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对原著的改编创新

2014-03-21 22:29朴希亘
东岳论丛 2014年6期
关键词:曲剧四世同堂夫妇

【韩】朴希亘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论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对原著的改编创新

【韩】朴希亘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2001年,老舍的《四世同堂》改编成北京曲剧。这是《四世同堂》第一次改编成舞台剧,尤其是北京曲剧这样和老舍本人有很大关系的、很特殊的形式,因此北京曲剧版《四世同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试图研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如何通过这种新的形式得到了表现,并探讨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对小说的继承和创新。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老舍;名著改编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由曾经成功地将《茶馆》改编为曲剧的王新纪编剧,吴晓江导演,许承章和孙宁扮演祁老人,著名曲剧演员张绍荣扮演瑞宣,许娣扮演韵梅。曲剧版《四世同堂》中出场的中青年演员们正好是曲剧团第四代曲剧演员①,这也是《四世同堂》与北京曲剧的奇缘。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在2001年1月16日至22日在台北“国立剧院”首演,当时台北观众们的反应很热烈②。同年9月7日在北京首演。《四世同堂》的曲剧改编是《四世同堂》第一次改编成舞台剧形式。它采取了比较特殊的形式——北京曲剧,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具有很大的观众群,因此这一版本所引起的反应不是很大,可是它在《四世同堂》改编史上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北京曲剧”这一剧种的命名者就是老舍,第一部北京曲剧也就是老舍的《柳树井》③。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和《正红旗下》等以北京为背景描写了北京人生活的很多作品已经被改编成北京曲剧,2001年《四世同堂》也被改编为北京曲剧。这是经典作品和一种新形式的结合,并且是篇幅很长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一次走向戏剧舞台,可以说北京曲剧版《四世同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存在着‘两多一难’的问题,即事件多、人物多、取舍难。”④导演吴晓江认为《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注重表现的“是在战争压力下的人,而不是战争本身”⑤,因此他以祁老人、瑞宣和韵梅三个人物为中心改编原作。在事件的取舍上他采用了“大办丧事”、“搬砖”等典型事件,增加了喜剧的程式化,而且在各个事件上加强了反讽意味和戏剧效果⑥。

本文试图研究《四世同堂》如何通过这种新的形式得到了表现,并分析北京曲剧版《四世同堂》如何继承和改编了原作小说的重点内容。

一、新形式的实验

曲剧《四世同堂》共十四场,最后有一场尾声,表演时间一共两个多小时。各场的内容与事件如下:

第一场:祁家过祁老人七十五大寿,日本军进北平城。

第二场:冠晓荷和大赤包要巴结日本人。

第三场:祁瑞宣把祁瑞全放走。

第四场:胖菊子发现祁瑞全不在家,怕牵连,打算分家。

第五场:端午节,瑞丰夫妇向瑞宣追问瑞全的事,提出分家的事情,二人搬到胖菊子的娘家住。

第六场:瑞丰夫妇找冠晓荷讨教巴结日本人的办法。冠晓荷和大赤包把祁瑞全的事报告给日本人。

第七场:祁瑞丰当了伪科长。日本人抓走祁瑞宣。祁瑞丰不帮他,逃走。

第八场:祁瑞宣下狱,后来被释放,在回家的路上他跟日本老太太谈话。家人告诉他父亲祁天佑死了。

第九场:白巡长求四爷当里长。

第十场:祁瑞丰丢了官。回家抢了母亲的钱逃走。李四爷和白巡长来发粮证,祁老人发现老人和孩子领不到粮证。

第十一场:祁瑞全与明月和尚一起抗日。

第十二场:祁瑞宣与韵梅在积水潭见祁瑞全。

第十三场:冠家被日本人抄家,大赤包下狱。

第十四场:妞子饿死。日本老太太告诉人们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了。

尾声:积水谭边,祁老人带着小顺儿放荷花灯。

曲剧与话剧不同,剧情是通过“唱”来推的,台词量与话剧相比少了很多。导演考虑到了形式上的这种局限,在编剧过程中进行了果断的取舍,把曲剧的内容集中于祁家,并且省略了“杂院”和胡同里的其他家庭。舞台上只出现祁家的院子,主要的空间背景是祁家和积水潭边。剧中只采取了与祁家有关的一些重要事件,以此抓住了重点与主线,整个曲剧的内容非常集中,并不散漫,对曲剧内容的控制力很强。

