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李若瑜
(1.浙江省银监局,浙江杭州31000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支持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遇到异常严峻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生产经营难度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管理部门连续出台一系列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得到持续改善。但小微企业发展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本文拟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小微贷款成本收益角度出发,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要方式——贷款为例,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进行典型性分析,从内生动力上寻找深化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路径。
1.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成本收益一般构成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成本收益可以用模型P=I-C来表示,其中P是银行的盈利,I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的总收益,C是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到收回全过程的总成本。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对上述模型进行分解,首先分析总收益的组成部分。I=I1+I2+I3,I1表示贷款利息收入,I2表示贷款业务带来的存款收入,I3表示贷款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
R表示贷款承诺金额,i表示贷款利率,L表示贷款期限,UDG表示贷款使用比例,F表示收取的贷款承诺费,t表示营业税及各类附加税率。
r1表示商业银行盈利性资产平均收益率,r2表示中央银行支付给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r3表示中央银行支付给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D表示贷款带来的一般性存款金额,s1和s2分别表示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比例。
Σn1fi*k表示商业银行第n种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t表示营业税及各类附加税率。
所以,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收益可以表示为
其次,我们分析总成本的组成部分。C=C1+C2+C3,C1表示贷款的资金成本,C2表示贷款的经营管理成本,C3表示贷款的风险成本,包括预期违约损失EL与非预期损失UL。
R表示贷款承诺金额,i′表示筹资利率,L表示贷款期限,UDG表示贷款使用比例。
e表示平均单笔贷款的经营费用,包括贷款调查、贷后管理的各项人力和其他费用,主要表现在人力成本,n表示贷款的笔数。
EL为贷款的预期损失,UL为贷款的非预期损失。所以,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成本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纯收益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2.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成本-收益决策比较
依据上述商业银行企业信贷成本-收益模型,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客户选择方面的决策模型可表述为:
ΔP表示同一银行对贷款投向小微企业与投向打大中型企业的收益比较;ΔI1表示同一笔贷款,贷给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在贷款利息收入方面的差异(即 I1小-I1大);同理,ΔI2、ΔI3分别表示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贷款带来的存款收入、中间业务水平差异;ΔC1、ΔC2、ΔC3分别表示小微企业贷款与大中型企业贷款的资金成本、经营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的差异。对于单家银行机构而言,在筹资成本已确定情况下,贷款资金成本(C1)是相对固定的,即不会因为贷款对象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影响银行在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客户选择方面的主要变量是I1、I2、I3、C2、C3。 而大型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大型股份制银行等)、中小银行(小型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等),资金成本不同,定价水平也呈现较大差异,因而在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客户定位决策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贷款利息收入I1比较:在贷款承诺金额、期限相同情况下,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幅度分别在25%、5%左右,按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营业税及各类附加税率按5.6%计算,则小微企业贷款利息贡献高于大中型企业1.13%;而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幅度分别在40%、10%左右,则小微企业贷款利息贡献高于大中型企业 1.7%。
存款贡献I2:经对部分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网点调查,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的贷款留存比高于大中型企业5~10个百分点,但随着支持小微企业政策的落实,此比例呈下降趋势,如按贷款留存比高于一般企业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20%,准备金利率1.62%,资金平均收益按一年期国债利率3.7%计算,在暂不考虑超额存款准备的情况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带来的存款收入贡献高于大中型企业客户0.16%。而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留成比例大致高于大中型企业5个百分点,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6.5%,则按照上述方式测算,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带来的存款收入贡献高于大中型企业客户 0.22%。
