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在应用写作中的运用

2014-03-22 15:26杨红星张蕊薪
关键词:歧义应用文制约

杨红星,张蕊薪

语境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在应用写作中的运用

杨红星,张蕊薪

应用写作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具体事务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语境的诸多功能中,制约和解释功能对应用写作的作用尤其重要。语境的制约功能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所起的限制作用,语境的解释功能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现象的注解和说明,一定的言语单位只有依靠相应的语境才能得到正确的解读。应用写作活动作为一种书面交际活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应用写作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进而实现它的意图。

应用写作;语境;制约功能;解释功能

语境即语言环境,即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交际双方所在的实际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目的,上下文和社会文化环境等。离开语境谈写作无疑是“纸上谈兵”,应用写作也不例外。应用文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写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离开了对具体语境的洞悉和把握,也就无法实现其写作目的。

Malinowski指出,“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1]对语境功能的研究也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西稹光正提出的语境8项功能,即制约功能、解释功能、绝对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习得功能、转化功能[2]。一般认为上述功能中最基本的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其他的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3]22-26。

语境的制约功能是指语境对语言研究和应用所起的限制作用,语境的解释功能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现象的理解和说明,一定的言语单位只有依靠相应的语境才能得到解释[4]。应用写作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语境的这两项基本功能贯穿始终。本文试从语境的这两项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语境功能在应用写作中的运用。

一、语境的制约功能在应用写作中的运用

举凡应用文体的写作,作者动笔前都会从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是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的。其中写作目的是一种重要的语境因素,应用文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是缘事而发,为事而作。写作目的就是写作过程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写作时,写作者应自觉控制自己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话语内容和得体的话语形式。

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文体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文章功能,对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文章体裁。如发表学术研究成果选择学术论文,普及推广科技知识选择科普文体,推销商品一般选用广告文体,指导用户合理使用产品选择说明书,交流经验选择典型经验材料,确定下一步的工作内容使用计划,打官司选择诉状。如果选错了文体,就难以实现既定的写作目的。

除了写作目的,第二个要考虑的就是文化语境这个大语境。文化语境不同,应用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也就不同,写作不能游离这个大语境。文化语境包括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与文化修养。

应用文写作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体现着时代的变化。从古到今,应用文从体式、写法到语言风格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古代常用的诏令、册文、奏议等因时代变迁而消失,竞聘报告、公示、颁奖辞等新文体则随着社会的进步相继出现。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流传至今都转化成了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当时都是作为公文来使用的,形象性、情感性很强,这和现代应用文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看,现代应用文的文学性相对较弱。

应用文的写作同样会受到一定文化传统的制约和规范,使文本常有某种文化倾向,体现了对文化的选择。如书信的写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东方人在书信称谓语的写作上不像西方人那么开放、浪漫。在书信形式上,书信信封的格式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人将寄信人的姓名、地址等写在信封的左上角,地址排列的顺序是由小到大,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则写在信封上中间偏右的位置,而我国却将寄信人地址写在右下角,收信人地址写在中间,地址的排列顺序由大到小。

作者的文化修养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应用写作的文本中。应用文章的写作,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委托写作者执笔。但在写作中,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文本的影响不可忽视,如作者对文稿主题、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选择材料和组织运用语言等,其作用是相当有力的。

上述语外境的制约是直接的,但也不能忽视语内境的制约作用。文章主旨确定以后,就需要进行结构安排,根据主旨的需要,精心地谋篇布局。应用文章的结构布局,首先要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其次还要服从主旨的需要。

很多应用文体有其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文中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顺序要根据文体的特定模式进行安排,保持其语义畅通,要注意恰当使用过渡词语和过渡句,保证上下文衔接自然。在文章结构方面,要讲究逻辑性,文章内容的结构形式体现事物的发展规律,上下文之间的连接应有其自然性,与主旨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要清晰地表达其特定的内容,就应该做到结构完整,如一篇公文,在结构上一般应包含公文标题、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等几个要素,正文的结构一般也应包括开头、主体、结尾、结束语等这几项内容。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随意缺少,否则会造成结构的残缺,影响文章内容的完整表达。