曲剧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曲”,即唱腔。曲剧《四世同堂》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容。这种唱腔的表现形式在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场面上效果最突出。例如在第三场的开头,通过韵梅的独唱叙述了战争爆发后北平城里的情景和祁家的情况,以及韵梅自己的心理:

韵 梅(唱)熬过了酷暑又严冬,

小日本还占着北平城。

成天价抓人、关城、把街静,

直搅得人心惶惶市面儿凋零。

端午节桑椹儿樱桃不见影儿,

也没有“小枣粽子”的吆喝声。

家里头忧烦苦涩像深井,

小顺儿爸,绷着脸,看得我心里拧着疼。

常言道愁难再大也有缝儿,

人就得钻着缝子苦支撑。

积水潭劈点苇叶儿过节用,

过端午没有粽子那哪儿成!

不哄哄孩子,神佛跟前不上供,

灶王爷也会气哼哼。

在这里通过韵梅的独唱描述了沦陷后到了端午节也没人卖桑椹儿樱桃的北平城的情景,也表现了她的丈夫瑞宣的郁闷,同时表达了韵梅看着丈夫担心的心情。这些内容在小说中是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现的,在曲剧中活用了腔唱的形式让韵梅说出北平城与祁家的变化。

在第五场,祁瑞宣从学校回到家后通过独唱表达自己的苦恼:

祁瑞宣(唱)学校里日本学监太可恨,

亡国奴,你就得忍气把声吞!

小三儿他海阔天空突敌阵……

谁叫你偏是祁家的长子长孙!

四顾茫茫,一腔寂寞无人懂,

千种哀凉,万般愤懑,七颠八倒压着心!

祁瑞宣的这段独唱表现了他在沦陷了的城里所感觉到的“亡国惨”和对小三儿瑞全的羡慕,以及作为负责家庭经济的长孙的压力与苦闷。

祁瑞宣被捕下狱,后来再被释放后,他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北平的风景说出自己的感怀:

祁瑞宣(唱)出牢门腿发软头晕目眩,

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多么新鲜。

多少回睡梦里跟北平相见,

想不到祁瑞宣还会生还。

地狱里,音信断,

也不知一家老小可平安。

风还是那么软,

天还是那么蓝,

白塔依然白灿灿,

鸽子依然在飞旋。

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

猛抬头,日本旗就飘在城上边!

卡子上刺刀亮闪闪,

才出监牢,又进了北平这大牢监。

行人们熙熙攘攘把路赶,

对鬼子鞠躬如仪丧尊严。

好象一切,都已然习惯,

全忘了屈辱与羞惭。

真想叫,真想喊:

北平人,你还要苟且偷生到哪一天?

可你们相差又有多远?

你何曾像小三儿,举枪抗日战敌顽?你不也

偷生偷安!

祁瑞宣的这段独唱表现了他的复杂心理。他料到了自己的死,可是他侥幸“生还”了,因此他感觉到了自由和幸福,可是在敌人占领北平城的情况下他不可能真正感到自由和幸福。他对已经习惯了敌人的统治的北平人民表示不满,可是他认识到自己也跟他们一样,只有不满,没有行动。他羡慕出城参加抗日的小三儿瑞全,后悔自己没有跟他一起出走,可是他知道自己作为祁家的长孙不能随意离开家庭,放弃家人。

祁瑞宣的这种心理矛盾在小说中是通过多次的叙述来表现的,在曲剧中以独唱的方式让他直接说出,以此达到了原作的效果。

到了小说的第三部《饥荒》部分,祁老人因自己不能收到粮证而对李四爷发了脾气之后,他马上感到后悔,通过独唱表现他的内心:

祁老人 一辈子陪笑,一辈子和气,一辈子不得罪人。今天,我可把最好最好的老街坊给伤啦,五十多年的朋友啊!就为了一天七两共和面!我这是怎么啦?我这是怎么啦!

