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与解惑:“概论”课实现大学生道路认同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2014-03-22 15:26
关键词:概论现实马克思主义

段 妍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说理与解惑:“概论”课实现大学生道路认同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段 妍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必然要求。“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应将教学方法创新放在如何实现大学生的“道路认同”上。在这一理念下,利用“说理”与“解惑”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理念,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概论”课理论指南与实践路径的有效统一。

概论课;道路认同;教学方法;说理;解惑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任务是: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1]。“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统中的核心,其本身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其深刻懂得为什么中国问题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进而在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进程中,提升大学生分析社会现象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最终实现“道路认同”。因此,在探索“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应从“概论”课的性质与教学目的出发探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具备一定旨向性,为实现最终教育目的而服务。应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上,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将理论讲授与解答学生现实困惑有效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旨向,亦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路径。

一、实现大学生“道路认同”是“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旨向

教学方法要有效体现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概论”课教学与一般课程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说理性与教育性的双重目的。“概论”课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因此,大学生掌握理论是必要的,而在学习与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于“概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始终是教改的焦点,一直在不断推进。纵观以往“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在“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两个维度。在“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维度上,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以课程意识、以学生为本、以问题意识开展“概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课程意识:充分认识到“概论”课的课程性质,教学方法的关键点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出发,从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为本: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听到思政课教师讲什么?问题意识:日益重视以问题出发来开展“概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定位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具体教学方法运用上,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专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案例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同时还有以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法等。

从对以往“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多元的教学思路与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使用这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实际上过于强调教学方法的工具理性而忽视其价值理性。具体来讲,即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仅仅把教学方法当作提升教学效果的操作手段与具体技术,而忽略了课程的本质属性,即“概论”课最终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从而致使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实际教学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教师的“理论”讲授过于抽象、空洞,缺乏对现实热点问题的针对性、前沿性把握,学生对于现实的“困惑”,没有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得到具体回答。即教师的“理”论讲授与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没有获得相应结合,没有更好地实现理论指南与实践路径的有效统一。与“概论”课相关的学生的现实困惑: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存在反差;现在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反差。这些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将根本着力点放在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的讲授与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利用“说理”与“解惑”内在相统一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科学性、正确性,并最终实现对理论体系和此道路指导下的实践认同。

二、实现“道路认同”下的教学方法创新路径:“说理”与“解惑”

在实现当代大学生“道路认同”主导旨向下,如何有效将教师的“理”论讲授与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相结合,我们采取的创新教学方法是“说理”与“解惑”的内在统一。之所以运用此方法开展教学,首先,“说理”是“概论”课教学的根本与主旨,也是课程精髓的集中反映。“概论”课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讲解理论是“概论”课的精髓与根本所在。其次,“解惑”是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在讲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同时,要明确解答学生对于学习理论以及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的主要困惑。而我们的课程目标即是通过对学生存在困惑的解明,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解惑”的重要性与现实性不言而喻。第三,要实现“说理”与“解惑”的内在统一,以引起学生困惑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运用到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解答中,针对学生存在的现实困惑进行“说理”,在“解惑”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这样既增强了理论运用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

“说理”是“概论”课程精髓的集中反映。“概论”课教学中所体现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态势的认识之理;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与社会发展道路之理;个人成长与发展如何从国家以及社会进步中汲取智慧之理。具体来讲,包括以下理论专题:当代中国伟大复兴之“道”(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准备(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起点(为什么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据(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世纪性创新(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根基(为什么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西方民主政治不适用于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为什么要在文化对撞中维护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宗旨(为什么要构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为什么要坚持“一国两制”);符合时代潮流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战略抉择(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国之所兴在依民力,国之所向在于领导(为什么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在进行“说理”的过程中,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紧密围绕一条主线,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起点、逻辑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进行深刻把握与阐释分析。其次,“说理”要彰显科学性、逻辑性与理论深度,教师要将理论重点、难点讲清楚、讲明白。使学生最终对理论不但要知其然,同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讲清每一个理论的深刻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讲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的同时,真正解决大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困惑与问题。诸如理想信念问题、诚信问题、价值取向问题、三农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反腐败问题等。帮助学生理性、科学、辩证地认知与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最终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解惑”是“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选择学生困惑的现实热点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通过对困惑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从而引出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今社会,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亦是他们在学习理论中遇到的现实困惑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主要体现为: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问题上,怎么看共同富裕与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时,怎么看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与公有制比重下降的现实(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否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时,怎么看待分配不公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分配不公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在讲“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时,如何看待当前普遍存在的官员腐败现象(腐败滋生的根源是什么、怎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3];在讲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与党建理论时,怎么看人民当家做主与官本位严重的问题(如何坚持依法行政,提升人民当家做主的质量,破除官本位);在讲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时,如何看待以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为载体的美国影片在中国倍受欢迎的现实(美国影片受欢迎的原因以及它所承载的价值观、如何提升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中国影片的国际影响力);在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怎么看就业难问题(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怎么看教育公平问题(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在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时,怎么看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把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解答现实困惑作为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预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充分感受理论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如何实现“说理”与“解惑”的内在统一