中间业务贡献I3:从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收费情况看,由于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承诺费等收取的禁止性、限定性规定,若以外汇、结算等为中间业务收入主要内容,则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率应无明显区别,即ΔI3=0。尽管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率高于中小银行,但在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对中间业务的贡献方面差异不大。
经营管理成本C2:由于银行精细化管理数据的不可获得,在此仅以相关数据代替。据调查,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小微企业户均(未剔除同一企业在不同机构贷款的重复因素)贷款约220万元,大中型企业户均(未剔重)贷款约4200万元,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对小微企业贷款人均管户20—25户,对大中型企业贷款管户6—8户;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员工平均年薪分别为17万元、22万元。如同按小微企业贷款人均管户25户,大中型企业贷款人均管户8户,则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成本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0.25%和 0.33%。
风险成本C3:2013年末,浙江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大中型企业客户0.5个百分点,由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贷款风险影响大,波及面广,政府重视并能给予恰当的帮扶,同时自有资产多,且具备重组、购并等多种处置渠道,但小微企业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弱,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单一。据调查测算,不良贷款中最后真正由银行承担的损失比例,小微企业要高出大中型企业20个百分点左右,由此测算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成本EL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风险成本EL约1%(假设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无差异)。由于小微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信息不透明程度更高,因此非预期损失也高于大型企业,即ΔUL=UL小-UL大>0,但中小银行相对大型银行更贴近社区、贴近小微企业,能通过获取小微企业软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状态。因此,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非预期损失与大企业非预期损失的差距,较大型银行小。
根据上述测算,分别得到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信贷成本-收益比较结果:
(1)大型银行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信贷成本-收益比较
(2)中小银行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信贷成本-收益比较
由上可见,由于ΔUL>0,则无论对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ΔP能否大于0,均取决于ΔUL能否足够小,即能否尽可能降低小微企业的非预期损失。在这方面,中小银行相对更具优势。一是中小银行能充分发挥其贴近市场、贴近小微企业的优势,立足于社区、熟人文化,获取大量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尽可能降低非预期损失;二是中小银行在贷款定价上相对更加灵活,按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利率上浮空间更大。实际上,目前浙江的一些小法人机构,如台州银行、泰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平均在60%左右,高的达100%,则 ΔP的值将高于上述测算结果;三是中小银行特别是小法人银行在考核激励机制上较大型银行更灵活,客户经理拓展小微客户的积极性和压力均较大,人力成本也因之降低。如台州银行等小法人机构,客户经理管户数高达100多户,若按100户、单户220万测算,人力成本仅略高于大型企业客户经理 0.03个百分点,ΔP 值上升至 0.45%-ΔUL。
因此,影响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客户选择的因素有三:一是银行基于对小微企业信息了解程度的贷款非预期损失高低;二是银行基于对小微客户风险评估的定价水平的高低;三是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考核激励效果及因此决定的人力成本的高低。总体上,中小银行在上述方面较之大型银行更具优势;若要引导大型银行拓展小微企业客户,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相关制度机制的差异化设计,实行专业化经营。
信贷业务的发展必须要调动基层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客户经理在选择信贷业务目标时,必然要权衡发展业务能带来的效用增加状况,一旦效用为负,就会出现“惜贷”甚至“拒贷”。目前银行在信贷业务的激励约束安排一般是:当贷款本息正常收回时,给予客户经理经济增加值的奖励系数为α(0≤α≤1),贷款出现风险并造成损失时给予相当于贷款损失的惩戒系数为β(0≤β≤1),且α≤β。假定贷款金额为R,利率为 i,期限为n,经济资本占用率为η(0≤η≤1),企业违约率为P,企业抵押品价值为v,客户经理主观责任系数为m,则客户经理的期望效用模型为:
当EΠ≤0时,客户经理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出现“惜贷”甚至“拒贷”现象。目前由于小微企业经营信息记录不规范,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贷款金额少,笔数多,尽职调查困难大,成本高,不良率总体高于大中型客户,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主观责任远重于较大客户等多重因素影响,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和大中型企业贷款比较,出现EΠ≤0的概率要高很多。
根据以上两个纬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由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高成本,按照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机制和模式,银行机构和客户经理出于盈利目标和个人效用的考虑,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更加愿意对大中型企业而非小微企业贷款,也即银行和客户经理缺乏主动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但一旦银行管理层理念转变,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视角重视小微企业客户群体,调整原有的资本回报预期、风险容忍,并因此带来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变化,银行经营层、客户经理原有的小微企业信贷成本-收益平衡方程将被打破,其积极性或将释放。