(唱)常言说人到死前脾气变,

难道我真要去见阎王下黄泉?

我死了这家可怎么办?

几十年哪一样儿不得我抻肩?

小日本儿,犯混蛋!

我偏要硬硬朗朗儿再活几年!

你不卖给我共和面,

我重操旧业——

[祁老人神经了。韵梅,祁太太,小顺儿,小妞子上。韵 梅 爷爷?

祁老人(接唱) 脱长衫!

我的筐呢?我的扁担呢?小顺儿 太爷爷!

祁老人 哪儿去啦?哪儿去啦?给我撂哪儿去啦?祁太太 您找那个干么?

祁老人(唱)跟小辈儿人抢饭吃我可不干,

我不给你们添麻烦!

上密云我能去把小枣贩,

下黄村也稳挣西瓜钱!

再不济了,(吆喝)萝卜赛梨哟,辣了管换!

其实在小说中祁老人“脾气变”的是他过寿的时候。在小说中,有一年快到祁老人生日的时候,福山先生给他送了一包白面。祁老人让韵梅到了他的生日就拿这包面蒸馒头给客人们吃,韵梅觉得舍不得,可是老人说:“你听我的!咱们,咱们的亲友,早晚都得饿死!一袋子面救不了命!为什么不教大家都吃个馒头,高兴一会儿呢?”韵梅“眨巴着大眼睛,没再说什么。她心中可是有点害怕:老人是不是改了脾气呢?老人改脾气,按照着‘老妈马论’来说,是要快死的预兆!”⑦这样,小说中韵梅产生祁老人是否“改了脾气”的怀疑是在祁老人生日之前听到了他的话的时候。可是曲剧中只采取了老人“脾气变“这一想法,剧中并没有让韵梅提出老人是否改了脾气的怀疑,而让祁老人自己反省着自己的行动并怀疑自己“脾气变”了没有。虽然这种怀疑出现的细节与小说中原来的细节完全不同,可是曲剧中运用得还是比较适当。接下来的部分再次联系到原来的祁老人要找他以前做小买卖时用过的筐子和扁担的细节。他“脱了大衫,轻手蹑脚的走厨房去,找他旧日谋生活的工具:筐子,绳子,扁担。”韵梅问他找那些东西干什么,他回答说:“我作小买卖去!不能走远了,我在近处磨蹭;不能挑沉重的,我弄点糖儿豆儿的;一天赚三毛也好,五毛也好;反正我要卖点力气,不能等着饿死,也不能光分吃你们的粮!”⑧曲剧中通过“脾气变”的怀疑把祁老人和李四爷的吵架和祁老人要重新做小买卖的想法连接上了,这样的处理在剧中的情节展开过程中很自然而且很适合,通过祁老人的独唱有效地表现了他对自己以往的人生哲学的考察以及对“重操旧业”的意志。

曲剧中因篇幅的原因省略了很多人物,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冠家人出现得也不多,曲剧中只出现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而且他们出场的篇幅也不太长。在曲剧中表现冠家夫妇对瑞丰夫妇的影响的时候,让冠晓荷直接说出自己的处世哲学:

胖菊子 冠先生,我让瑞丰今天来,是想跟您讨教讨教。

祁瑞丰 怎么跟那些个贵人交际,怎么才能够巴结上他们呢?

胖菊子 您给他说说门道儿。

冠晓荷 这个嘛,容易,容易。不过就是个送礼的问题而已!

(唱)堵人嘴,软化人心都得送礼,

接礼时没人不是笑咪咪。

自命清高,凡人不理又怎的?

收了礼他就跟我肩膀一边齐!

