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董 凤,李桂秋,陈淑兰,宋熙瑶,刘文博,路 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血培养可为临床诊断菌血症、败血症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监测,是监测医院感染、指导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手段[1-2]。为了解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血培养情况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菌株来源 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血培养阳性患者的非重复菌株4245株。
1.2.1 培养与鉴定、药敏 血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美国碧迪公司的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各自配套的血培养瓶。病原菌鉴定及药敏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的鉴定、药敏卡,补充药敏试验采用纸片(K-B)法,培养基和药敏纸片由英国Oxoid公司生产。
1.2.2 判读标准 判定标准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2年制定的标准[3]。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2等。
1.2.3 统计方法 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检出病原菌4245株。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1.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8.8%。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见表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5.2%和53.8%。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见表3。
表1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culture positive pathogens(%)
表2 葡萄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Table 2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Staphylococcus SPP(%)
表3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Table 3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the ma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本研究收集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五年间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共4245株。病原菌居前5位的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道一致[4]。
葡萄球菌属在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中占主要地位,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分离量达22.3%,可能与侵入性治疗、假肢替换、标本污染等因素有关。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高度敏感,未发现耐药株;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4%、2.0%;对利福平耐药率也较低,可能与临床少用有关;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MRCNS和MRSA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1.1%、38.8%,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5],故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可作为MRCNS和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
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是血培养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占分离菌的第2位和第3位。由表3可见,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较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5.2%和53.8%。一旦检出产ESBLs菌株,无论体外药敏结果如何,对一、二、三代头孢、氨曲南均应报告耐药[6],应选用加酶抑制剂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也存在部分耐药现象,可能与产KPC-2酶肠杆菌科细菌在我国流行有关[7]。由于血培养中ESBLs的高检出率及产KPC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威胁,因此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问题需要密切关注。血培养分离出的非发酵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由于广谱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出现多药耐药、泛耐药,甚至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对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50%~6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0.0%;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达1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广泛,耐药差异较大,为提高患者菌血症、败血症的诊断及治愈率,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及时、准确地对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监测,指导临床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覃凌,王慕云.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目标性监测与假阳性的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374-4375.
[2]Bhattacharya S,Mondal AS.Clinical microbiolog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J].Indian J Mde Microbiol,2010,28(1):5-10.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y-Second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12.
[4]孙国全,王倩,褚云卓,等.28179例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5):102-105.
[5]刘行超,曾桂芬,费燕楠,等.3年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应对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03-1905.
[6]洪亚明,范国萍,朱月霞.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5645-5647.
[7]Shen P,Wei ZQ,Jiang Y,et al.Novel Genetic Environment of the Carbapenem-Hydrolyzingβ-Lactamase KPC-2 among Enterobacteriaceae in Chin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4(10):4333-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