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就当前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唯有开拓思路,多管齐下,才能创新和发展与当前时代发展相适应、真正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的信仰教育。
从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到其入党过程的组织审查及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与继续教育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大部分高校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程多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未能充分做到结合中国实际、结合当前实际、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设置课程,也就不能充分调动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主要以党课的形式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总体上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育手段也比较呆板,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这一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第一环节上便出现了问题。
由于高校党校和党务工作者的配备不能与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事实相适应,使得针对高校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不能做到对个体充分的、个性化的关注,而批量化、集体化的教学与培训,势必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党的知识、认识和觉悟的个性化需求。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进行高校学生的实践培养[1],在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当中,党的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唯有在实践中、在群众中才能获得直接体验,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的要求。而在当前的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过程中,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教育环节恰恰存在很大程度的缺位,这既不利于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党的信仰的养成,也不利于他们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验。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个人荣誉、随大流甚至是出于谋求更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等功利性动机[2]。学生入党动机考查不准确,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党员的评价、考查等其他方面党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成效。
学生党员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政治思想状况,即学生党员不仅是在组织上入党,更应从思想上入党。如前所述,在学生党员评价体系当中,往往不能够坚持政治思想这一前提条件,以至于出现诸多错位与误区。学生党员发展标准的错位,不仅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规定,对学生党员在预备考查阶段,要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学生党员考查机制有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不能够充分发挥在党员考查过程中对其进行信仰教育,提高其对党的认识的作用。
学生党员的评价必须以党章为准则来执行标准。其基本的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这个前提,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生活表现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指标[3]。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对高校学生党员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偏重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党员的核心指标、不注意考查党员的生活表现等种种问题影响着对学生党员的评价。在学生党员评价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评价标准的不客观等等都可能使学生党员对党的认知产生偏差,影响学生党员的信仰与信念。
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培训、党员发展过程中的把关和信仰教育是学生党员入党前强化信念与信仰的重要环节。而在入党后,继续开展对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则是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内容,当前,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整体工作和党务工作现状的制约,总结前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至少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利用传统的党课培训模式进行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之外,急需创新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创新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需要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时代特点,结合当代中国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机遇,结合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的特征与个体差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针对当代大学生信仰需求状况,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考量。要以《中国共产党党章》为基本准则,以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为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工作,其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手段、学生工作的途径,还要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熟悉的网络、积极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4],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工作。
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是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强化其信仰与信念,提供其党性修养,需要创新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从观念上来说,针对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要尊重其个性发展,变灌输式的教育为引导式的教育,确立引导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从机制上来说,在当前条件下,尤其要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建立信仰教育的自我教育与管理机制;从手段上来讲,要充分利用学生频繁接触的各种网络手段,如微博、微信等,强化基层党组织与学生党员之间、学生党员之间的互动,通过建立党支部群等网络便利,使学生党员能够及时、充分地“浸透”在党组织和信仰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当中[5]。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坚定的信仰来自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唯有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才能够更好地认同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内化为自身的党性修养。因此,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也只有在群众中,才能够使学生党员得到充分锻炼,使其理想信念不至于脱离群众。在社会实践当中开展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所学专长,使其专业知识能够在社会实践当中既服务群众又得以检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当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学生党员能够在实践当中认识中国国情、服务中国现实、坚定理想信念。
基层党组织是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直接教育主体,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成效。在学生党员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党组织。高校学习氛围浓厚,在高校当中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在学生党员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完善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及其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党组织在学生党员日常学习、生活和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在工作态度与方法上,不仅要注意尊重学生党员的个性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党组织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党员,将党组织的各种组织生活做到实处、产生实效。
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是一项贯穿从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党员再到党员组织生活和教育始终的系统性工作。唯有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要求,把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提高到“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6]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将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才能够在正视问题的同时,努力谋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真正改进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出信仰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刘景伟,等.“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J].成功(教育),2012(3):238-240.
[3]贺翔,孙玉鑫,黄晓颖.关于建立高校学生党员评价体系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2):30.
[4]刘海雁.创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146-148.
[5]张韩.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3-105.
[6]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307/xxgk_15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