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银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14-03-23 03:15陈水生
关键词:侨乡论文期刊

陈水生

(五邑大学 综合档案室,广东 江门 529020)

侨批是粤闽侨乡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广东潮汕、梅州地区和福建沿海俗称“侨批”,江门地区俗称“银信”),由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和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最主要的特点是“银信合一”,具有家书和汇款凭证的双重特征。据史料记载,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历时150多年[1]。“侨批档案”是广东诞生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厦漳泉和福州等地,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余件。福建侨批约1万件。2010年2月22日,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5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2013年6月19日,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侨批(银信)研究论文的检索统计,探讨近年来侨批研究的发展进程,以期能为侨批(银信)的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统计方法与数据来源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时间截止到2012年底,以关键词和题名为检索途径,以“侨批”和“银信”为检索字段,对检索结果加以核对筛选,剔除一稿多投、重复收录等数据,并去掉简报、会议纪要等数据,最后以学术性研究论文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象。

二、相关数据与结果分析

侨批(银信)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统计和分析。

1.年度分布。某领域或专业一定时间内的论文成果可以大体反映其在该时间段的研究水平和进展情况。1965~2012年间,共有侨批(银信)研究论文116篇,具体年度分布情况见表1。

以“侨批”作为关键词最早出现于1965年,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管理局在《中国金融》发表了《乘大好形势为国家积累更多的外汇资金》和其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汕头专区中心支行政治处的《以“愚公”精神做好侨汇派送工作》的文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侨批”研究。1997年,杜桂芳在《文史知识》发表《侨批——潮汕历史文化的奇观》,开始了对侨批的介绍。2001年,桢淳在《侨园》发表《华侨投资金融业的重要途径——侨批业》,开始关注到侨批的研究。真正意义上的侨批研究开始于2003年,此后,侨批研究论文不断增长,2003-2012年间,共发表论文97篇,平均每年发文9.7篇,其中以2012年发文最多,为22篇。侨批(银信)研究主要有3个阶段,即萌芽期(1985-1992 年)、起步期(1993-2002年)、发展期(2003-2010 年),侨批(银信)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总体呈现为上升发展的趋势。

表1 侨批(银信)研究论文年度分布表

2.合作情况。合著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的合著论文数占该时期论文总数的比率[3]。合著论文是指2人人以上的作者共同署名的论文。合著率是反映作者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次统计的116 篇论文中,单一作者发文104篇,占论文总数的89.66%,2人作者发文11篇,占论文总数的 10.38%,3人以上作者发文1篇,(见表2),表明侨批(银信)研究仍以个体研究为主,合作水平尚待提高。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团队的组合能较好地推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需要重视并积极改进侨批(银信)的合作研究。

表2 侨批(银信)研究论文合作情况分布表

表3 侨批(银信)研究论文核心作者分布表

表3反映侨批(银信)研究的14人核心作者中,有13人分别分布在五邑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嘉应学院和汕头大学等单位,这说明侨批(银信)研究的核心作者相当集中,侨批(银信)研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以刘进、张国雄、吴晓琼等为代表的对五邑银信的价值研究,以王炜中、吴二持、陈训先、陈春声、黄泽纯、陈丽园等为代表的潮汕侨批研究,以焦建华、邓达宏、黄清海、戴一峰为代表的福建侨批研究,以及以房学嘉等为代表的梅州客家侨批研究,体现了不同侨乡间的学者对本土地域文献资料的关注,并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研究团队和地域研究特点。

4.主要机构。表4反映侨批(银信)研究主要机构,发文情况为广东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15篇、五邑大学11篇、厦门大学10篇、暨南大学7篇、中山大学和福建社会科学院各6篇,其他主要机构还有嘉应学院、韩山师范大学、汕头大学,以及福建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省档案局等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特点十分明显,反映侨批(银信)研究的侧重点和作者的研究兴趣各不相同,10年来侨批(银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对侨批(银信)的产生发展的原因、主要内容、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与社会价值的研究;对近代广东侨乡社会中侨批(银信)体系网络运营的历史性研究;侨批(银信)对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变迁影响的研究等[6]。侨批(银信)核心研究机构和核心学者为侨批(银信)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表4 侨批(银信)研究论文主要机构分布表

