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英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应二级学科设立问题的思考
李铁英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鲜明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且增设了促进其他四门课程发展和建设的对应二级学科。从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性质定位、课程建设中学科意识的缺乏以及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等方面来看,迫切需要设立对应的二级学科。形势与政策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推进相对稳定的教材建设、建立与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作为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应二级学科;学科设立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最早是在198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提出。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13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上的发展。但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相较于其他四门课程,其建设和发展水平以及关注和重视程度却相差甚远,目前还有很多人不认同“形势与政策”是一门课程。特别是在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下发后,在依托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和科学品位上,形势与政策课相较于其他四门课的弱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水平,行之有效的长远办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形势与政策”的二级学科。
“所谓学科,按词意解释,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学术分类),指教学科目。”“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其立于社会实践和科研的最新发展水平上。”[1]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指“05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队伍。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四门课都分别且直接对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的六个二级学科,通过对六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四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基础得到巩固,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教学工作队伍稳定,水平不断提高。比较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无论从课程特点、建设与发展的目标需求以及教师发展的空间拓展等方面来看,同样存在设立对应二级学科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课程的性质定位决定设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属性或者课程定位在中央13号文件中有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由此可见,形势与政策课性质定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德育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门理论课程。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德育课程。13号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肯定了这门课程的德育性质。这门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必修课程。这可以从1987年到2005年的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中得到确认,如:1987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形势与政策课的必修课程性质,“根据新时期对思想教育提出的要求和高等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现规定……‘形势与政策’为必修课”;1988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将其“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纳入学籍管理”;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中指出:“各层次各科类的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按必修课要求学生和安排教学”;1996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中》从这门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强调“‘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后来的“98方案”规定得更具体:既规定了“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要列入教学计划,平均每周一学时,一般按专题进行;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纳入学籍管理”,又规定了形势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感”;进入新世纪的13号文件中再一次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05方案”把“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必修课放到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作了再次强调。
再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课程。早在1988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思想教育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以及国际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中的“为什么”进行思考,进而提高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对于有较好文化基础的大学生群体,只有解答好“为什么”,对形势与政策作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释,才能使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才能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学术性之中,才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时效性和说服力。理论研究是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核心,至关重要。换言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活动特点的课程,是以理论思维形式诠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或是从理论高度解决思想问题,是直接用理论形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然而,“在高等学校,任何理论形态的课程都是以一定学科为依托进行建设的”[2],学科建设能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目标方向和知识基础,同时也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既然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德育、必修、理论”的课程性质定位,也充分说明该课程的科学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同其他四门思政课程相比等量齐观,在其他四门课程因对应二级学科的设立而取得进步的情况下,应为形势与政策课考虑对应二级学科的设立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学科意识的缺乏决定设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
学科意识是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科中的相关问题的意识。学科意识要求重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不仅要注意研究学科的科学内涵,也要研究学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更要从研究对象、构成内容、基本范畴、原理排序上把握其科学体系。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上,学科意识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缺乏规范性,表现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尽管有基本稳定的部分,但变动部分所占比例更大;没有统一的教材,导致各高校该课的教学随意性很大,学时设置和内容安排千差万别,规范性亟待提高。第二,有人质疑形势与政策课的科学性,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反映的是国家的意志,是政治而不是科学,不是学术,甚至认为‘形势与政策’不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因而谈不上或者没有必要谈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问题,只要灌输教学就行,把教师的主要任务看成是‘传声筒’”[3]。第三,有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内容涉及广泛,没有科研重点,也谈不上学科归属。以上三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缺乏学科意识,不能从学科建设视域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发展问题,不能使课程在学科支撑下得到改进和提高。但是,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焦点难点问题,要讲清楚这些问题,缺乏学科意识,缺乏学科建设提供的支撑,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只有把某个社会现实问题和难点焦点问题放到学科知识体系的大背景或平台下,通过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才能从理论高度把握问题实质,才能把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清楚,才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应有效果。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必须树立学科意识,确立以学科建设支撑和促进课程建设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础和依托的理念,这样虽能解决课程建设涉及的核心理论基础问题,但课程自身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不能对应和涵盖的,因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涵盖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包括内政、国防、外交不同类别,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联系密切,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必须树立学科意识,考虑其二级学科设立问题。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决定设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
