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观视角下的中英文多义现象认知对比研究
——以“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为例[注]本文系济南大学2013年度校级基金项目“文体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阴/阳’和‘positive /negative’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JZC1336、WYKY201405。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2014-03-23 03:26刘臻
外语与翻译 2014年2期
关键词:范畴词义原型

1.引言

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多义现象,“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作为两组意义比较接近的多义字词,一直是翻译领域中难以翻译的两组字词,长期采取音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这两组字词,体现了东西方人的认知思维特点,具有极强的文化性和思维独创性。

本文试图从原型范畴观的角度对“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这两组字词的多义现象进行剖析,探讨其词义的发展延伸过程。本研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大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和百度百科等。

2.文献回顾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和意义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体验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既有体验上的共同点,也有体验上的独特之处,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通过语言的层面表现出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中英文的一些词汇的词义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一些异同点,这些研究从不同程度上解释了人们思维的异同,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思维和语言以及文化的关系。如陈国华从认知的角度(2008)对“美”的个案研究,他总结出英汉两种语言对“美”的认知和使用存在差异;蓝纯(2003)对英语的“up/down”和汉语的“上/下”两对概念的隐喻拓展做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有极高的相似性,都被用来并且仅被用来构建数量、社会等级、时间和状态等四个目标域。另外,贾冬梅和蓝纯(2010)对“water”和“水”的认知词义的对比分析,黄兴运和覃修桂(2010)对“光明”的概念隐喻所做的英汉对比研究,吕桌童(2011)利用概念隐喻对英汉动词“爬”的认知对比分析,覃修桂(2008)基于语料对“眼”的概念隐喻研究,宋来全和杨忠(2011)对“eye”与“眼/目”的多义现象也做了认知对比分析,项亚男和刘嘉(2011)做了“狗”与“dog”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韩晨(2011)对“走”和“walk”做了认知语义的对比研究。综上所述,对中英文意义接近的多义词从认知角度进行对比研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对于“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认知分析对比研究尚无人问津。

3.“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原型义的对比分析

3.1 “阴/阳”语义的原型范畴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认为,范畴以原型为核心由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构成了范畴的辐射结构。多义词的多个意义形成了以原型为核心的词义范畴辐射网。按提及的顺序而言,原型一般位于范畴的前列。对此,Dirven & Verspoor (1998:33)以School为例说明过词义范畴辐射网。Ungerer & Schmid (1996:264-266)指出,经历了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多义词才构成现有的语义范畴。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依赖语义演变和词义关系。虽然语言处于不停的变化中,但词的新获得的意义必然与以前的意义有着某种关系。

“阴/阳”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现象和概念,朝向太阳的地方为阳,背对太阳的地方为阴,如阳坡、阳台、树阴、背阴等。“阴”的繁体字为“陰”,它里面的“侌”,即雾气,有“潮湿,朦胧,模糊,不透光,不亮”之感;阳的繁体字为“陽”,它里面的“昜”,即发散气体,气体播散恰似“太阳”以光芒普照大地。总之,正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催生了“阴”和“阳”概念的建立。如:

(1)天色很阴沉。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鲁迅《祝福》

(3)跟着是连日的阴雨。

3.2 “positive/negative”语义的原型范畴

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的解释,“positive”一词来源于古法语,意为“放置”,最初用于法律中的“放置”,亦即“明确放置,标明无误”,所以该词最初的原型义为“明确的,确信的”,表示肯定的意思;“negative”一词则来源于同一时期的古拉丁语”negare”,意为“deny”,具有否定的意思。

综上,我们可以比较出,“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这两组字词的原型义有着比较大的差别,“阴/阳”比“positive/negative”的原型义更加倾向自然化。

4.“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语义拓展

语言是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词的新获得的意思必然与以前的意义有着某种关系。Berndt(1989:76)指出了词义发展变化的四种过程:概括化(generalization)、具体化(specialization)、比喻性用法(figurative use/metaphor)和语义转换(substitution/semantic shift)。经过语义拓展的“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词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文将分别进行分析。