甭管他叫什么清官廉吏,

见了礼私底下没人不“咪西”。

别看我送礼是从里往外掏东西,

返回来的好处是大大的!

日本人进北平为的就是利,

我送礼他不“心交心交”那才稀了奇!

在小说中,关于冠晓荷这样的态度与人生哲学,从小说的开端开始表现得非常充分。可是在曲剧中不能像小说一样仔细叙述,也不能一一说明冠家里的复杂的家族关系。因此,在曲剧中只采取了冠晓荷与大赤包夫妇二人,并且通过冠晓荷的这段独唱教训了瑞丰夫妇,以此表现了冠家夫妇对瑞丰夫妇的影响与两队夫妇之间的交往。

除了独唱的方式之外,剧中通过将几个人物的腔唱交叉进行的方式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想法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这种表现方式的效果在三个以上的人物一起唱的时候更加突出,例如祁瑞宣放瑞全走,韵梅在听他们对话的时候:

祁瑞全 大哥!

祁瑞宣 好兄弟!

韵 梅(唱)我听了全一派莫名其妙,

祁瑞全

祁瑞宣(唱)此一别

祁瑞全(接唱) 经年历久,

祁瑞宣(接唱) 水远山高。

韵 梅(唱)这哥俩儿红赤着脸儿泪花落,

我心里也酸酸痛痛像猫挠。

祁瑞宣(唱)你年青气盛练历少,

在外头接人待物要讲略韬。

祁瑞全(唱)鬼子会越来越凶暴,

有多少苦日子等着你们熬。

韵 梅(唱)端午节必得有一场闹,

祁瑞全(唱)家里的担子要靠你挑!

祁瑞宣(唱)你为国尽忠,我在家尽孝,

韵 梅(唱)心里头七上八下乱糟糟。

在这里,韵梅看着兄弟离别,她“听了全一派莫名其妙”。瑞宣鼓励瑞全出城参加抗日,鼓励他“为国尽忠”。瑞全理解瑞宣因为家庭不能和自己一起出走,并安慰他说:“有多少苦日子等着你们熬”。韵梅不能理解他们的对话,而只担心如果瑞全不在的话“端午节必得有一场闹”。她虽然不能理解他们,可是她看着他们“心里也酸酸痛痛像猫挠”,“心里头七上八下乱糟糟”。

在这段腔唱中,瑞宣和瑞全兄弟的腔唱与韵梅的腔唱交叉出现,兄弟二人离别时的感情和韵梅的莫名其妙而难过的心理造成独特的对比。这里表现了瑞宣和韵梅夫妻之间的隔膜,可是没有直接批判韵梅,而通过韵梅的旁白表现了她的微妙的心理。

这种几个人物的腔唱交叉的形式在第五场再出现:祁瑞丰 好菊子!

(唱)求求你,别惹祸,

祁太太(唱)老祁家从来讲究的是和合!

韵 梅(唱)一家人干么不一块儿好好过?

胖菊子(唱)放跑了小三儿又怎么说?

祁瑞宣(唱)中国人抗日有什么错?

胖菊子(唱)日本人知道了了不得!

祁瑞宣(唱)我托人偷改了户藉册,

韵 梅(唱)稳稳当当把漏儿遮。

祁瑞丰(唱)既然事情都办妥……

胖菊子(唱)你就会在中间把稀泥和!

这时候,祁瑞丰和胖菊子发现瑞全不在家,他们就追问瑞宣是否放瑞全走了。瑞丰夫妇知道了确实是瑞宣放他走的,害怕这件事被日本人发现,要分家。在这里祁瑞宣、韵梅、祁瑞丰、胖菊子、祁太太五个人交叉着唱,表现各个人的立场和想法。胖菊子责怪瑞宣惹了祸,瑞宣为瑞全辩护,韵梅和祁太太主张和合,祁瑞丰在中间进退两难。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各个人物最重视的价值以及对瑞全出走的态度。曲剧因为其形式特征与表演时的时间限制,不能像小说一样仔细描述人物的性格与思想,因此曲剧《四世同堂》往往通过这样让几个人物交叉腔唱的方式,非常有效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对同一个情况所采取的态度的对比。

