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秋
我的老家河北定兴县是燕赵大地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然而中华民族历来有修史的传统,使我得以从定兴县志中了解到——唐太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的记忆。
据县志记载: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冬巡路过定兴,当地长官命令老百姓建地室蓄火种菜(相当于现在的温室大棚),来孝敬这位居功至伟的开国英主。但唐太宗不为美食所惑,厌恶此谗媚之举,当即就免其官职。
认真总结过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唐太宗,在天下初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警醒的头脑。他认为地方官直接管理老百姓,关乎天下治乱,因而高度重视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于是就有了这出“恶其谗免官”的好戏。
变着法儿讨领导好的干部自古有之,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十分有限的!他们费尽脑汁,往往愈是对上察言观色,“深刻领会”,见风使舵,愈是对下充耳不闻,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可遇上唐太宗这样的“领导”可谓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
一统天下、光彪史册的唐太宗不唯一己的口腹之欲,而想到老百姓的疾苦,的确难能可贵。《贞观政要》开篇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作为君王的基本点,必须首先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倘若损伤老百姓来奉养自己,那就如同割了大腿肉来喂肚子;肚子饱了,身体也就完了。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己。世上从来没有身子正而影子歪,上面治理得好而下面混乱的事。我常常想:伤害君王之身的不在外物,全在那不知满足的嗜好与贪欲,是这种嗜欲促成了帝王杀身亡国的大祸。一个帝王,如果沉溺于美味佳肴,声色犬马,所贪求的既多,所损害的也就大;既妨害了国家政事,又侵扰了全国百姓。……我这个皇帝常常想到这一点,不敢丝毫放纵自己。
安乐固然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但它却消磨人的意志和气概,使人玩物丧志,耽于安乐,最后导致的只能是人本身力量和人格的丧失,也就转化为失败。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己发展的悲壮历史的自我意识,是防止人类和民族走向自我毁灭的重要的主体意识。唐太宗正是这种意识的身体力行者。
大唐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统治前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广大老百姓安居乐业,有正义感、责任感的优秀知识分子纷纷积极入世,充满了乐观、自信,不怕艰难困苦,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哪怕远赴边塞,不愿再像陶渊明那样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乃至赤县神州群星璀璨,人杰辈出,四夷皆朝,国力空前强盛!文化空前繁荣!成为那时当之无愧的世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文治武功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引以为豪!而这一盛世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唐太宗。
人心向背是治国的根本标准。唐太宗把江山社稷的安危与百姓疾苦等量齐观,明察秋毫,果断整肃。确实值得当今国人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千多年前以民为本的唐太宗与小县定兴的一次偶然邂逅,至今仍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谭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