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新闻史上五次著名记者群及其传媒生态

2014-03-25 07:29刘远军龚险峰
关键词:新闻史政论新文化运动

刘远军 龚险峰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中国新闻史人物(包括名记者、名报人)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新闻史学界对新闻史人物的研究几乎成了一个禁区。经查阅论文资料,发现对中国新闻史人物研究非常少,仅有金石对中国新闻史上大规模的记者群进行过浅显的研究。[1]因此,中国新闻史上名记者群值得研究。中国媒介生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政治需要,即政治推进媒介发展。这与中国近代新闻史发轫于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新闻业随着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的变迁而变迁,因此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五次名记者群的代际演变,如产生于政论时代的维新派、革命派两大记者群、新闻时代的通讯记者群、新文化运动新闻记者群、民营报刊记者群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记者群等。

一、第一次著名记者群——政论时代的两大记者群及其媒介生态

在论述中国新闻史上五次著名记者群之前,先界定“名记者群”这个核心概念。有学者认为,名记者群要有一个灵魂人物;成员在经历历史检验后要拥有一些新闻名篇或在新闻经营管理方面有所建树;这群人中某些人的德、才、学、识特别是爱国情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2]这一概念表现出精英主义倾向。由于对人物及其德、才、学、识、爱国情操等有不同的评价,其社会影响力并不必然具有“爱国”、“德才学识”、“伟大”、“建树”等,因此,须重新界定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如果记者群领导了一场新闻运动或引领了一种新闻思潮,影响新闻史的进程,他们就可以被认定为名记者群。

界定“名记者群”这一概念后,我们再来论述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著名记者群——政论时代的两大记者群。鸦片战争后,在“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正负效应作用下,“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创办近代新报就是这一社会改良思潮在新闻领域的实践。1874年,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它以“立言”为目的,大胆改革文体,首创并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开我国国人自办报刊重政论的传统。

甲午战败,维新变法推动了国人办报的高潮,并催生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保皇派)。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崇尚清谈、民本主义思想传统,改良思潮与“文化论政”传统结合就形成了“政治家办报”的历史传统。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而维新报刊又是其中多数。维新报刊的勃兴开创了中国新闻史上的政论时代,也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记者群——早期报刊政论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唐才常、谭嗣同、麦孟华等人。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也延续政党报刊的传统,并创办了自己的政论报纸。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章士钊、蔡元培、于右任等。

考察晚清民国的传媒生态,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改良革命双重奏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国内的两大社会思潮和两种主要政治力量,并形成了“保皇”和“革命”两大阵营。这一时期的主要新闻运作方式就是政论,以王韬的“政论文体”为发轫、梁启超的“时务体”为代表,形成了政论时代的政党报刊。以“保皇”与“革命”两大阵营为依托产生的两次名记者群,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继承性——都以各自的新闻言论作为思想武器进行舆论宣传并服务于各自政治理念。

二、第二次名记者群——新闻时代的通讯记者群及其媒介生态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对言论出版的禁律废弛于无形,“政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起来。1913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并发动了“癸丑报灾”,新闻界饱受摧残,迅速地从繁荣走向了凋敝与衰落。由于言论再次受到钳制,报纸失去了话语空间,报刊迅速改变了以前“重论说、轻新闻”的传统,而成为“新闻、论说并重”,报纸由政论时代迈向新闻时代,并催生了以采访独家、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记者群,主要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凌霄、张季鸾等。

新闻时代的传媒生态是:“二次革命”失败后,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态与急剧转型、裂变的社会生态造成了报业的凋敝与衰落,报纸从质到量都开始萎缩。在袁世凯发动“癸丑报灾”的历史情境下,新闻通讯暂露头角。

三、第三次名记者群——新文化运动新闻记者群及其媒介生态

辛亥革命后,中国发生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以改造国民性为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催生了无产阶级的启蒙报刊体系和无产阶级的著名记者群,揭开了中国报刊史的暂新篇章。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半龙等。

这一时期的传媒生态是:新文化运动是维新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等人深刻地反省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以思想启蒙为目的,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启蒙报刊应运而生。它们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发展。

四、第四次名记者群——民营报刊记者群及其媒介生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营报纸的崛起形成了一批活跃在民营报刊周围的记者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申报》的史量才、陈冷,《新闻报》的汪汉溪,《世界日报》的成舍我、《大公报》的胡政之等。

这一时期的传媒生态是: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一个短暂发展良机,另一方面,北京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使得中国社会风气大为改观。“爱国热情、提倡国货、振兴实业”三者交融,成为一种潮流,财政、金融、工矿、交通、商业、贸易都有一定的发展。这种形式对私营报纸最为有利,因而也发展最好。

五、第五次名记者群——中国共产党的历代记者群及其媒介生态

从1927年开始,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国民党和共产党两种主要政治势力为代表的两极新闻事业格局。在此格局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记者群。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记者群代表,如三、四十年代的博古、陆定一、胡乔木、夏衍、乔冠华、范长江、邹韬奋、华山、穆欣等,建国后的魏巍、穆青、李峰、冯健、邓拓、田流等。[1]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历代记者群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他们脱胎于同一个“母体”,他们具有相同的历史基因。因此,被认定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五次名记者群。

这一阶段的传媒生态是: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自此,在中国出现了以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进步势力和以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反动政治势力。形成了两极新闻事业格局,即以国民党实行新闻统制、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并在艰难环境下对抗国民党新闻封锁。

总之,中国新闻史上五次大规模的记者群的出现都与新闻业生态的变迁、历史的动荡、社会的转型以及文化的嬗变有着复杂的联系。

[1]金石.浅议中国当代名记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J].新闻界,2010(5).

[2]董秦.论中国的名记者群现象[J].江苏社会科学,1997(2).

猜你喜欢
新闻史政论新文化运动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如何提高《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新闻史书写范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