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视角下的个性探寻——谈“包国维”的心理成因及其塑造方法

2014-03-21 02:45:13李俊
外语与翻译 2014年1期
关键词:老包张天翼父子

李俊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安徽马鞍山,243000)

一、小说简介

本文选自张天翼短篇小说集《移行》中的一篇——《包氏父子》,小说取材于上世纪30年代这一社会背景,以传统思想与西方新文化冲突下的一个社会底层家庭为素材,将两个“小人物”——老包和他的儿子包国维绘以重墨,突出表现了封建思想与西方“新文化”的对立,描绘了一幅由旧社会底层家庭所构筑的生活画卷[1-2]。

二、“包国维”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一)包国维的心理特点

所谓心理特点,是指人们在认知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过程,更特指个性心理影响下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在小说中,包国维天资愚钝、不学无术、爱慕虚荣、一无是处,并且缺乏自知之明,其个性心理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虚荣心强

在小说中,我们能够从许多文本描述中看出“包国维”爱慕虚荣的心理,作者从对他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描述中直白的突出表现了这一心理特点。如他的言谈:① 你去缴,你去缴,我不高兴去说情!——人家看起来多寒伧!② 我呀?我用的是——是——唔,也是司丹康。再如他的举止:① 有时候偷偷的瞟镜子一眼,用手抹抹头发;② 他还得拣一块儿好胰子:他拿两盒胰子交换闻了一会儿,就用了黄色的那一块。

而他的行为呢,他在同学面前不认自己的父亲,认为自己的父亲应该是“有胖胖的脸子,穿着灰鼠皮袍,嘴里叼着根雪茄”;他父亲四处借钱为他筹集学费,他却逼着父亲要买“司丹康”;他为了表示自己属于上流社会,每天都和“少爷”们混在一起。而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包国维”的虚荣心理。

2. 表现欲强

在小说中,“包国维”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而这种表现欲是与虚荣心联系在一起的,他想方设法表现自己,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理。例如,小说中描述了一大段他在郭纯家的想象细节:他将自己想象成是篮球场上的英雄,“一个个都会飞似的,顶好的当然是他包国维”“他身子一旋,人和球都到了前面”“他又投进了5个球,第一时间得了12分”。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表现心理?是为了得到“安淑真”对他的崇拜。女人、金钱、权力,这些都是他表现欲望最主要的诱因。

3. 不认可现状

包国维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在公馆伺候了三十年的仆役”,而他却并没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劳动者角色,而是定位于“少爷”阶层。他将和郭纯一起留级当做一种荣耀;他刻意模仿上流社会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他为了能跻身于上流社会而为了郭纯打架,最终被学校除名,“包氏父子”的梦想也随之破灭。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不认可现状的心理,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地位。从出发点来说,包国维的思想是正确的;然而,当他认识到他将“少爷们”当做朋友,而“少爷们”仅将他当做仆役的时候,他就应当反思,并做回自己,而他没有,这正是“包国维”的失败之处[4]。

(二)包国维的心理成因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包国维的这种心理?又是什么导致了“包氏父子”的梦想破灭?诚然,是旧社会的阶级观念,但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下的必然产物。然而这种必然是跨时代的,是从古至今,即便在当代也仍然存在的。综合来说,“包国维”的心理成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溺爱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包”对他的儿子是溺爱的,诚然,这对于一个单亲家庭而言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那样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背景下,溺爱的背后是纵容,是导致包国维并没能将这种阶级看清的主要根源。并且,对于老包来说,他的溺爱与他的梦想是有联系的。在老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家庭文化的延续,而这种家庭文化代表了什么?代表了父母的责任、义务和变质了的“伟大”的爱。所以,当包国维气急败坏地喊 “你去缴,你去缴,我不高兴去说情!——人家看起来多寒伧!”的时候,老包反而感到一种满足,觉得这种答复对他来说很满意。为什么?是为了“寒伧”由他去承担,而荣耀则归于儿子;反之,儿子的荣耀,则即是他的荣耀。

2. 环境诱导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包氏父子”的生活环境——一个在公馆伺候了30年的老仆役,而他们的周围,是厨子胡大,小谢、高升、陈三癞子、戴老七等一干最基层的劳动者 。由此,我们也能够想象到包国维的生活环境。他穿梭于“上层社会”与基层劳动者两个环境中,而这正是促使他心理变质的主要根源。

3. 性格因素

性格是个性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导致包国维爱慕虚荣、表现欲强和不认可现状心理的主要因素。笔者之所以将这篇小说定义为悲剧,是因为从小说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国维的本性并不坏,并非是那么的不可救药。但他的性格是懦弱的,所以他才会具有那么强烈的阶级观念,才会从根本上将自己与“老包的朋友”一干人区分开来,才会处处想着让郭纯、龚德铭等人高看他一等。假如用当代人的眼光对包国维的个性心理作一个总的评价,那么笔者的评价是:① 性格懦弱;② 愚昧;③ 没找准个人发展方向。而最后这一点尤其重要。