舞台剧因其形式特征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详细的叙述,剧中的内容基本上都得通过出场人物的台词表现。其中曲剧更加特殊,很多部分以腔唱来表现。曲剧《四世同堂》运用了独唱和交叉腔唱等表现方式,成功表达了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理矛盾。可以说曲剧《四世同堂》通过这种曲剧独有的表现方式克服了其形式上的弱点。

二、对原作的改编与继承

前面提到过,曲剧中发生的事件都集中在祁家,其他的事件都被省略。关于小羊圈胡同里的人物而言,按家庭单位除了祁家只出现冠家,而且冠家里面也只取了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二人,省略了姨太太尤桐芳和两个女儿。胡同里的其他居民里面只出现李四爷和白巡长等最重要的人物,除了他们,别的家庭和杂院一律被省略,强调了该剧的重点在祁家。

因此,有一些事件不免改编,如冠家夫妇把钱仲石的事情报告给日本军的细节:

大赤包 我问你,祁家老三能上哪儿啊?我看八成是西山。

冠晓荷 嗯,八成是。

大赤包 咱要把这事报告给翻译官……

冠晓荷 这街里街坊的!再说了,祁家老三也不一定真就是投了游击队啦。万一要是假了……

大赤包 放你妈的驴屁!假了又怎么着?事假,咱们的心可半点儿也不假!把这个礼送给日本人,不比你提点子破蒲包,烂点心匣子强八百倍?去不去啊?你不去我自己去!

冠晓荷 哎呀太太,我也没说不去呀。

大赤包 雇辆汽车去。我在家等着你。

因为曲剧里面不出现钱家,剧中在第四场让冠家夫妇把祁瑞全出城抗日的事情报告给日本人了。第四场一开始,瑞丰夫妇来找冠家夫妇请教巴结日本人的方法,冠晓荷告诉他们该怎么送礼,瑞丰夫妇听了他的话马上就送礼去。他们走后,大赤包就提起祁瑞全的事情,她不念“街里街坊”的旧情,不管祁家人会遭到多少厄运,也不问瑞全是否真的“投了游击队”,只为了自家的利益就黑着心向日本人出卖瑞全,这一改编凸显了冠家夫妇的卑鄙与恶毒。

后来,因为他们报告了祁瑞全的事情,祁瑞宣被日本人抓走。在小说中,瑞宣的被捕本来是因为他为英国大使馆工作而不为日本人做事的,可是曲剧里面因篇幅原因省略了瑞宣辞了教职去英国大使馆找富善先生的内容,因此在曲剧里面把冠家夫妇报告敌人和祁瑞宣被捕的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这样并没有损坏了原作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成功地省略了次要人物和事件。

祁瑞丰丢了差事回家来的细节也有类似的改编:

韵 梅 老二?

祁瑞丰 (哭)嫂子,我的科长丢啦!菊子她,她……

韵 梅 她怎么了?

祁瑞丰 她把我给宰了!把我的钱也卷跑啦!我惨喽!惨喽![祁太太拿着洋钱上。

祁太太 老二?[祁太太手一松,洋钱掉在地上。

祁瑞丰 现大洋!妈,您还有这宝贝?(拣拾起来)这钱让我先使使!

祁太太 拿过来!

祁瑞丰 妈!我拿着钱托托朋友,许是还能当官!我不蒸馒头也得争争这口气呀!

韵 梅 老二!

祁太太 这钱是给你嫂子赎东西的。她为这个家,把陪送的皮袄首饰都卖了。

韵 梅 妈,您留着。这是您的棺材本儿啊!

祁瑞丰 只要我当了官,您上西天的时候,妈,我一定好好地发送您!(转身要跑)

韵 梅 站住!(上前抢钱)

祁瑞丰 干么?干么!