4.1 相同的语义拓展

4.1.1 “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 的语义发展到情绪域

“阴”和“阳”对于人们的情绪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而言,阳光明媚的晴朗天对于人们的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不见阳光的阴天对于人们的情绪有消极作用,这些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如:阴沉、阴郁;阳刚、阳光;阴阳怪气;阴阳脸;

(4)先前大家还是有说有笑的,怎么这一阵子就全阴沉起来了。

(5)在校不做书呆子

居家不当小皇上

充满友爱 充满幻想 充满时尚

阳光男孩 阳光女孩 阳光下成长

—选自《家有儿女》主题歌

(6)(她)阴郁的脸部表情,表示出她的内心的激斗。(巴金《家》)

“positive/negative”的语义也分别从它们的原型范畴拓展到情绪域,“positive”常带有积极、乐观的感情色彩,而“negative”则常带有消极、悲观的感情色彩。如:

(7)He takes a very positive attitude when correcting pupils’ mistakes.他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总是采取多肯定成绩的态度。

(8)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future. 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9)Our conversation did make me feel better,more positive.我们之间的谈话确实使我心情有所好转,也更有了信心。

(10)We need to take positive steps to improve the of families in poverty.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改善贫困家庭的状况。

(11)A negative outlook on life 消极的人生观

(12)A negative approach 消极的方法

(13 ) Maintain a negative attitude about doing sth.对做某事抱消极态度。

(14 ) A man of negative viewpoint 事事唱反调(或表示消极态度)的人

4.1.2 “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 的语义发展到科学研究域

在“阴”和“阳”的语义发展过程中,隐喻的认知作用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它还是人类的重要认知工具(束定芳,2000)。通过阴和阳,人们认识了自然界中更为抽象,更加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在医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应用最为相似,而“positive/negative”则在数学和摄影领域有自己的独特用法。

“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都在医学领域大量使用。如中医学中的阴证和阳证、阳邪和阴邪、阴平阳秘等。“阴”和“阳”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中医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甚至用于命名,如“阴”和“阳”在人体经络的命名: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阙阴肝经等。

(15)The pregnancy test is positive.妊娠试验的结果呈阳性。

(16)The test results came back positive.化验结果呈阳性。

(17)Negative reaction 阴性反应

“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都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大量使用。它们在物理学中的共同表达方式如:阳极(positive pole)、阴极(negative pole)、阳极射线(positive ray)、阴极射线(negative ray)、正加速度(positive acceleration)、负加速度(negative acceleration)、阳电(positive electricity)、阴电(negative electricity)等;在化学领域的共同表达方式如:阳电荷(positive charge)、阴电荷(negative charge)、阳离子(positive ion)、阴离子(negative ion)、负染色法(negative stain)等。

4.2 不同的语义拓展

4.2.1 “positive/negative”在科技域的独特语义拓展

在科技域,“positive/negative”的语义主要拓展在数学域和摄影域,如:正数(positive numbers)、负数(negative numbers)、正像(A positive photographic image)、照相底片上的负像(the negative image on a photographic plate)等。

4.2.2 “positive/negative”在社会域的独特语义拓展

“positive/negative”在社会域的独特语义拓展主要表现在感情域,“positive/negative”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18)The journey was a positive nightmare.那次旅程简直是个恶梦。

(19)A:Are you sure that you don’t need my help? (你肯定不需要我帮助吗?)

(20)B:positive.(肯定不需要。)

4.2.3 “阴/阳”在自然域的独特语义拓展

“阴/阳”的语义发展到自然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空间域,另一类为形状域。

空间域的语义拓展。人们对于空间方位的认知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中华民族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山南水北接受阳光较多,称之为“阳”,反之,山北水南接受阳光较少,称之为阴。由于中国的地理特征复杂,很多地名都以“阴”和“阳”命名,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济阳:在济水之北;洛阳:在洛河之北;淮阴:在淮河之南,这种以“阴”和“阳”命名地名的方式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形状域的语义拓展。中华民族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发现阳光是向外发散的,于是把凸出、向外的形状喻之为“阳”,把凹陷、向内的形状喻之为“阴”,如阳沟:露出地面的排水沟;阴沟:地下排水沟。阳刻(浮雕)、阴刻;阳文:器物或印章上凸起的花纹或文字,跟“阴文”相对。

