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曲美燕
摘 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流传千古、闻名中外的兵书,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作战理论。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军事思想理论研究。自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才开始对其进行相关的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本文就其中的一些字词的理解进行了比较辨释,以求确解。
关键词:《孙子兵法》 字词辨释 语言文字学
一、久
在《孙子兵法·谋攻》中,有这样一句话:“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古书的修辞讲求对仗工整,“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均是述宾结构,“非战”“非攻”“非久”的结构和词性应保持一致。且观诸家注释。曹操曰:“毁人之国,不久露师也。”李筌曰:“以术毁人国,不久而毙。”杜牧曰:“因敌有可乘之势,不失其机,如摧枯拉朽。沛公入关,晋降孙皓,隋取陈氏,皆不久之。”贾林曰:“兵不可久,久则生变。”梅尧臣、王暂注:“久则生变。”何氏曰:“善攻者不以兵攻,以计固之,令其自拔,令其自毁,非劳久守而取之也。”在《十一家注孙子》中都把“久”释为“长久”之义。再看今人注释,也都解“久”为“长久”“久战”之义。由此可知,众家均把“久”定为形容词“长久”之义,在注为“久战”“久守”中,作为修饰成分,把中心语解为“战”“守”。而原文中并未出现这类词语,毋庸置疑,注家们在训释中犯了增字解经的大忌。
我们认为,“久”应该释为动词,用其本义,表示“灼烧”。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古人治病,燃艾灼体谓之灸,久即灸之初字也,字形从卧人,人病即卧床也。末画象以物灼体之形。许不知字形从人,而以为象两胫,误矣。”詹鄞鑫(1985)释“久”为烧灼祭。在《孙子兵法·谋攻》中,根据文意解为“火攻”。《说文·久部》:“久。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周礼》曰:‘久诸墙以观其桡。凡久之属皆从久。”段玉裁注曰:“从后灸之也,久灸叠韵,《火部》曰:‘灸,灼也。‘灼,灸也。故以灸训久。”《类篇·久部》:“久,从后久之。”可知“久”即“灸”的初文。在睡虎地秦简中有多例:
(1)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秦律十八种)
(2)公器官□久,久之。(秦律十八种)
(3)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赀一盾。(秦律十八种)
其中的“久”都解为“烧灼”。可知“久”的本义为“火烧”。
孙子在《火攻》中认为:“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杨炳安《孙子会笺》谓“明”与下文“强”字乃互文,意为“增强威力,壮大声势”。因此,“火攻”不可能“毁人之国”,要彻底毁灭一个国家,就必须用智谋取胜,而不是专恃武力强攻,即所谓“上兵伐谋”。这也是《谋攻》篇的文旨。
二、忒
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李零先生在《吴孙子发微》中把它译作:所以善战的人取胜,没有智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以至稳操胜券而没有差错。没有差错,是因为他的举措本身就是有胜利把握的,已经取胜注定失败的敌人。
粗略一看这段译文,似乎是文从字顺,但细加分析,“差错”一字作何解释。查阅古注,《十一家注孙子》中对“忒”的解释如下:
“故其战胜不忒”一句,李筌注为:“百战百胜,有何疑贰也。此筌以忒字为贰也。”把“忒”释为“贰”,意为“疑问”“疑惑”。张预曰:“力战而求胜,虽善者亦有败时。即见于未形,察于未成,则百战百胜,而无一差忒矣。”把“忒”释为“差忒”“差错”。
对“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一句,《十一家注》为: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忒,差忒。
李筌曰:“置胜于已败之师,何忒焉?师老卒惰,法令不一,谓已败也”。忒,疑惑。
杜牧曰:“我能制胜不忒者何也?盖先见敌人已败之形,然后攻之,故能致必胜之功,不差忒也。”忒,差忒也。