韵 梅 咱家就是存着金山银山,我也不能让你拿出蹦子儿去活动当汉奸!

祁瑞丰 你管得着吗你!

韵 梅 老二!

祁瑞丰 妈的钱,你想把着?没门儿!松手!我骂啦!我他妈骂啦!我,我……

[祁老人冲上,拉住瑞丰抽了两嘴巴!又一脚把他踹跪下。小顺儿,小妞子随上。

祁老人 骂人!撒野?就凭你?拿棍子来,打!打死了,我抵偿!

在这里,祁太太手里的现大洋是为了给祁老人过生日用的。这时候祁瑞丰失职回来,看到母亲手里现大洋就要。韵梅不让他拿,他就骂,祁老人看到他撒野就要打他,教训他。祁瑞丰抢钱的这个场面代替了小说中的他因被胖菊子抛弃想自杀而没有成功后喝醉回来骂大嫂的场面。通过这样的改编,省略了瑞丰从失职到企图自杀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可悲而又可恶的行为,也省略了胖菊子跟祁瑞丰离婚后跟蓝东阳再婚的内容。这里的改编同样没有损坏原作的线索,却使得剧情显得更紧凑。

关于瑞宣与韵梅夫妻之间的关系,曲剧里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二人之间的隔膜。如在第三场瑞宣放瑞全走之前,兄弟二人对话时提到韵梅:

祁瑞宣 你这一走啊,家里头连个能说说心里话儿的人都没有了。

祁瑞全 大哥,那你就跟大嫂多聊聊吧。

祁瑞宣 她?(叹气)

在这里,瑞全让瑞宣跟韵梅“多聊聊”,可是瑞宣不肯接受瑞全的提议,根本不考虑跟韵梅“说说心里话儿”。在第五场,瑞宣从学校回来后不高兴,韵梅问他有没有什么事的时候,瑞宣还是不肯跟她谈,而说:“别问了,说了你也不懂!”只是通过独唱表现学校里日本学监的可恶与作为亡国奴的悲惨的心情。

可是到了第十二场,曲剧中增加了夫妻在积水潭边的对话,表现了两个人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对方的场面:祁瑞宣 韵梅!(韵梅没反应)小顺的妈。

韵 梅 啊。(拉韵梅的手,韵梅挣脱。瑞宣却紧抓住。)别。

祁瑞宣 结婚十几年了,咱们还没这么呆过呢。

韵 梅 可不是。

祁瑞宣 这几年,咱们这个家,全仗着你啦!

韵 梅 小顺的爸!(哭了)

祁瑞宣 怎么了你?

韵 梅 我这心里头,心里头……你多少时候没这么跟我说过话了。

祁瑞宣 从前,我眼太浅,不知道你的珍贵……

韵 梅 是我不懂得你。我看着你愁,看着你苦,想帮忙,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帮。今天,我知道了你干的事,才算是明白你的心了。往后有什么我能干的……

祁瑞宣 韵梅!(韵梅笑)笑什么?

韵 梅 在娘家都叫我二丫头。这个大名儿还是成亲的时候,你给我起的呢。

祁瑞宣 可爷爷听了说:运什么煤?煤黑子才搬弄煤呢。她一天到晚家里外头忙,你还忍心让她运煤?

韵 梅 可是,我心里喜欢你这么叫我!

