格范畴。其实在《国文学》中,姚氏就无意识地采用了刘勰这种作文方法,通过对20篇古代文章的评点,表达了其对文学本质、发展、体裁、风格的看法。不过相对于《文学研究法》而言,《国文学》在文学结构、理论系统上略逊一筹,这也正是中国评点学随性化、感性化之所在。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就指出了这种现象:“‘点到即止’的批评常见于《诗话》,《诗话》中的批评是片段式的,在组织上就是非亚里士多德型的,其中既无‘始、叙、证、辩、结’,更无累积详举的方法,它只求‘画龙点睛’的(一如诗中的求‘眼’)批评。”[3](P5)中国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圆融式的观照,它往往强调整体感悟,不说破,而是一种直觉式、感悟式的赏鉴批评,其核心就是“点到即止”。在《国文学》20篇文论评点中,有6篇直接提到《文心雕龙》中的篇目,或直接以《文心雕龙》中的原句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或化用刘勰思想。通过深入文本,抽丝剥茧式的解读,有效摘取姚永朴的文章学思想,能进一步明晰《国文学》的理论层次性。

一、文学本质论:文体的起源、发展

在《班孟坚汉书艺文志诗赋论》中,姚永朴通过运用对原文注解,划分文章层次的方式,阐述了诗赋的源流发展。他将文章分为三个层面:赋的体裁及其作用,赋的起源,赋的末流及衰微。姚氏通过追根溯源的方式探讨文体的渊源流变,这种严谨的作文手法,也是出于其教学的需要。在其案语中,姚氏以《文心雕龙·诠赋》中的“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总领其旨,印证班孟坚有关赋的起源的论断。对于赋,姚氏有言:“赋以不失风谕之义为正宗。”[4](P3)在这里,姚永朴坚守儒家文化立场,把“风谕”列为品评辞赋文学的标准,强调诗歌的讽谏作用,并对词赋的发展做了一简要梳理。姚氏认为,词赋本属宫廷文学,有一定的粉饰太平之嫌,扬雄也批评其“劝百讽一”,认为其乃“雕虫篆刻”,后因汉室没落,词赋也走向了末路,至魏晋时“才力远逊”,至昌黎出,“气乃复振。”[4](P3)其对于赋体历史源流的 考证,体现了姚永朴“通变”的文艺学思想。姚氏在《文学研究法》中,进一步强调了气的重要性,还提出了涵养气骨的两条途径:内养和外感。对于辞赋的评判,姚永朴先探讨其起源发展,再探讨辞赋的风格。这种做法,正是由文学本质论至文学风格论的自然过渡。与刘勰《文心雕龙》作文思路大体一致,其《序志》篇有云:“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2](P619)先叙述文体的来源,再解释其流变,尔后全面考虑文采风骨。《文学研究法》中的思维体系,在此初见端倪。对于诗赋的衰微,姚氏将其解释为风骨气格的下降。这又属姚永朴文学批评论的范畴。他还用《文心雕龙·风骨》中的一句话,来总结赋体的衰微:“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文辞锤炼得精微而难以变更,声调有力而不粘滞,这正是风骨的力量所在。正是由于风骨的下降,赋体一代不如一代。对于辞赋作品的评判,姚氏以“宏达”、“轻旷”、“宏深肃穆”为其美学标准,其案语有云:“孟坚惟‘知风谕’之本义,故所作《两都赋》瑰丽,不逮《两京》而宏深肃穆,则非平子所能及。此亦如东坡《咏石鼓》,刻意求新,欲与昌黎争势,究之 宏深肃穆远逊昌黎。”[4](P4)在词赋的风格上,姚永朴与姚鼐、曾国藩一样,都偏重于阳刚一类,讲求气象的宏大之美,强调为文自然,“言有物”。这体现了他对桐城家法的遵从,反对“刻意求新”,“标新领异”。其“宏深肃穆”的美学标格,也归于清真雅正的家学传统。在案语中,姚永朴阐述了自己对文学起源、气味、刚柔等问题的思考。这都是站在桐城前辈的基础上得出的见解。姚永朴后来在《文学研究法》中,还用了专门的章节来介绍这些思想,其理论逻辑建树也更加明确,如《文学研究法》中卷一有《起原》篇,卷三有《气味》篇,卷四有《刚柔》篇。

