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珣
摘 要:高校作為中国科研的中坚力量,其申报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基金每年以不同的增幅持续上涨,但高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却没能同步完善。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评价体系不健全、科技工作者劳动价值未被认可、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系统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指标,科学量化投入和产出,同时合理设定科研人员薪资标准,加强成本核算,实行全过程控制,从源头杜绝科研经费的滥用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关键词: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76-02
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和强度,高校作为科研的中坚力量,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不断暴露出诸多问题,从而能引起政府和学界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广泛关注,相应的,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科研内涵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目前,许多研究多是基于管理者的角度,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科技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的审计或财务管理上,与此不同,本文主要侧重于科研工作者的视角,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绩效改善对策进行分析。
一、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状况
作为科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科研在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始终非常重视包括高校在内的科研经费投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中国科研经费(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10 2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之的1.97%,比2011年增长17.9%,其中高校科研经费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在总科研经费中占比也在不断提高[1]。
中国高校科研经费在过去十余年中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自2006年后,增幅尤为显著,这与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是分不开的。另外,从教育部科技司对各高校2012年纵向科研经费排名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清华大学2012年纵向科研经费达到25.6亿元,而排名前十的高校平均纵向科研经费为16.4亿元。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日益上升,其使用与监管过程究竟如何,越来越值得关注。
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样,科研人员往往将多渠道的经费进行渠道归一,这样便使得科研经费在预算过程中无法清晰、准确地反映来源,预算存在先天不足。经费批下来后,因为高校财务处人员规模和水平有限,无法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2]。项目结项后,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测算和评估,很多高校对此不了了之,加剧了经费的后期滥用。目前,提高科研人员综合素质、有效地控制项目支出,是提高中国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关键。
二、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虽在不断增长,科研成果日益丰富。但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评价体系不健全
众所周知,科研活动作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鉴于此,科研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并非完全能够量化。目前中国针对该领域的测算指标体系尚未健全,各单位和组织所采取的测算指标不尽相同。从中国教育领域较具权威的统计机构,如教育部、统计部等发布的统计年鉴来看,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测算所选取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多为看得见的绩效指标。正如巴恩斯等人所评价的,“绩效指标几乎不能测量真正的绩效,他们测量的只是那些能够测量的”,“绩效指标是模棱两可或不明确的,更糟糕的是,一些不适当的指标由于其不适当的激励将成为导致无效率的直接原因[3],甚至有人认为“绩效指标只有当他们不需要的时候才被建立起来”[4]。因此,想要科学测算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必须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
(二)科研工作者劳动价值未被认可
和高校或科研机构相比,科研人员是被动的一方,对于高校的薪酬管理办法,他们能选择的只有“接受”或“离开”。人作为科研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很多高校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中却没有明确对科研人员的报酬支付,这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未被认可[5]。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不仅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和科研人员通过虚假申报科研项目、做假账等方法来暗补科研津贴。在高校劳务费政策中劳务费所占比例最高的横向科研项目,一般来说最多也仅有40%,纵向科研项目则少之又少[6]。由于补贴政策不对等,申报项目多集中在利益高、见效快的项目;对于那些效果和影响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或者根本不能见效但对科研进程来说却又不得不做的项目,则少人问津。这对于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活动而言,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三)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有政策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作为管理费用,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手头的科研项目挂靠校外,从而避开学校的监管。或以开假发票、虚报收支等手段套取现金,由于高校内部财务人员只凭借材料和手续是否齐全、准确来核对账目,对科研过程的具体收支并不了解,使得科研资金在科研工作者手中自行支配,缺乏监管。另一方面,科研主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和收取管理费,对于最为关键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管理却疏忽大意。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但却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形资产,如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人员等进行工作,使得学校的有形资产无形中发生折旧。在学校得不到实际效益与设备补偿的情况下损失了相当数额的资产。
三、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对策
(一)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当前中国对于科研活动的评价,主要是以产出和成果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忽略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项目的科研过程,这对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环境而言是不利的。中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对科研活动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所谓绩效评价制度就是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配置和使用过程及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衡量比较和综合判断。
财政支出领域中的绩效是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描述资源所处的特定状态,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其内涵比效益、效果和效率更加广泛。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已形成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投入产出模式为基础,以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俗称“3E”原则)以及公正性为核心基准,适合部门工作特点的绩效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标准体系,它对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特别是对预算管理改革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7]。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是提高科研质量的指挥棒,其特点是“一个部门或行业一套指标体系”。为此,必须严格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国、本机构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二)科学设定薪资标准,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目前中国国家级科研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中的支出范围虽然包括劳务费,但对象仅限于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受益范围窄,且补助力度小,和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付出不成正比。截至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没有在职科研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的薪酬奖励规定。鉴于此,应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工资报酬折现法,合理测算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并基于此予以奖励和补贴,以激励他们能以更好、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不仅是尊重劳动的表现,更充分表明了国家、高校对知识创新活动的重视。科学技術是第一生产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更应对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给予人文主义关怀和物资上的奖励。这对科研活动的长期健康发展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能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降低科研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国家每年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但许多科研项目还是因经费不足,资金紧张而搁浅。要解决这一日趋严峻的矛盾,应引进成本管理机制,降低科研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普通高校扮演着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双重身份,在科研过程中容易产生产权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对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一直以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普通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核算要做到简单明了、便于执行。首先必须明确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职权范围,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同时将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薪酬挂钩,建立奖惩机制。同时,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将科研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等划归进科研成本,和当期发生的公费支出区别对待,以简化成本核算,科学合理地反映科研经费使用状况。
参考文献:
[1] 彭科峰.万亿科研经费应该怎么分[N].中国科学报,2013-03-05.
[2] 陈旭,章义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财务与金融,2011,(5):65-67.
[3] Barnes,John,and Barr,Nicholas A.,“Strategies for HigherEducation:the Alternative White Paper”,Aberdeen UniversityPress,1988.P15.
[4] Johnes,Geraint,“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P182.
[5] 杨得前,严广乐,唐敏.财政投入科研经费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J].科学研究,2006,(1):44-48.
[6] 陈洪转,刘思峰,等.科技工作者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
[7] 成刚.中国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经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