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4-03-24 01:44:41吕小龙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例肝占位性造影剂

吕小龙

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功能科 宁夏吴忠 751100

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吕小龙

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功能科 宁夏吴忠 751100

目的:探讨和研究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83例肝占位性疾病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记录其超声造影过程和结果,对观察区的造影剂灌注过程以及造影前后声像图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3例肝占位性疾病分别为33例肝血管瘤,30例肝癌,15例局灶性增生,5例不均匀肝脂肪浸润。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化现象,其中肝血管瘤患者的造影结果显示为典型的向心性环状增强,肝癌患者的造影结果显示为"快进快出",局灶性增生患者的造影结果显示为离心性轮辐状增强,不均匀肝脂肪浸润患者的造影结果未见明显聚集的造影剂。结论:不同肝占位性疾病患者的实时超声造影结果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据此可提高肝占位性疾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可在临床普及推广。

超声造影;肝占位;诊断;价值

近些年来,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为肝占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契机[1]。为探讨和研究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我院收治的83例肝占位性疾病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记录其超声造影过程和结果,对观察区的造影剂灌注过程以及造影前后声像图改变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肝占位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统计年龄在(56.3±21.4)岁,病灶直径最小0.9cm,最大为10.4cm,经过CT、穿刺活检等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其中肝血管瘤患者为33例,肝癌患者为30例,局灶性增生患者为15例,不均匀肝脂肪浸润患者为5例。对于已经确诊的具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疾病患者,如严重心肺系统疾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其他肿瘤患者等予以剔除。

1.2 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其探头为高频线阵的探头,平均频率为4.0MHz。PW:G66/3.0 kHz,CDE:G50/1.2 kHz/灵敏度15/余辉5,取样容积范围为2~3 mm,声束与血流束的夹角小于65。。造影技术为反向脉冲谐波显像,造影剂使用意大利博莱科(Bracco)声诺维(Sonovue)即六氟化硫冻干粉末[2],在使用前向小瓶内注入5ml注射用生理盐水,然后用力震摇瓶子,直至冻干粉末完全分散。将微泡混悬液抽吸至注射器后应立即将1-2ml注入到肘部浅静脉,之后注入5m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造影效果,如效果不佳可进行二次注入,整个超声造影观察时间约为8min。在检查中患者保持仰卧位,先行二维B超检查,即分别以横、纵全面检测整个病灶,观察病灶大小、位置以及与形态变化,再行放射状斜切进行进一步检查,以充分了解病灶内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检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探头的频繁移动,对于感兴趣的,对于确诊疾病利用值较大的病灶部位,一旦显示,则立即固定,同时嘱患者屏息静待,达到减少干扰的目的,在此最佳切面将机器调整为超声造影模式,并且立即启动超声仪表内的计时器,密切观察造影剂在病灶内的动脉相、门脉相以及延迟相的灌注特点以及声像图改变。

2 结果

2.1 肝血管瘤。

本次研究中肝血管瘤患者33例,其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25例患者为强回声,8例患者为低回声。7例患者可检测到环装或者点状血流,其余患者则未见明显血流相关信号。超声造影结果呈现出"慢进慢出"模式,即造影剂自周边向中心地带缓慢增强,形成典型的向心性环状增强信号。

2.2 肝癌。

本次研究中肝血管瘤患者30例,其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为强回声,12例患者为低回声,10例患者表现为混合回声。未显现出明显血流相关信号。超声造影结果呈现出"快进快出"模式,即造影剂均在动脉相就出现快速增强反应。

2.3 局灶性增生。

本次研究中局灶性增生患者15例,其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13例患者为低回声,2例表现为混合回声,可发现呈现混合回声的这两例患者并造处出现液化坏死。未测及明显血流相关信号。超声造影中,彩色多普勒检查为低回声的13例患者表现为离心性轮辐状增强,而2例合并液化坏死患者则表现为负显影。

2.4 不均匀肝脂肪浸润。

本次研究中不均匀肝脂肪浸润患者5例,其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均为低回声,未显现出明显血流相关信号。超声造影过程中未见造影剂聚集,而与肝实质部分呈现造影剂的均匀强化现象。

3 讨论

肝脏超声造影过程中存在三个时相,即动脉相、门脉相以及延迟相。在超声造影过程中,不同肝脏占位性疾病的不同时相,其血供形式以及性质均有所不同,据此可对肝脏占位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占位性疾病,其本质是一种肝脏良性肿瘤,且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常规超声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一般强回声比较容易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而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患者则易与肝脏恶性肿瘤和脂肪浸润等病变相混淆。而采用超声造影时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结果表现为动脉相以及门脉相早期病灶周边的团状或者环形增强,即造影剂自周边向中心地带缓慢增强,形成典型的向心性环状增强信号。不均匀肝脂肪浸润患者的超声造影一般表现为表现为离心性轮辐状增强,而恶性肿瘤的一大特征则是在延迟相的均匀低回声。这些均可作为肝血管瘤与肝脏恶性肿瘤和脂肪浸润病变的区分要点。本次研究中的30例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均比较典型,即造影剂均在动脉相就出现快速增强反应,而门脉相和延迟相呈低回声,呈现出"快进快出"模式,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不谋而合。另外,以往采用常规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时,由于对细小、缓慢血流显示存在一定限制,很多小肝癌病灶容易疏漏,而超声造影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本次研究中发现的最小肝癌病灶为9mm,证实了超声造影在肝肿瘤数量以及病灶体积敏感度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实时展现病灶内部造影剂增强模式,从而提高了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也可应用于疾病的治疗效果的预测和评估,为患者尽快恢复康复提供帮助和参考。

[1]吴坚炯,杜联芳,范建高,等.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胃肠病学,2006,11(3):152-155.

[2]梁莉,简文豪.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5,2(6):358-362.

R730.41

B

1009-6019(2014)10-0159-01

猜你喜欢
例肝占位性造影剂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肝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放射学实践(2018年9期)2018-10-08 01:32:26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肾脏占位性病变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