二、文学创作论:文学创作中的气、骨、意、象

在《魏文帝典论论文》中,姚永朴整篇摘抄了《典论·论文》。受曹丕的启发,姚氏在其案语中,对“贵远贱今”、“知言养气”进一步发微,其中对于气味的阐述,先从孟子养气说开始,其后至王充《论衡·自纪》,曹丕“文以气为主”,《文心雕龙》《养气》篇、《风骨》篇,颜之推《颜氏家训》。通过对古代文学史上“文气说”进行整理,姚氏阐发了自己的文学气味观。其引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4](P10),旨在说明有了气骨,文辞才显得苍劲有力,有了风就有了生气,有了气韵,才能深入人心。“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4](P10),即在讲求风骨的灵动之气,华美的辞采若无一定的风骨作为支撑,便显得呆滞而黯淡,以此说明文气与风骨的关系,其暗里是在强调文章的“言有物”,“言有序”,主张文章的兴寄。其案语中有关气味、风骨的思想,也成为其后来《文学研究法》的关目。

在其文论最后一篇《曾滌生经史百家杂钞序》案语中,对文学创作中的文章构思与意象之奇,姚永朴以《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5](P6)姚永朴站在刘勰的角度,说明文章的构思不在于刻意的“标新领异”,而在于“运实于虚”,“寓正于谲”,立于彪炳文章的清真雅正,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在内容与形式的天平上,其更加偏向于内容的合理。在这篇文论中,姚永朴教授的主要是作文之法,先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史百家杂钞序》了解文体的各种分类,而后具体讲授写作方法。他强调文章的本原、工夫、“涵养胸趣”、文学与声律的关系等,主张文章风格的雅正、“渊穆气象”、“言有物”、“言有序”。此外,他还提出了诵读法教学,即精诵,广看,分段落,观古人评点。诵读法也是桐城派文人颇为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姚鼐、刘大櫆、曾国藩等桐城前贤,都有关于诵读教学的评论。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神韵,才能与古人神交。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有言:“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奇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6](P12)同样,在《文学研究法》中,姚永朴也花费一个章节,具体讲述了有关类似的文章作法。这说明了姚永朴对于诵读式教学的重视。

三、风格论:文学的奇正、刚柔

在《李习之答王载言书》中,姚永朴将原文分为两大层次:创意之大归,造言之大归。在案语中,姚永朴着力探讨了创意造言之法,主张“陈言务去”,认为“创意造言皆不相师”,“陈言不独在字句之间,凡意为前人所已发者,皆在务去之例”。在肯定求新的同时,姚永朴反对泥古及为创新而创新,并以刘勰讥陈思之“浮轻”、“永蛰”,左思之“孝而不从”,潘岳之“云感口泽”、“云感如疑”[4](P26),批评为了创意造言而刻意求古的作法,进而强调“文章宜通不宜难”[4](P25),主张回归桐城家法义理上去。

