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仕恩
摘要:教师经过对本班与其他班学生、其他学科的观察了解,发现高年级学生做作业时的抄袭现象很严重,对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负影响。为了成功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侧面了解与分析后,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应该出错的,理解纠错重于练习的道理;让学生感恩错误,在不断比较与修正中体验成功,体验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树立纠错意识,明确纠错的规范性,培养纠错的习惯。
关键词:纠正错误;抄袭现象;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3月21日周一天气晴
像很多个周一一样准时醒来的我,仍感相当疲惫,好像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一季,完全没有双休日之后的轻松与清醒,这都是昨晚的恶梦惹得祸!梦境又一幕幕在眼前闪烁:只见自己拼命地在阻止学生抄作业,可学生们却都置之不理,任凭我嚷着、跑着,顾了这边又顾不了那边……好累呀!因为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累。
原来前几天连续发生的事一直惊扰着我、左右着我,使我心如乱麻、忐忑不安!我只是不愿意相信罢了,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
记得上周四数学课后的课间十分钟,我让课代表发下刚批改好的课堂作业本,随即走进教室,只见好几堆学生在“互查”刚发的课堂作业本,对我的闯入一丝感觉都没有。针对这一现象,我抽了几分种时间不点名地批评了几句,并简单地说了说抄袭的危害性后,就如往常一样开始组织学习活动了。
不料周五下午数学课安排第一单元测试时,一男生公然把自己的答案拿出给同桌抄袭,旁边的同学发现了,一丝都没有制止和汇报的意向,对这种坏现象的冷漠态度绝不应该发生在六年级学生身上的,而且抱漠然态度的竟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现实是不该发生的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我震惊了!对当事者进行了严肃地批评和教育。
今天是星期一,数学课代表汇报完收缴情况后,我找到那名没交作业的学生了解不交的原因,他的回答又深深震惊了我:“周日那天,某某同学在我家,我作业做完后被他拿走了。”正因为那位拿别人作业的同学今天因病请假,才暴露了这一事实。这不禁令我心寒:这就是我全身心施教的学生?我又在为谁辛苦为谁忙呢?这不是事倍功半又是什么?该我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以上是我有感于执教班学生抄袭现象而写的博客日记,经过对本班与其他班学生、其他学科的观察了解,发现抄袭现象比我预计的更为严重。
二、思考与分析
学生抄袭作业的这种行为一直困扰着我,使我深感不安,侧面了解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的惰性心理严重,动脑筋实在太累,独立思考总不如抄写现成答案来得轻松。第三个原因是学生怕出错:怕错了教师要批评,怕错了之后还要订正。
学生订正作业时抄袭现象更加严重的原因也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学生怕再次出错。这个“怕”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怕再次出错感到难为情,二是因为又得再次订正,太麻烦,太费力,所以抄抄对就算了。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的懒惰思想明显占着上风:独立订正必须要经过反思和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这个过程太累,不如一抄轻松。第三个原因是纠错意识淡薄,根本不明白纠错的重要性,始终抱着不被教师发现的侥幸心理,这是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三、实践与反思
针对以上原因,为了成功实施有效教学,我首先运用身边的成功与失败事例、家长与老师的期望、及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等,配合其他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循循善诱的思想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则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缓解、消灭学生的抄袭现象,尤其是纠正错误时的严重抄袭现象:
策略一: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应该出错的
“教室,出错的地方”这个理念又一次震撼了我!因为这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我大声地告诉学生: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你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学习的成功。每个人都要努力摒弃影响成功的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掘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你们才会有创新、有成功。这席话不仅要让学生明晓求真重于纠错,知道纠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晓面对错误时,能及时认真修正的那种观念,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因为那是一颗求真、务实的心。有一句话说得好,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敢于面对错误、勇于纠正错误的勇气和习惯将终身受益。
策略二:让学生感恩错误,在不断比较与修正中体验成功
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时,练习的正确率比预计生成的还要低,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对“百分号前保留整数”,“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解决这一难点时,我根据自己预计及学生的反馈信息,逐步采取了以下策略:在教学“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时,采用了用尝试法解答2/7的化法,先让学生充分感知除不尽时怎么办?再来规范书写格式。接着便组织学生精读“把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这段话。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说“一般”的含义,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一般在这里是指除不尽时,如果题目没有特定要求,就自觉地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接着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时,把重点放在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应用上,结果出现了很多计算结果的取值错误,关健在于对题目补充条件的不理解或混淆,如“百分号前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商保留两位小数。”反思教法和作业情况,问题在于教师本人在处理商的结果时,没有把商中的小数与百分数百分号前的数的变化加以比较与联系,为此我马上采取了以下补救措施:
15.6%与15%的百分号前是什么数?并把它们化成小数?
并板书:百分号前是一位小数商是三位小数
15.6% →0.156
15%→0.15
百分号前是整数商是两位小数.
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通过点拨,学生很快将两者进行了联系,即:如果要求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的,商就保留三位小数;如果要求百分号前保留整数的,商就保留两位小数。
师生一起在反复比较,不断修正中使知识的难点得到了分解,在提高解题准确率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比较、联系等思想。教师通过反思,则会更高要求地鞭策自己认真分析、处理教材,及时修正教法,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策略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关联性。
教师可以从实例出发,让学生理解,领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例如我在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三类基础题进行系统整合时,简称它们为分数应用题的三个代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中“一个代表”都可以用其他“两个代表”来验算的依据。如“将30克糖放入水中溶成含糖率为6%的糖水,这时的糖水重多少克?”一题,首先通过分析后解答得出:30÷6%=500(克),根据糖、糖水和含糖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一是看“含糖率为6%的500克糖水中含糖多少克?”,算式为500×6%=30克;二是看“500克糖水中放入30克糖,含糖率为百分之几?”,算式为30÷500=6%。通过验算,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三个代表”之间的联系,并由此感悟到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又如“比和比例”这一节中,假如“比”的有关知识不掌握,不巩固就将直接影响比例尺、比例、正反比例关系等后继知识的学习,如果明知有问题存在而不去审视它,解决它,则会产生恶性循环。再引用实例加以证明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及相关性,就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
在实践中,我尝到了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纠错要求具体化的甜头,学生的解题思路更清楚了,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也充分享受了到了“美丽错误”所带来的成功快乐,一些错
误因“美丽的错误”的产生而很少重现或不再重现了。
在实践中,我明确地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好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真正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之外的独特体验,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引导;真正给学生以尊严,以方法,以胆量,以热情,以成功,实实在在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师生沟通的心理攻略》 屠荣生 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3]《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