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硕
培育社会资本 疏导民间金融
◎ 文/陈硕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民间金融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证实。社会资本通过其所包含的信任、声誉及道德规范等要素,在增强民间金融借贷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扩大融资规模、提高融资效率等方面作用显著。
1.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其本质是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灵。除了建立和健全征信体系、完善资本市场要求的信息披露机制及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之外,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的重要方法。在民间金融市场,通过运用社会资本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并提升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民间金融中的信用关系本质是一种关系型信用,这种信用关系一般产生于地缘、血缘、业缘和人缘的基础上,也就是基本上只发生在熟人之间。
(1)民间金融市场上的贷款者通过资金供求双方的人缘、地缘关系或其他商业关系来获得关于借款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项目运作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正规金融在获取这种“软信息”方面通常处于劣势。
(2)从民间金融资金的供给来看,因为放贷者管理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其资金的来源往往是其自有资金,贷款的对象也只限于较为熟悉的借款者,从而更能激励贷款者去了解借款人的相关信息,由此大大缓解了信贷市场上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得民间金融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个人或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具有优势。
(3)与正规金融市场不同,由于缺乏直接的政府监管,民间金融市场上的信贷交易通常比较灵活和具有弹性,交易参与者发展各种形式的制度安排来处理不同交易中的信息问题。
(4)通过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和市场内联性,民间金融可以减少许多信贷交易中内在的选择、执行和激励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正规金融机构通常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替代抵押品,加强契约稳固性
在金融交易中,抵押品通常可分为实物抵押和信用抵押。对于实物抵押,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比较看重,认可度比较高;而对于信用抵押,只有借款人看重,贷款人并不认可。如对借款人特别有意义的某种财物、能为借款人带来收益但不能转让的信誉、头衔等。
在民间金融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农村,还没有建立起纯粹的信用关系,广泛存在的是建立在血缘、亲缘、业缘和地缘关系之上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资本,并成为民间金融活动中能够被利用的重要资源。亲友之间发生的自由借贷能够长期存在且经久不衰,是由于借贷双方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相互信任程度较高。这种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即社会资本替代了实物抵押,在民间金融交易中起到了抵押品的作用。这种建立在血缘、亲缘、业缘和地缘关系上的社会资本构成了民间金融活动中重要的资源。借贷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进去,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事实上也是一种担保。它提高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并且激励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因此,从表面上看在民间金融交易中没有抵押品,实际上是相互信任的社会资本替代了抵押品。
3.基于社会网络,降低融资风险
同西方社会相比,我国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网络化特点,可以将其称之为“乡土社会网络”(Indigenous Social Network)。乡土社会网络的秩序维持主要依赖于民间的非正式制度,这是我国民间金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网络,并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民间金融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个人或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时,能够从特定的“乡土社会网络”中搜集各种“软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大量的重复性博弈使民间金融交易呈现出典型的人格化特点,借贷双方相互熟识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成本,由共同的社会习惯性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构成的非正式制度为交易者提供了借款人行为选择的硬约束、正向激励效应和稳定性预期,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提高了民间金融契约的自我执行能力。
4.体现互惠期望,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美国科学哲学家普特南认为互惠与规范、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来源,并将互惠分为特殊的互惠(specific reciprocity)和普遍化的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特殊互惠是指人们互相交换等价值的东西,如亲友之间赠送礼物等;普遍互惠是指无报酬的或者报酬不均衡的互惠。
受情感支配的民间金融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互惠。借贷双方基于密切的情感联系,交易则更容易达成,而熟人间的资金借贷也能够增进双方的情感和信任关系。借贷双方的互助行为,特别是贷方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的更多尊重,从而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当借贷双方同为“圈内人”,贷方会更加看重长远利益,不会因为借方一时的投资失败而作出追讨债务、撤出资金等行为,甚至还会追加投资来帮助借方渡过难关。可见,在民间金融的运行过程中,借贷双方的情感关系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社会资本在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而社会资本不足制约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1.对社会资本的考察一般包括信任、社会网络、规范与公民参与
(1)信任是指当具有互动关系的一方面临另一方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时,依然相信他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行为具有可预测性,并可以在具体的谈判和行动中表现出公平的信心。
(2)由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有助于促进网络关系内部成员间的合作与协调行动,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彼此信息共享,消除交易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莲叶田田
陈宝林/摄
(3)规范是指得到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认可并被遵守的非正式行为准则,规范对个人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会激励个人按照公共利益行动,放弃一定自我利益,从而使目标更易实现;公民广泛参与所形成的各种协会组织有助于向社会成员反复灌输合作思想,形成集体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2.社会资本为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资本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信任和经济支持。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和投资支出呈正相关关系,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投资支出。家庭和社会网络等有助于促进民间金融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和家族企业的迅猛发展,也为民间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是提高我国民间金融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但多种原因致使我国社会资本存量不足,限制了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水平。
1.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1)我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受到两次大的冲击。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发生第一次大的碰撞。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传统文化的地位被削弱。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渗入,东西文化再次发生碰撞。
(2)与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减少,因此传统文化被削弱,减少了社会资本,不利于人们的合作。
2.经济体制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同时进行了相应的行政体制、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差距扩大、资源消耗严重等问题。由经济体制转型引起的阵痛不利于社会资本的培养和经济发展。当然,这些现象只是暂时的。
3.法制不健全
法制不健全不利于人们的合作和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资本的形成。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我国法律和法规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成熟和完善的法律体系,这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合作行为。
社会资本是影响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相反,社会资本缺乏将会制约民间金融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培育社会资本是提高我国民间金融交易水平、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保护与培育社会资本
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可以知道信用产生于交易,产生于组织。信任是经济交易的前提条件,能够降低经济中的成本,提高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信任程度偏低,合作程度将会比较低,进而提高交易成本,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民间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2.加大政府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力度
社会资本存量具有自我强化和积累的倾向,社会资本的形成有利于未来充分和连续性的合作。我国是一个“关系社会”,而社会资本具有公共产品的特质,其固有的外部性不能得到完全的内部化,因此社会资本将出现产出不足的情况。由于社会资本无法在短期内培育,所以需要政府积极介入推动,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社会资本的潜在功能,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内驱力,在无形资本的积累、运作和交换中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心维护并积极培育社会资本将是我国民间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