在《苏子瞻答黄鲁直书》一文的评点中,姚永朴主要论证了文学的奇正。他先以扬雄爱奇,引出“以奇为尚”的由来,后以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5](P6),说明文章构思与意象之奇,并分析文人之爱奇的原因可能是“盖文章说平实之理,庸常之事,最难制胜”,认为庄骚杨马独步千古,也得益于他们的“鸷悍之气,喷薄之势,恢诡之趣,浓郁之词,铿锵之调”[5](P6);随后话锋一转,以苏轼《答黄鲁直书》一句话“务使平和,至足之余,溢为怪奇,盖出于不得已”[5](P6)为例,说明奇之难,并借刘彦和之口,说“旧练之才,执正以驭奇;新学之士,逐句而失正”(《文心雕龙·定势》)。姚永朴反对刻意求奇,认为初学者要“循规蹈矩”[5](P70),等到“读书渐多,功力渐足”的时候,才可以偶一放笔,尝试一下文章的奇崛险怪。在这里,关于文章奇正的讨论,实源于姚永朴的桐城派文化背景。姚氏以桐城家法为旨归,以古代文学理论为例,并以《文心雕龙》说法,阐述对于奇正的见解,不能不说姚氏学问之渊博。

在《姚姬传复鲁絜非书》一文的评点中,姚氏以刚柔、才学为焦点。论刚柔,姚氏先追根溯源:“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P11)随后又引出曾国藩的阴阳四象,并对各个文体风格做一划分。对文学风格的阳刚与阴柔,姚氏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文心雕龙》,但是《文心雕龙》《体性》篇、《定势》篇均有对刚柔的论述。在才学问题上,他认为“才由于天,学主于己”,并以刘彦和《文心雕龙·神思》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事类》篇“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为支撑,强调绩学、洗心、修词的合一,主张文、义、理三者兼备。

杨福生把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分为四个层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文学作品论,文学风格论。在《国文学》一书中,这四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其中《经史百家杂钞序》就体现了姚氏的文体学思想,而在这四个层面之中,有三个层面是以《文心雕龙》来阐述的。这不能不说是姚永朴对《文心雕龙》的有意接受。尽管多数人批评这部书体例不甚完善,文章学思想也不够鲜明,但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评点学的随意性特点。王鸿莉对《国文学》的结构体系做了深入分析,认为“这种随篇作案语的方式,既能避免许多建构《文学研究法》时遇到的瓶颈,又可腾出功夫来讲义理,品文章,一举多得,实有可法之处。”[7]《国文学》中的一些文章学思想,也为姚氏日后《文学研究法》的编写奠定了扎实的根基。对于《国文学》的文学史价值,董学文、戴晓华在《文论讲疏的现代奠基之作——〈国文学〉》一文中,这样评价道:“正是以这本书的思路为基础,姚永朴才能写出日后的《文学研究法》。这本书作为一本文论选集,可以说是《文学研究法》的配套教材。”[8]可以说,《国文学》是姚永朴文论思想的原初形态,正是由于《国文学》的历史积淀,才成就了其后来的《文学研究法》。《国文学》中引用《文心雕龙》的篇目,在《文学研究法》中也同样可见,其中24目中有12目直接引用《文心雕龙》中的句子,甚至还整篇摘录刘勰的文段,在体例上也模仿《文心雕龙》。全书由文学本原、文学体裁、文学风格、文章作法四个层面逐一展开。其门人张玮在《文学研究法序》中曾言其“发凡体例,仿之《文心雕龙》”[1](P1)。这 些 都 体现了姚永朴 对《文心雕龙》思想的接受。

[1]姚永朴.文学研究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4]姚永朴.国文学(上)[M].台北:广文书局,1982.

[5]姚永朴.国文学(下)[M].台北:广文书局,1982.

[6]刘大槐,吴德旋,林纾.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王鸿莉.体系的假面——姚永朴从《国文学》到《文学研究法》的转变及其接受[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8]董学文,戴晓华.文论讲疏的现代奠基之作——《国文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猜你喜欢
姚氏研究法风骨
坚守与通融——《中国画学全史》传统史学研究法探微
国画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7:00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2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40
当归四逆汤的妇科临床运用
河北唐山“姚氏”唢呐花吹传承人的现状与思考
艺术评鉴(2017年15期)2017-09-13 21:57:46
直言才见真风骨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2:02
徐涟老师善用“生麦芽”治疗妇科诸疾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 04:12:42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
远山的呼唤
山花(2014年24期)2014-08-15 00: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