(唱)想起了花花的轿子红罗帐,

祁瑞宣(唱)你嫁到祁家做新娘,

韵 梅(唱)你把“韵梅”写在白纸上,

祁瑞宣(唱)你不识字,睁着大大的眼睛空茫茫。

二 人(唱)春夏秋冬,花开雪降,

转眼间小顺儿小妞子儿女成双。

韵 梅(唱)爱看他念书写字托着腮想,

祁瑞宣(唱)那时她只知道把柴米油盐心内装,

二 人(唱)淡淡的日子像流水一样,

那时候两心间总是隔着一堵墙。

祁瑞宣(唱)这几年一家老小把你依仗,

韵 梅(唱)原来你是跟瑞全一块儿把大事忙,

祁瑞宣(唱)往后的日子还会有风浪,

韵 梅(唱)我知道怎么样地把你帮。

二 人(唱)手相牵,心相向,

韵 梅(唱)叫人心醉又心慌。

瑞宣,走吧。

[二人一起下。

韵梅一直不懂瑞宣,她“想帮忙,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帮”,可是知道了瑞宣“跟瑞全一块儿把大事忙”后,“才算是明白”了他的心理,也知道了该怎么帮他。不仅韵梅开始理解瑞宣,瑞宣也知道了她的珍贵。在这里,夫妻二人第一次向对方表现自己的内心,开始互相理解,也开始互相接受,以此变成一对和睦的夫妇。小说中没有出现两个人这样直接地和解的场面,曲剧中有意增加了这一细节,表现了在“家族”之名之下两个人打破以前的隔阂。该剧通过这一场面再次强调了曲剧的中心在祁家,也体现了曲剧的题目“四世同堂”的意味。

与原作相比,曲剧的内容基本上只和祁家有关,其他的背景、人物和事件都被删掉,这不免使得其内容比小说单调得多。剧中不出现小羊圈胡同里的院子和居民,也不出现北京城里街道的风景,因此在北京市民生活方面表现得很少。在战乱时期文化人的不同选择方面,剧中只出现冠家夫妇和瑞丰夫妇巴结日本人当汉奸,而蓝东阳、李空山等其他汉奸们一律被省略。并且这两对夫妇的汉奸行为也没有直接表现,基本上通过他们自己的叙述与腔唱来展示他们的行为。也没有出现钱默吟、牛教授和陈野球等代表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的人物形象,未能见到这些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效果。剧中表现的唯一的对比是瑞宣和瑞丰兄弟之间的对比,即留在沦陷区的,并且在生活条件基本上相同的两个文化人是否甘心仕伪问题上的对比。很明显,兄弟之间的这一对比不能充分地表现小说中的那些许多文化人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之间的复杂对比。在这一方面上,曲剧《四世同堂》未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祁家四世同堂的命运和新的希望方面,剧中基本上按照原作的线索表现了祁家的命运,可是战争胜利后祁家的新希望方面,表现得还是不够充分。剧中表现了瑞全的归来,可是除了跟他一起参加抗日的瑞宣之外,祁家成员里面见到了他的人只有韵梅一个人。在曲剧的结尾部分只表现了妞子的死和战争的胜利,可是这时候瑞全并没有回家,而后的祁老人过八十五大寿的场面也被省略。在曲剧中,结尾上稍微有了改动,增加了一场尾声,表现了祁老人带着小顺儿去积水潭放荷花灯的场面,并且这一场面上加了一段合唱:

合 唱 浩浩烟波垂杨岸,

星稀月朗恰中元。

慎忠追远,把亡灵祭奠,

八年风雨,重入眼帘。

怎得永世消劫难?

荷灯点点水接天。

这样的结尾,不能说表现了抗战胜利后的祁家和北平,以及全中国的新的希望,不过通过这一场面与合唱在“把亡灵祭奠”,同时在安慰着活下来的人们在八年之间的痛苦。曲剧的这种结尾,其意义虽然与小说的结尾稍微不同,可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在盂兰节放河灯是历史悠久的习俗。这一习俗由于其迷信色彩在文革时期停止,可是文革结束数年后得到了恢复,一直流传到现代。抗战时期,北京人民放河灯安慰了抗战阵亡的许多战士们的亡灵⑨。在小说中,瑞宣在“七七”纪念日的时候想起幼年过盂兰节时放河灯的记忆:“像幼年过盂兰节似的,瑞宣想起全北平,全中国的千千万万被杀的,被炸的,被奸的,被淹死的,被活埋的,男男女女。……闭上眼,他可以想象到成千论万的灵魂,没有头的,没有手脚的,被炸碎的,都带着鲜血与恨怒冲荡疾走,向活着的人索要报仇雪耻;老的幼的,男的女的,还有在胎里的婴儿,都在空中,旷野,水里火里,仰着向天,呼叫复仇报怨!”⑩可是小说中并不出现人们放河灯的场面,而且瑞宣想起盂兰节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复仇”,而不是安慰和超度。小说中,在钱先生和瑞宣的思想与言行中可以看出强烈的复仇精神,但在曲剧中并没有强调小说中的这种向敌人复仇的意志,而更集中地表现了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与感情。他们没有想象到报仇,他们首先要活下去。可是在沦陷下的北平城里过着日子,他们也会想到抗战阵亡的战士们和在他们的周围死去的邻居们,并愿意为他们放河灯,安慰他们的灵魂。曲剧中体现了一般民众的这种感情。