学科建设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获得理论思维的拓展,同时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从学科建设角度思考教学问题以及课程建设问题容易将其置于大的背景或平台下,通过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使教师视野开阔,思维和认识水平提升,进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第二方面,学科建设提供的不仅是某一种类型知识,而是一种体系化的知识体系,需要教师不仅从横向拓展知识结构,也要沿着学科知识体系不断进行纵向延伸,使教师的理论思维得到拓展,思维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第三方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可提升课程内涵,使课程不再只停留于一般的宣传教育层面,而成为具有坚实学科基础和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也使得教师必须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培养才能胜任教学,特别是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高级职称岗位,也需要完成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
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不甚乐观。按照中央13号文件的规定,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但是目前,“专职教师占多数的高校寥寥无几。大部分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也有的高校没有专职教师,只有兼职教师,更有甚者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交给辅导员或班主任”[4],而且有很多教师所学专业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教师队伍因为备课耗时长、授课难度大、薪酬待遇低、发展空间缺乏、学术地位和价值难以体现等等原因而不能保持稳定。不但很难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参与课程教学与建设,还经常发生教师改教其他课程或转岗现象,严重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及课程建设的连续性。2005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下发后,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不仅难免产生自卑心理,而且也因为没有直接明确的学科依托在选择科研方向时产生迷茫,尤其在高校学科云集的微观生态环境下,寻找自我发展空间的难度显而易见。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成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理论学科体系,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形势与政策二级学科是必要而紧迫的。在形势与政策学科体系建设中应该含括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但当务之急是建立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推进相对稳定的教材建设、完善学科建设的保障制度。
(一)建立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
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形势与政策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有稳定部分,也有变动部分。课程体系结构应该由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政策、热点问题三部分组成。“要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就要正确处理稳定部分与变动部分的关系,以基本理论为线索和理论依据,在对总体形势的讲解中分析社会热点。”[5]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中基本理论组成的确定。因为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其他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的理论依据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学科联系密切,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不能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而应以求同存异的思维获得理论共享。这样,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内容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伦理学等基础理论,还包括形势学、政策学、国际政治学、世界历史等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中基本形势与政策的选取。当代世界格局及总体发展趋势、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地位、我国的外交战略、原则及政策、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力与国策、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改革举措及政策等内容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更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持久性,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框架。需要强调的是:在选取教学内容时,知识点应满足学生的心理意愿和实际需求;在对基本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中,应该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和社会实践形成紧密联系,从而得到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心理认同。
再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中热点问题的解读。“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有时形势(尤其是国际形势)受偶然性因素影响而发生突然性的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产生一定影响程度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热点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虽然也遵循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和总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时间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这一部分内容应力求结合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及时、客观地给学生讲解和分析。”[6]以上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形势与政策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方方面面的有力学科支撑。
(二)推进相对稳定的教材建设
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历史已有28年,一直没有规范的统一教材。一些学校为学生订购时事类杂志《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辅助资料,个别地方、学校按照教师的理解编写教材,更多学校靠教师在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上搜集整理存在大量偶然性的教学资料,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教材编写的特点也是难点,但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相对稳定,以稳定和相对稳定的内容为主线,辅以变化的热点问题,分上、下半年编写教材是可以实现的。与其让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编写欠缺权威性和精准性的教材,不如由教育部统一组织人员编写,这样既能保证教材选取信息的准确性,也保证内容在政治上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党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此外,还要订阅必要的报刊杂志,购买音像资料等扩充性资料,形成包含多种媒介在内的教学资料库。
(三)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制度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是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形势与政策课对应二级学科的设立及其建设需要有效的保障制度支撑。
首先,明确党政联合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项基本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注重形成党政工作合力,尤其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焦点、热点、难点和共性问题时,党政领导干部要齐抓共管。
其次,完善教育教学保障制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以及对应二级学科的设立与建设离不开各种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财力物力保障制度、学科发展评估制度等,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推动和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对应二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梅荣政.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
[2]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应提升学科建设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3]彭月英,钟佩君.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4]苑申成.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5]苏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21).
[6]魏林,程早霞,吴庆文.“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2).
G641
A
1672-3805(2014)06-0092-05
2014-08-15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省高等院校本科《形势与政策》专项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GI20120101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规范化研究”(JG2014010586)
李铁英(1972-),女,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