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丽皮亚·玉努斯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微生物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学本科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它既是处于生命科学前沿地位的独立学科,又是与医学、农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紧密相连的、渗透着多门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给予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微生物学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免疫、分类和实验技术等。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其他学科的渗透,必然冲击微生物学,在新世纪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中无疑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微生物学研究人员及技术人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绪论是全课程的缩影,是学生学习微生物课程的开端。讲好绪论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为此,讲绪论部分时要讲清楚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它的发展历史、在学科领域里的地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研究热点、难点等,如通过论述人类对微生物学的认识过程,着重介绍巴斯德、科赫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献身精神及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酿酒、沤肥、种痘、冶金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从而突出该学科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绪论课的讲授中还要介绍教学计划,提出学习要求、参考书刊、教学方式及成绩评定,微生物教研室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科研、课题情况等,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理论、技术更新很快,在课堂讲授中,介绍一些新进展、新发现和应用等,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适应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例如,在讲病毒这一章时,通过讲解目前占传染病总数的80%为病毒病,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也有15%是由病毒感染而诱发等例子,说明研究动物病毒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并密切联系医疗实践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甲型流感病毒疫苗、AIDS病毒疫苗的研制离不开微生物学研究手段等例子,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同时在讲课过程中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紧密结合,例如讲到人体的正常菌群时,着重介绍保健品市场中出现的各种产品,使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只有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听课对象,采取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和现场教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双向交流,教学互动。例如,在平时讲授新内容之前,常提出一些“为什么民间流传的‘眼不见为净’的观念是错误的?为什么婴儿要接种多种免疫疫苗?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作用有那些?”等引人入胜、有助思考的问题,然后在这基础上授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处理信息能力强,教学效果良好。还可以综合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这一内容时,首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课上安排几位同学讲述这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各种方法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讲述微生物营养要求这一内容时,首先列出几个表(微生物细胞中主要物质含量,有机、无机物质含量等),其次启发学生分析表列数据,进行相关讨论,最后教师在这基础上论述5种营养要素等。这样多方位互相交流,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又能够吸引学生探讨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及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虽然用挂图、投影仪、显微镜观察等方式也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能使学生从立体空间和连续动态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神秘的微生物世界。而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颜色为一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通过动态模拟画面直观形象地进行模拟,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轻松的获得大量知识,克服了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中的直观性差、信息量小、缺乏精确性和吸引力等缺点,使微生物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例如,鞭毛的运动、病毒的繁殖过程、真菌的生长、抗体的结构、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半保留复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等生动形象的动画镜头,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片面的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否定其他的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本质是为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化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继承下来的同时,不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新的教学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教学应贯彻“加强基础、注重应用”的原则,在理论部分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的阐述,在实验指导部分注重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的训练。微生物学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有一套独特的实验技术方法,并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如今这些技术逐步应用到生命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已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必要手段。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重点应是掌握其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从根本上掌握微生物知识的精髓,为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培养器皿的清洗、包扎、灭菌、无菌水的制备、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采样、分离纯化菌种到观察形态、显微技术、测定生理生化特性作为微生物学完整的实验体系,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系统地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学习、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逐渐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制订研究方案,通过数据分析,完成一些小论文的写作。这种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和成果的过程不仅能够活化、深化所学微生物学知识,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应用潜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不再感到实验的枯燥,既开阔了思路,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型的发酵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等,无法在有限的实验室条件下演示或操作,因此尽量联系有关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给学生提供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的机会,学生也渴望了解真正的生产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技术在科研和实际生产中的具体作用及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同时把课堂所学知识和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联系到了一起。有的学生通过参观学习葡萄酒的酿制、奶制品及果酱生产过程后还联想到自己的家乡也有这些资源优势,正需要这方面的技术、科技人才,决心发奋学习,掌握科技本领,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的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的实验课,平时很少布置书面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客观、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及正确进行成绩评定,其考核方法及内容就必须兼顾到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把平时课堂提问、小测验、各类作业、期末考试成绩等几方面的成绩综合起来,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及正确进行成绩评定,有利于提高考核方法的全面性及可靠性。平时各项分数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占70%~80%,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提问可以是在讲授新课之前,也可以在讲授中或者讲授结束前。有利于让学生掌握该课的重点、难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此项占平时成绩的10%;②测验。在一个学期内适当安排3~5次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考试题型、题量、难度,促使学生补充、复习掌握薄弱的环节,此项占平时成绩的10%;③作业。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应在课后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作业有各种类型,如,每章后的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题;调查报告;有关反映本课程发展动态的小论文等。通过适当的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总结、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项占平时成绩的10%;④期末考试。通过严格的笔试对知识的掌握做全面的检测、评定学生的成绩。考试命题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命题同教学备课一样,应充分重视,精心设计。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会失去考试的意义。每次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严格考核,教师也会从学生的考试中检测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通过上述各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和教师都能够从每个课时的学习中得到提高,真正实现常教常新,教与学、科研与教学相长,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王燕,商庆龙,徐维祯,等.构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6):499-501.
[2]李荣峰.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5):107-110.
[3]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111-116.
[4]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5]焦振霞,郑卫北.改革微生物实验教学,强化技能训练[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9):1328-1332.
[6]裘娟萍,余志良.构建网络实验室 促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管理[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9):1323-1327.
[7]徐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微生物学杂志,2011,31(6):110-113.
[8]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9]林燕文,黄雁,陈巧兰.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4):110-112.
[10]李梅,陈永强,李清春,等.独立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5):765-767.
[11]张萍华,蒋冬花.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3):107-109.
[12]易力,汪洋,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