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释放文化的力量

2014-03-21 21:45周文彰
前线 2014年3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政府改革

周文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改革,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竞争力以及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全面领会全会的改革思路

要贯彻好全会《决定》,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能只看全会《决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习领会好《决定》向我们传递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研读全会《决定》可以看到,这次改革的思路有三点非常突出。

第一,系统全面的思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某一方面的改革,单抓这个方面是难以奏效的,因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是围绕搞活国企而进行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的改革,这就是系统全面的思路。后来中央决定的历次改革,尽管都是专项改革,比如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但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是站在最高层次上,从宏观层面来推进的系统全面的改革。这个思路的启发在于,我们在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不能就文化体制抓文化体制,而应积极主动抓好其他各项相关改革。

第二,问题导向的思路。《决定》的各项改革都是针对问题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问题导向思路很有指导和启发意义,只有针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我们起草文件、发表讲话、深化改革,才不会空对空,才能解决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突出重点的思路。尽管是全面改革,但全会《决定》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突出重点。即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改革当中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很多内容,但重点突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让市场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文化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同样应该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关系的实质,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此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我们从中可以领略两点:第一,党对市场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第二,市场只能起基础性作用这一点始终没有变。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差,意义重大,成为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和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就要下决心解决政府审批干预过多的问题。虽然政府审批干预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审批干预过多,弊端就出现了:一是效率低下,耽误无数时机;二是主观随意,批出重复建设;三是权力寻租,导致许多腐败;四是缺位错位,造成该管不管。所以,自2001年我国启动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先后分6批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占原有总数近七成。目前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这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除政府作用。那么,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概括为5项职能20个字: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相对于党的十六大,《决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一概念比较宽泛,容易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空间,也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矛盾。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就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前提。要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比起其他市场来,文化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更为突出,在文化方面政府还保留着较多的审批事项。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的完善,随着生产主体的自律,文化审批事项也会逐步削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公有和非公文化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决定》特别讲到公有和私有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公有和私有的关系使我们迈不开步子;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消除私有制经济,曾经使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压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有和私有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正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和非公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全会《决定》还特别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这项重大的改革政策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多年管理协调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文化领域对公有文化企业和非公文化企业关系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固然有其特殊性,但这种特殊性不应成为我们对文化企业采取不同态度的理由,例如,我们总把体制内的广电、新闻、出版、报纸、杂志当成“亲儿子”,而体制外的非公文化企业常常不在重要会议、政策关照的范围之内。如何对体制内外的文化企业一视同仁,让他们受到同等关心、平等竞争,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令人鼓舞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一系列关于鼓励非公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比如,《决定》指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降低门槛,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的改制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文化交流项目;支持各类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结合。这些部署为我们平等对待公有和非公文化企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贯彻落实下去,使得这些政策不至于出现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现象。公平对待各类经济实体、社会群体等等,是贯穿《决定》并突出强调的重要改革精神,也是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并付诸实践的重要执政理念。

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核心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是建立一套有利于释放文化力量的体制机制,实质都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因此,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一定要有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其次,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所以一定要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就是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用改革释放文化的力量。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政府改革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