三、“包国维”形象的塑造方法

(一)对比塑造

在《包氏父子》这篇小说中,张天翼运用了数个对比来突出了“包国维”这一形象。在这些对比中,既包括语言对比,又包括心理对比,以及环境对比。

第一,语言对比。包国维在他的家里,面对着父亲和父亲的朋友,他的话很少,这代表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例如,在小说的第一节里,包国维只说了5句话:① 什么?② 哼。③ 郭纯也留级哩。④ 他喜欢这样!什么“留过两次级”!他要留!他高兴留就留,我怎么知道!⑤ 你去缴,你去缴,我不高兴去说情!——人家看起来多寒伧!而作者却给予了老包、胡大等人很多的对话场景;进而,在郭纯家里,包国维很喜欢发言,但郭纯、龚德铭却不给他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包国维这一形象,更突出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强化了“包国维”的形象塑造。

第二,心理对比。陪衬包国维出场的主要有两个人物体系:一是郭纯、龚德铭和庞希尔等;二是老包和他的朋友们。其中,第一人物体系的心理特征是纸醉金迷;第二人物体系的心理特征是崇拜“洋老爷”。而将这两个人物体系的心理特征与包国维的心理特征相对照,则正突出了包国维的心理异同,清晰、真实地描绘出了这一人物形象。

第三,环境对比。在《包氏父子》这篇小说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即人物的生活环境都是从小说的两个主角——老包和包国维心理中反映出来的。而这也直白地向读者表达了小说的写作意图,展现了环境衬托下的“包氏父子”形象。

(二)潜性塑造

所谓“潜性塑造”,是指将文学作品中所要描绘的主角隐藏于配角的背影之后,从表面来看所要表达的主题与配角相关,而真正的意图则是表达潜性主角的命运或遭遇。《包氏父子》正是运用了这种塑造方法,文中描述了两个可悲可叹的小人物,且小说是以“老包”为切入点,首先描述了“老包”的生活环境,其次引入小说主角,除了小说中描述包国维“想象”的一节外,其余故事几乎都是围绕老包的心理变化所展开的,并以老包的心理变化结尾。但当我们读完小说才发现,原来以老包的生活环境描写为铺垫只是为了说明包国维的生活环境,以老包的心理变化开篇与结尾,正是为了突出“包国维”这一形象。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潜性塑造方法并非张天翼独开先河,在他之前,鲁迅先生曾以这种方法在《药》这篇小说中成功的塑造了“小栓”乃至背景人物“夏瑜”这两个形象,为张天翼《包氏父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将重墨集于一点

曾有读者认为《包氏父子》这篇小说唯一的缺憾是对“老包”的着墨过多,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小说的描述虽然是围绕“老包”的心理变化而展开的,但它的精华却在于“重中之重”,即叙写了“包国维”这一形象的心理变化。将重墨集于一点,是《包氏父子》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更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反思阅读过程,是张天翼对“老包”的开篇描述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假象,其重墨在于:① 包国维对留级和缴费的态度;② 包国维对父亲和胡大等人的态度;③ 包国维对生活环境的态度;④ 包国维对同学的态度;⑤ 包国维的价值观。如此,则进一步突出了“包国维”这一形象,用文学态度来评价,是给予了这种塑造方法更大的艺术魅力。

四、反思

从历史角度探析,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历来“包国维”都不乏其人。然而这并不是本文探究的主旨,历史已成为过去,而今天的我们,在未来也会成为历史人物。但今天,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个“包国维”?我们的下一代,中国的青少年,又有多少人因爱慕虚荣而走上了不归路?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将阅读赋予全新的内涵——我们应在阅读过程中吸取教训,反思历史人物,并反思自己的作为,这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更是笔者所要呼吁的,以及本文所要探寻的“真理”。只有杜绝溺爱、纵容和主观教育,给予青少年信心和希望,才能为他们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 除“胡大”外,小说中并没交代戴老七、小谢和陈三癞子等人的背景,但文中却注明了这都是“老包的朋友”,因此通过推理我们可以确定,他们与老包都属于同一阶层。

[1]陶丽萍.现代都市人生的深刻透视——浅论张天翼讽刺小说《包氏父子》[J].理论月刊,2003(12):136-137.

[2]赖志明.简捷·夸张·幽默——从《包氏父子》和《华威先生》看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个性[J].西江大学学报,2000,21(4):54-57.

[3]钟敏.试论《包氏父子》与《高老头》父爱的相似性[J].作家,2010(16):103-104.

[4]李敏,朱永锋.让审美触角向另一类父子冲突延伸——《包氏父子》再阐释[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0(3):62-63.

猜你喜欢
老包张天翼父子
宝葫芦的秘密(二)
宝葫芦的秘密(一)
宝葫芦的秘密(三)
放电影的小包
习作点评
中国篆刻(2017年1期)2017-02-09 08:57:07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阳光灿烂的日子
牡丹(2014年5期)2014-06-09 15: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