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燕
人文关怀,指的是社会对人性的肯定和尊重,体现了对人心灵更多的关注。美国行为主义论代表人文华生认为,教师应肯定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学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中心。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诗词中包含了人性美和文学美。《清平乐·村居》是一曲由宋代辛弃疾撰写的极富人文气息的词,本文将以其为例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其个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达到了初级抽象思维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要求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要求人格独立的意识逐步增强。这就要求教师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个性。
在教授《清平乐·村居》之前,我布置了课前的预习:其一,将词中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予以解决;其二,用自己的话(故事)描绘出词中能看到的情景。首先,在解决第一问题时,我们将其不理解的词语各小组之间进行组内的探究,小组同学之间不能解决的放到课堂中由全班共同讨论。如词牌名“清平乐”中的“乐”的读音的探究;“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字和“莲蓬”的发音,这些是学生在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准确地预见课文中的重难点,及时地发挥班集体共同的力量。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与思维的碰撞,困难将迎刃而解。
此外,在检查“用自己的话(故事)描绘出词中你所能看到的情景”这个问题的时候,班上的同学都能积极踊跃发言:“这首词讲的是一个山村里农家的故事。”“它描述的是一家五口人过着十分幸福和快乐的日子。”“文中描绘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家是住在一条小溪边,小溪边有好多好多的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住着一户五口之家,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每一位学生回答之后,我都会给予相应的肯定,即使学生回答偏离主题,也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引其方向,切不可一棒子将之逐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其不断进步,不断努力,解放学生的个性。
二、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学习同样是这样。但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个性发展、知识水平发展和智力情商发展的差异,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充分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发展论要求教师学会真正地去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注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授课时,问“你看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你觉得翁媪他们两个人坐在家门前的摇椅上都说了些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看到了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坐在家门前,说着悄悄话。”这类学生能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而另一类基础较好一些的学生,他们思考的就是“老爷爷老奶奶他们说着他们的三个孩子、讲述着他们曾经的一些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能够将想象具体化和生动化。而这一点,在基础扎实、有较强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生身上能够有所体现。通过与不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加深了,对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及相应的培养模式也有了更好的思考。
三、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其积极内心世界的发展
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注重人内心世界的发展。诸多教师只将学生看成是不会独立思考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这正制约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与旺盛的创造力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之前四年的学习,独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教师在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要注重其积极的内心世界。
在词中有这样一个词“醉”。作者为何而“醉”?是看到了在屋外相互映照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还是看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抑或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安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醉”是整首词的词眼,是作者吐露心声畅舒胸怀所感的气韵,是期盼国家可以永久幸福安定的夙愿。在授课时,通过让学生对词的分析、对词的含义的诉说,对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提出“何为整篇的词眼?”提醒学生对该词述说的人文关怀进行一个细处的概括。“醉”是翁媪的细细低语,“醉”是一家五口幸福恬淡的生活,同样,“醉”也是词人对国家统一、对人民安居乐业的盼望。有国才有家,有家才称其为国。教师的循序渐进提问和学生不断回答,对整首词的情感把握都有了自身独特的认识。最后,一个小的拓展延伸——“写出你想对辛弃疾说的话”,为学生内心世界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现今的教育中,许多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即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技巧等,在人文关怀上缺少了相应的教育,这也是现今学生素质不断低下,小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原因。关注小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人的存在,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在教学中积极延伸和拓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称其为真正的人性化的教育。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