应用文的语言风格需符合文体的特点,要选择符合语境的表达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语言会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其语言有的接近口语,有的需要用较纯正的书面语,篇章之内应保持风格的一致性,如法律文书须用书面语,演讲稿多用口语词。另外,社会活动领域不同,话语的选择和风格也不同,在某些特殊领域语言应用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日常语言。如科技领域、政务领域、法律领域等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若随意选择话语形式,则往往不会有好的表达效果。公务文书选择庄重严肃的公文语体,公文语体在用词上一般有一套相对固定的习惯用语,其中还有一些古语词,描写性和抒情性的词语很少使用甚至不用,句式结构一般比较完整,多用陈述句和祈使句,表意周密严谨。

二、语境的解释功能在应用写作中的运用

裴文认为语境有如下解释功能:1.显示语义(排除歧义、消除含糊、确定所指、完善省略意义)。2.延伸语义(赋予言外之意、产生相反意义、产生语境歧义、引发联想意义)。3.取舍语义(舍去原始意义,采用俗成意义)[5]。陈治安、文旭认为语境的解释功能最明显的表现是解释情景意义,消除歧义或语义含混[3]22-26。而在应用写作中此项功能主要表现在解释模糊词语的含义,消除歧义或语义含混,补充省略的内容等方面。

由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本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而用来描述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也就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在人际交际中,通常就使用模糊说法来指称某些客观事物,但如果不借助相关的语境,就很难对这些模糊词语进行定位,很难达到应用写作的效果。尽管模糊词语具有先天的不确定性,但是模糊词语在现实中如能恰当使用则很少会成为交流信息的障碍,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撰写和解读语句。在实际写作中,虽然语言的精确性必不可少,但是要使应用文语言更加切合实际,更加严谨周密,就不能不使用模糊词语。

但是,也不能随意使用模糊词语来敷衍塞责或含糊其辞。比如在一些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等公文中,经常会出现“有待进一步加强”、“缺点是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等,这实质上是玩起了文字游戏,导致有着独特作用的模糊语言,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模糊”,变成了敷衍了事的借口。虽然语境的解释功能会让模糊词语在应用写作中大放光彩,但亦应注意抵制这些模糊把戏。

人们的思想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形成的,用来表达和传递思想的言语活动也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所以离开具体的语境就无法实现话语意义的产生。语言的传递和交流往往是一个输出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为了追求最佳的言语交际效果,发出者和接受者作为语言要素的两大主体,除了通过可见可感的耳濡目染和亲身体会之外,还有心领神会。但心领神会的前提条件是清晰的语境的存在,许多争议往往是在交际双方没有弄清具体语境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消除争议和误会就必须要先搞清语境。在应用写作中,同样存在着许多“歧义句”或语义含混现象,要想消除歧义或语义含混,只要给歧义结构补充或设定必要的附加信息,或通过语篇的上下文或背景知识等语境的解释功能,其语义即可确定。

例如,在应用文章中有时出现“解放”这一词语,该词的本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这个意义通过一些具体语境的帮助就会延伸出其他一些不同意义。在党政公文中会经常使用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如果是在回顾历史时所使用的“解放”一词就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间,而如果涉及到国外的历史时“解放”的含义就随国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的应用写作活动中,由于具体语境的帮助作用,许多句子会省略一些成分。但读者在阅读理解时,往往可以借助语境因素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这些省略的情况大都是从结构上容易补出的情况。在一些法律法规类公文里,常用由动词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这类动词非主谓句在结构上无主语,其主语往往说不出或不必说出,而公文的制定者或法律法规的执行主体通过语境的解释功能都是不言自明的。

总之,在应用写作中,对文本意义的表达和解读都应该结合具体语境,文本中的语言意义都会得到语境的制约和解释。而且,也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可以消除语言的意义歧义进而正确地理解语言意义,很多时候用于应用文的语言可以利用语境的制约和解释功能推断补充其隐含意义。因此写作者只有熟悉语境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并充分运用好它,才能在写作中得心应手,真正写出规范、到位甚至上乘的应用文佳作。

[1] 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2.

[2] 孙维浠.论语境与语用推理[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4.

[3] 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1997(4).

[4] 董守志,王丽萍.试论语境与话语理解[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14-116.

[5] 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9-31.

2014-08-10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B18)。

I25

A

1001-6201(2014)05-0281-02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歧义应用文制约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eUCP条款歧义剖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