特定的教学内容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创新,“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要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不仅仅是单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是主导理念导向下的方法组合。因此,在如何实现“说理”与“解惑”的内在统一上,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关于“说理”:首先,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表征方式具有明确的把握。教师应明晰理论的由来与发展趋势,实现理论的教学转化。知道理论讲授时,最为有效的呈现方式与教学辅助手段,如利用比较、案例、解释、图示、演示等方式方法。要将“概论”课的理论以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方式设计呈现出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活化,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将理论传输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具有明确的把握。要知道哪些理论讲解起来会比较难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哪些理论讲解起来易懂,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即要掌握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如何理解理论以及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说理”教学。再次,教师要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把握。熟知“概论”课的课程结构、理论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的前后关联,以一条主线贯穿理论之中,科学性、系统性、生活化地将理论传递给学生。

第二,关于“解惑”:教师要明晰“惑”的现实性与针对性。将现实中学生的困惑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心中有学生,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具体关注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要贴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掌握和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思想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们在学习理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是什么。并将此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素材,抓住的困惑问题要具有现实感、针对性与理论含量,并且能够引起大学生对此类社会热点问题的共鸣,使之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具体分析。同时要对现实困惑问题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使这些问题成为我们进行理论分析的有效载体,使理论分析不再抽象、空洞,而更具现实意义。“解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要认清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要认清改革开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又要清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各种困难与不和谐音符都是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社会主义道路本身的问题,要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必胜的信心与信念。

第三,关于“说理”与“解惑”的内在统一:在说理中,体现“惑”的现实针对性;在解惑中,体现理论的指导价值与魅力。选择现实困惑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困惑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将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符合“概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首先,教师要在讲解“概论”课前,充分了解学生,调研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学习专题理论时面临的现实困惑,结合所讲专题的具体内容,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现实困惑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归类,并做好教学设计,使之成为引出理论讲授的载体。其次,课堂教学中,要采取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中,强化问题意识,问题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影响“概论”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对学生理论学习冲击最大的是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教师在授课时,抛出与所讲专题理论密切结合的现实社会问题与热门话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与讨论。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清出现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通过对现实困惑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既使学生深刻学习与掌握重大理论问题,又要清楚地看到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风险与困难。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某一重大理论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多元化的题目,由学生准备自学自讲与专题论文,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如实景模拟、主题辩论、实地参观等,通过实践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与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关。重点在于,要给学生讲述清楚,党和国家政府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鲜明态度以及采取的有效措施,从而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再次,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BB平台以及其他网络媒介,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将课堂上理论讲授中没有详尽说明的现实问题通过网络媒介等传递给学生,从而加强课外的教学氛围,保障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切实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 5号).

[2] 齐晓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80-81.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53,112.

[责任编辑:何宏俭]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n Achieving the Target of Students’ Road Identification by “Introduction” Course

DUAN Y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Introduction”course should set focus of the innovation in pedagogy on how to achieve the “Road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and integrating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it is to realize the goal that the effective unification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oute of “Introduction”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Road Identification;Analysis;Explanation

2014-03-16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4JDSZKW01)。

段妍(1979-),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访问学者。

G642

A

1001-6201(2014)05-0221-04

猜你喜欢
概论现实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