梅尧臣曰:“睹其可败,胜则不差。”忒,差忒,差错。
张预曰:“所以能胜而不差者,盖察知敌人有必可败之形,然后措兵以能之云耳。”忒,差忒,差错。
今人参照古注。郭化若:忒,危殆,差错。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孙子兵法新注》综合前说:不忒,无疑误,确有把握。忒,差错,疑误。
今按:“忒”应是“或”的通假,当作“疑惑”解。下面分别从形、音、义、用加以考察。
关于“形”。因为《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中,此处字形已不可考,只能根据其它材料加以解释。“或”从戈。“忒”从心,弋声,在古文字中“戈”与“弋”的写法是基本相同的,而“口”与“心”的写法也多有混淆。在黄焯的《说文异形同举证》(368页)中举例:“哲,或作悊,知也。而心部以为正文,云敬也。”王凤阳《汉字学》(841页)中也举例:“知心,明也,《墨子》中出现7次,同‘智。”由古文字材料可知,形近易混是惯常现象。
关于“音”。“忒”,他德切,职部,透母,入声。“或”“惑”都是胡国切,职部,匣母,入声。韵、调均同,可以互通。
关于“义”和“用”。《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毛传:“忒,疑也。”孔颖达疏:“执义如一,无疑贰之心。”柳宗元《眎民》:“四夷是则,永怀不忒。”忒,即疑惑。而“惑”与“或”是古今分化字的关系,《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陆德明《释文》:惑,本亦作或。刘宝楠《正义》:惑,或为古今字。《说文·心部》段注:古多假借或为惑。
“忒”,“或(惑)”音近义通形似,所以,在《孙子·形》中,“忒”作为“或”的通假对于整段的解释更加通畅:因此善于作战的人获胜,(虽然)没有智慧之名,也没有勇武之功,但稳操胜券而不必疑惑。无需疑惑的原因在于,他的举措原本就有获胜的把握,必定取胜注定要失败的敌人。endprint
三、倍道兼行
在《孙子·军争》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十一家注》中,杜佑注为:“若不虑上二事,欲从速疾,卷甲来仗,潜军夜行;若敌知其难,邀而击之,则三军之将,为敌所擒也。若秦伯袭郑,三帅皆获是也。”杜注未对“倍道兼行”作出明确的解释,只有意译,表示“速疾,潜军夜行”。
参看今注,李零先生释为:“日夜不停,加倍赶路。”郭化若:“昼夜不停,加倍行程来赶路。”《孙子兵法新注》:“倍道兼行,指以加倍的行程昼夜不停地连续行军。倍道,加倍行程;兼行,昼夜不停地连续行军。”今注基本上都把“倍道”和“兼行”分别加以解释,把“道”解为名词“行程、路程”;“行”解为动词“行走、行军”。
今按,“倍道兼行”应看作一个凝固结构的并列关系词组,“倍道”和“兼行”为同义的状中结构,“倍”即“兼”,“道”即“行”。《马王堆汉墓帛书·称》:“利不兼,赏不倍。”兼,倍也。张衡《西京赋》:“鬻者兼赢,求者不匮。”薛综注:“兼,倍也。”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由此可见,古时“兼”与“倍”常常对举而用。
“道”《说文》:“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从辵,可引申为动词“行”。《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焦循章句:“道,行也。”《文选·东方朔〈答客难〉》:“君子道其常。”刘良注:“道,行也。”因此,“道”释为“行”在训诂上是没有问题的,它们完全可以换用或交替使用。《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轻兵兼道而出,掩其不意。”兼道,即指加倍赶路。在较《孙子兵法》稍后的另一部兵书《孙膑兵法》中,也有同样的结构:《孙膑·善者》:“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
可见,“倍道兼行”已经不是分散的语素的随意组合,而形成了一个类似成语的凝固结构,表示“加倍赶路”之意。
参考文献:
[1]李零.吴孙子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曹操等.十一家注孙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蒋玉斌.孙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王亭,曲美燕 山东烟台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64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