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
足月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
赵峰
目的探讨足月产妇血浆D-二聚体的正常值水平以及统计分布,为妇产科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待产妇女的D-二聚体数据(剔除有产后大出血、妊娠并发DIC等不良妊娠病例)共2 428例,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足月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呈明显的偏态分布,95%的产妇D-二聚体水平<1 889.4 ng/m l;不同年龄组产妇D-二聚体水平不全相同,适龄产妇组和大龄产妇组D-二聚体差异不明显(>0.05),低龄产妇、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因妊娠期妇女,特别是足月产妇体内出现高凝和高纤溶状态,所以不能套用健康人的正常参考范围,建议用≤1886ng/m l作为临产足月孕妇的上限较为合适。
产妇;足月;D-二聚体;正常值
由于产前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各种凝血因子水平增高,并激活纤溶系统使D-二聚体浓度增高。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它的升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1]。D-二聚体
水平对预测或监控产妇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有所帮助[2]。因此,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监测临产前孕妇纤溶系统改变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正常足月孕妇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的详细报道较少,使临床医生在使用D-二聚体指标时缺乏实验依据。本文旨在探讨正常足月孕妇的D-二聚体的正常值范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调取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中心卫生院分娩的足月产妇产前的血D-二聚体数据,排除有产后大出血、妊娠合并DIC等不良妊娠病例共获得2 428例有效数据,孕妇年龄18~48岁,中位年龄28岁。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7 m l加入含有0.3m l 109 mmol/L枸橼酸钠的硅化管中,立即颠倒混匀,3 000 r/m in离心10m in,分离血浆,并在2 h内检测完毕。
1.3 仪器及检测方法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均采用配套原装试剂,包括标准品及质控品,质控在控。对于超过线性的标本均用因子稀释液稀释后重新测定,对于有明显黄疸,脂浊标本予以退还处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首先采用Kolmogorov-Smimov检验对D-二聚体检测结果进行正态性检验,D-二聚体数据为偏态分布资料,以百分位数(P25~P95)表示。在临床应用中,D-二聚体结果只以过高为异常[3],因此本研究制定其单侧参考区间,计算第95百分位数值(P95)。应用秩变换分析方法对各组D-二聚体数据进行重新编秩,使之生成符合正态分布的秩次,而后对各组D-二聚体转换后的符合正态分布的秩次进行单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于各组间的D-二聚体的比较采用LSD-分析方法。<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428例足月产妇D-二聚体数值分布直方图。具体分布见图1。
2.2 各年龄组产妇D-二聚体浓度比较不同年龄组足月产妇D-二聚体的数值分布见表1。由于D-二聚体属于非正态分布,无法直接进行各组间的比较,必须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本文使用秩变换分析方法,使各个D-二聚体数据生成符合正态分布的秩次,结果得出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0.01)。31~35岁和25~30岁的足月产妇D-二聚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而≤24岁年龄段、≥36岁年龄段与25~30年龄段D-二聚体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25~30年龄段产妇D-二聚体浓度水平高于≤24岁,而低于≥36岁年龄段产妇(均<0.05)。
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但随着孕周的增加,特别是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成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所谓妊娠期高凝状态[4]。特别是在妊娠晚期大多数凝血因子(Ⅴ、Ⅶ、Ⅷ、Ⅸ和Ⅹ)增高达正常值1.5~2倍,同时合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胎儿及胎盘分泌纤溶系统抑制物,致血浆纤溶活性明显降低,故孕末期母体处于“高凝状态”[5],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和加速子宫内膜再生与修复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这种高凝状态下也可能由多种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产后大出血等)或基础疾病的并存诱发DIC、静脉血栓栓塞(VTE)等疾病。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Fib)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标志物之一,对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广泛应用价值[6]。由于D-二聚体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特异性产物,故与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是呈比例的,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可作为纤维蛋白形成的间接指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甚至是微小的血凝块亦能产生D-二聚体[7]。因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提示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活性增加,机体的凝血系统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急性血栓形成D-二聚体具有高敏感性,所以对妊娠期高血栓形成危险人群,应给予D-二聚体检测。
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正常孕妇组D-二聚体中位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的参考值上限550 ng/m l。这是因为足月产妇体内出现高凝状态,从而代偿性纤溶活性增加,以保持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
衡之故。笔者认为,进行产妇D-二聚体检测,不能套用一般人群正常参考范围,否则会导致临床上的诊疗错误。因此,将正常足月产妇临产前的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用2 428例D-二聚体的P95的单侧值进行替代,即用≤1 886 ng/m l作为临产足月孕妇的上限较为合适,可以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临床决策依据,把生理性升高和病理性升高更好地区分开来。国外研究表明,D-二聚体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8]与本次调查一致,另外也有性别、种族[9]差异。有学者提出不同孕周D-二聚体水平又有所不同,因此最好对不同年龄段的孕妇采用不同的正常值范围,这样可以更详细、更准确的反映不同年龄层次的足月产妇临产前的D-二聚体生理水平[10],本文提示25~30岁年龄组和31~35岁年龄组结果差异不明显,但高于≤24岁、≥36岁年龄组,提示25~35年龄段的凝血和纤溶活性较强,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对每个待产妇女产前最好例行D-二聚体筛查,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有利于观察病情的发展及转归,减少或避免DIC等妊娠合并症的发生,同时切勿按照一般人群的参考值进行临床结果判读。
表1 各年龄组D-二聚体浓度ng/m l
图1 2 428例足月产妇D-二聚体分布直方图
[1]PabingerT,Ay C.Biomarkers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332-336.
[2]侍庆,毛建平,王敏敏,等.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诊断探讨[J].上海医学,2002,25(10):635-638.
[3]王鸿利,周新,洪秀华.现代实验诊断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275.
[4]Bremme KA.Haemostatic changesin pregnancy[J].BestPractRes Clin Haematol, 2003,16:153-168.
[5]Lopez Y,Paloma M J.M easurement of prethrom boticmarkers in the assessment of acquired hypercoagulable states[J]. ThrombosisResearch,1999,93(2):71-78.
[6]VerElstK,Jochmans K,De Pauw A,etal. Plasma D-dimer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clinicalconditions[J].A cta Clin Belg, 2002,57:325-330.
[7]Uchikova EH,Led jev II.Changes in haemostasis during normal pregnancy[J]. European JournalofObstetrics,Gynecology& Reproductive Biology,2005,1 19(2): 185-188.
[8]PieperCF,Rao KM,CurrieMS,etal.Age, functionalstatus,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p lasma D-dim er levels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J].JGerontolA Biol SciM ed Sci,2000,55(11):649-657.
[9]Cushman M,Folsom AR,Wang L,etal. Fibrin fragment D-dimer and the risk of futurevenous thrombosis[J].Blood,2003, 101(4):1243-1248.
[10]李帅,吕时铭,汤杰英.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7):580-585.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5.051
R446
A
1671-0800(2014)05-0596-03
315100宁波,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中心卫生院
赵峰,Email:zfjsgyyjyk@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