5.期刊分布。研究侨批(银信)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其研究成果空间分布及分布特点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社会各界对侨批(银信)研究成果的快速接收和利用,进一步促进侨批(银信)研究学科的快速发展。统计表明,各期刊的载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与不平衡,影响因素主要有各刊的办刊特色、知名度和学术声誉等,同时学者对刊物的认知和了解也有较大关系。

表5 侨批(银信)研究论文主要期刊分布表

近年来,有关侨批(银信)研究的论文主要刊发于22种报刊(见表6),其中刊载3篇文献以上的有12 种,刊载2篇以上的有22 种,共载文82篇,占发文总量的70.69%。64篇期刊文章中,6种核心期刊载文14 篇,占发文总量的21.88%,非核心期刊载文50 篇,占发文总量的78.12%。近年来侨批(银信)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几份主要地域期刊上,广东档案和汕头大学学报发文最多,达23篇,有力推进了侨批(银信)研究,核心期刊发文比重不大,这是侨批(银信)研究发展上需重视的问题。

三、侨批(银信)研究展望

侨批(银信)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整体研究仍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论文数量还不够丰富,当前的研究群体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纵观侨批(银信)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史料研究,对文化、民俗以及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开展还不是很深入;研究人员主要是有深厚研究功底的文史专家,年轻人因资历和个人研究能力限制,对本专题的研究开展得不够深入。展望未来,侨批(银信)研究需要在研究群体、研究合作方式和研究内容及范围方面作进一步的拓展。

第一,培养新的研究力量。对侨批(银信)研究有丰硕研究成果的都是知名的研究专家,文史知识丰富,研究功底深厚,成果显著,主要代表有王炜中、张国雄、刘进、焦建华等,把侨批(银信)研究推进到了较高的研究水平,侨批(银信)研究年轻人不多,而且研究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尽快指导和培养一批年轻的研究人员和新的研究力量去进一步推进侨批(银信)的研究,把侨批(银信)研究提高到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

第二,推进新的合作研究方式。“侨批档案”由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成功,标志着侨批(银信)合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近几年的合作申遗过程中,各方研究人员组建研究团队,在档案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下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为推动和推进侨批(银信)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组建新的研究团队和开展新的合作研究是近期和将来应继续坚持的重要工作。

第三,拓展新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侨批(银信)研究多是而地域性和历史性的研究,主要代表有王炜中的侨批历史贡献及跨国属性研究、张国雄的侨批遗产价值研究、刘进关于银信在解读“开平碉楼与村落”中的历史文化价值[7]的研究等,多从历史史料、网络运行等视角进行历史和文化研究;也有焦建华、陈春声等学者开展了侨批(银信)运营研究[8]、刘进开展了银信收费方式的研究[9]等,但这种对近代侨乡社会影响的研究、对侨乡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采用新的社会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新兴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开拓侨批(银信)新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能进一步提高侨批(银信)研究水平,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四、结语

侨批(银信)研究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内中文文献数据库,未涉及侨批(银信)研究的专著、论文集以及课题研究等,因此不能完全反映近年来侨批(银信)研究的所有情况。在统计的指标设定中也有些粗陋,有考虑不周全之处,研究难免有所遗漏。但整体上能反映侨批(银信)学术资源及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侨批(银信)的回溯性研究,对推动侨批(银信)研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旭娜,詹雨鑫,杨逸,等.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N/OL].南方日报,2003-06-20.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0620/c25408-21905232.html

[2]林旭娜,詹雨鑫,杨逸,等.侨批档案申遗成功[N/OL].南方日报,2003-06-20.http://www.chinanews.com/zgqj/2013/06-20/4948385.shtml

[3]幸建华,汪卓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2006年载文作者群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398-401.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05-106.

[5]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20-232.

[6]石坚平.近年来广东侨乡研究述评[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5-18.

[7]刘进.从银信看“开平碉楼与村落” [J].中国档案,2009(3):14-17.

[8]焦建华.制度创新与文化传统:试析近代批信局的经营制度[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3):64-70.

[9]刘进.银信收费与珠三角侨乡社会观念变迁[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7-10.

猜你喜欢
侨乡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期刊问答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