(21)在这些石刻画像里……武梁祠的画像是阳刻的,是平面的浮雕。

(22)嬴政径直走到一处有阳蓬(廊顶突出在柱子外边的部分)和雕栏的平台上。

(23)院门口额上还留有一块阴文(凹下的纹饰)石匾,上面刻了三个大字“伴云庵”。

4.2.4 “阴/阳”在社会域的独特语义拓展

相对于自然域,社会域是相对较为抽象的,人们通常基于对身边的具体事物的认识去认识抽象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隐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由于隐喻的桥梁纽带作用,“阴”和“阳”的词义从自然域成功地发展到了社会域。“阴/阳”相对于“positive/negative”的独特语义发展到社会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生死域,另一类为性别域。

生死域的拓展。在中国的文化中,人死后要入土为安,埋葬到地底下自然是与天日隔绝,不见阳光了,所以“阴”和“阳”的语义就扩展到了生死域。“ 阳”指人世,如:阳世、阳宅、阳寿;“阴”指冥冥之中,借指属于鬼神的。如:阴世、阴宅、阴司、阴曹、阴间、阴兵(迷信指鬼兵)。阴阳界则指生和死的分界地段。

(24)群山四渎,暮天晴、挥斥阴魔潜伏。 ——金·丘处机《无俗念·述怀》

(25)成为阴间一鬼。—清·林觉民《与妻书》

(26)唐王游地府,回生阳世,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阴魂。——《西游记》

性别域的拓展。“阳”有外向、发散,“阴”有内守、收敛的特征,这和男女性别的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阴”和“阳”的语义逐渐也发展到性别领域。如:阴部、阳器、阴道、阳痿、阴阜、阴茎、阳刚、阴柔等都是具有明显性别特征的词语。

(27 )那众强人那容分说,赶上前,把寇员外撩阴一脚,踢翻在地。——《西游记》

基于“阴/阳“与“positive/negative”的语义原型和它们的语义拓展情况,我们绘制了下图,以便能够更直观地展示这两组字词的语义拓展情况。图中的实线代表“阴/阳”的语义拓展路径,虚线代表“positive/negative”的语义拓展路径。

“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语义拓展网络结构图

5.结论

“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是两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字词,它们的词义辐射网状图描绘出了它们清晰的语义拓展网络,通过这个网状图,我们可以看到两组字词的语义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原型”到“边缘”,从熟悉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两组字词的语义发展在科技域和感情域有最大的交汇融合之处,在融合领域内,“positive/negative”的拓展范围更加宽广一些,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从整体来说,“阴/阳”的语义拓展范围要比“positive/negative”更为广泛。在自然域和社会域等领域,“positive/negative”很少涉及,而“阴/阳”则涉及范围甚广。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阴/阳”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隐喻,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和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文化形成深远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erndt,R.1989.AHistoryoftheEnglishLanguage[M].Leipzig:Verlag Enzyklopadie.

Dirven,R.& M.Verpoor.1998.CognitiveExplorationofLanguageand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Ungerer,F.& H.Schmid.1996.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陈国华,2008,从词语搭配看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和认知上的差异——对“美”的个案研究[R],第六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韩晨,2011,中英动词认知语义对比研究——以“走”和“walk”为例[J],《青年文学家》 (12):186-187。

黄兴运、覃修桂,2010,“光明”的概念隐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16-23。

贾冬梅、蓝纯,2010,“与”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28-35。

蓝纯,200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吕卓童,2011,英汉动词“爬”的认知对比分析[J],《大众文艺》(7):154-155。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Z],2009。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覃修桂,2008,“眼”的概念隐喻[J],《外国语》 (5):37-43。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宋来全、杨忠,2011,Eye与“眼/目”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分析 [J],《当代外语研究》(6):13-17。

项亚男、刘嘉,2011,“狗”与“dog”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文学界》(6):153-154。

现代汉语大词典[Z],2000。上海: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

语料来源[EB/OL],http://baike.baidu.com。

(刘 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范畴词义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