前面提到过,曲剧《四世同堂》的导演吴晓江认为,《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注重表现的“是在战争压力下的人,而不是战争本身”,这里他说的“人”其实指的是祁家人。曲剧的内容偏重于祁家,战争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已。而且因为省略了生活在战乱中,受到了战争的影响的许多人物,剧中的战争作为背景也没有起到适当的影响,其意义同原作相比远远被淡化。从上面提到的导演的话也可以看出,这就是把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改编成具有独特形式的舞台剧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可是这种改编策略不免忽略小说中的很多重要内容,结果导致了曲剧内容的单纯化。

虽然存在着上述缺点,曲剧《四世同堂》总体可以评价为比较成功的舞台剧,也是比较成功的改编。通过作为话剧导演的经验与能力以及北京曲剧五十年来的表演经验与技术的结合,导演吴晓江在《四世同堂》的编剧上“打破曲剧固有的讲述故事的模式”,同时“丰富与创新”了其表演程式(11),排出了一篇较成熟的曲剧作品。

曲剧《四世同堂》的上演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与期待,当时有很多新闻介绍和宣传了该剧的上演。该剧2001年赴台,在台北“国立剧院”上演过。可是上演后的反响并不大,也很难找到有关该剧的评论文章。虽然如此,作为把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改编成舞台剧的尝试版本,该剧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同时,将北京出身作家老舍的“京味儿”小说改编成老舍亲自起名的北京地方剧形式,在这样的特点上,该版本还具有很强烈的典型意义。可以说,曲剧版《四世同堂》在《四世同堂》这一作品的改变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可参阅《第四代曲剧演员将在京上演〈四世同堂〉》,《北京晚报》,2001年8月29日。

②④崔立:《曲剧〈四世同堂〉台北叫好》,《北京日报》,2001年1月20日。

③“1951年初,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专为‘曲艺剧’创作了剧本《柳树井》。……后经老舍先生提议,将‘曲艺剧’中的‘艺’字去掉,就叫曲剧。为了突出地域特色,他还建议在剧种名称前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剧’自此诞生!”(禾佳:《北京曲剧在新中国诞生成长》,《前线》,2009年第12期。)

⑤晓玉:《让当代人做一次深呼吸——访曲剧〈四世同堂〉导演吴晓江》,《中国艺术报》,2004年3月10日。

⑥(11) 可参阅徐涟:《吴晓江:我排曲剧〈四世同堂〉》,《中国文化报》,2001年8月25日。

⑦⑧⑩老舍:《四世同堂》,《老舍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第952-953页,第1000页。

⑨刘若愚著《明宫史》中记载:“在明代‘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灯。’……1941年9月6日,中国新民佛教青年会在北海天王殿举行盂兰法会,并且施放河灯。……‘文革’开始,公园各种文化活动停止,放河灯也就此结束,近40年来,北京再没搞过一次放河灯活动。”(张富强:《鬼节河灯演变在北京》,《法制晚报》,2005年8月16日。)

[责任编辑:曹振华]

I236.1

A

1003-8353(2014)06-0119-06

朴希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曲剧四世同堂夫妇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TWILIGHT LOVE
Twilight Love
家里的宝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四世同堂》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