对于大型银行,可以建立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通过差异化的激励措施,进入小微金融服务领域;运用大型银行自身在大数据管理、风险评估系统及技术方面的优势,探索批量化营销,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中小银行则可发挥贴近社区的优势,进一步下沉服务,植根小微企业,以对小微企业软信息的获取赢得先机。
上述对银行机构在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客户成本-收益权衡分析表明,影响银行机构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内生动力的最深层因素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风险评估困难,导致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信贷配给理论原理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信贷供给的重要因素。根据Stiglitz和Weiss(1981)提出的S-W模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的贷款供给不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即当银行不能全面识别借款人信息时,为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不会以利率高低作为选择贷款对象的唯一标准,而会在低于市场竞争性均衡利率水平以下,对贷款申请人实现配给。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特征,在信息不对称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信贷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得到贷款的份额相对就少。
一是硬信息可信度的缺陷。财务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银行信贷管理的硬信息,是信贷决策的必备依据之一。但小微企业普遍具有资本规模小,管理模式简单,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动积累信息的观念淡薄,会计信息不规范等特点。有的企业为了竞争、生存和降低税务成本的需要,存在隐瞒信息的偏好,报表数据失真情况较为普遍,甚至存在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现象,如对银行和税务部门分别提供不同报表,给银行的报表虚增利润,给税务的报表虚减利润,目的是少缴税多获贷。同时,小微企业本身总体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末端,经营不稳定,信息积累的连续性较差。
二是软信息可获得性的制约。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的缺失,势必倒逼银行通过采集财务信息之外的软信息以求尽量全面了解客户情况,但这些信息通常是随机、定性的。此类信息的获得渠道广泛,如需全面掌握相关信息,银行要投入较大成本。首先是政府管理部门履职积累的信息,如能反映小微企业正常经营的税费、水费、电费和社保缴纳情况,可能影响偿债能力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固定资产及抵押登记情况,企业股权变更转让情况,涉诉情况等信息分布在工商、税务等10多家政府不同管理部门,缺乏统一、高效的查询服务平台,逐家查询投入的人工成本高,部分信息虽对银行开放联网查询,但查询费用不菲。其次是小微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散落在民间的信息,如小微企业在上下游客户中的声誉、企业主或实际控制人兼职、合作关系、财产分布、对外投资、民间融资担保、涉赌、吸毒等,此类信息需要通过走访企业的关系方等渠道搜集,但这些信息私密性较强,获得难度大。
三是银行对信贷客户分类管理机制的不完备。风险控制是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如何有效识别、计量、防范客户风险是项系统工程。从信贷客户信息的系统化程度看,银行普遍对小微企业信息的系统采集频度要求低,尤其是客户经理掌握的非财务信息没有完整在信贷管理系统中记录,导致多年来的小微企业全面风险计量模型因无足够的系统数据支撑而无法有效实施。从客户服务对象的考核情况看,多数银行总行未对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进行独立考核。从问责机制看,银行未设定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有的则是形同虚设,一旦外部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不良风险上升,银行内部审计往往对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扩大化,在严格的内部问责下,有的经营机构的领导班子被全线撤职、降级。
为此,银行管理层或客户经理出于贷款资金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目的,必然对小微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在小微企业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银行要么通过其他渠道,花费更多成本去了解企业真实情况,要么通过减少贷款的方式来控制风险,两者都会减弱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内在动力。
切实有效提高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自觉性,要从解决长期困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优化信贷环境入手,政府、企业和银行共同形成合力,努力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边界,逐步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做好产业引导。引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向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品牌、掌握议价权发展,以此带动千家万户相关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引导小微企业向“专、精、特、优”发展,形成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着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二是搭建服务平台。由政府牵头建立公益性的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管理部门掌握的企业基本信息,用电、用水、用工、环保、纳税等正常经营所产生的信息,经营者个人信用等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相关情况,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向银行开放查询,减轻银行信贷调查成本,同时,以此推动企业强化自我管理,提高监管的水平和效能,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三是构建增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为轻资产,高风险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成功经营保驾护航。推动发展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可发挥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小微企业信用担保预算制度,可整合政策性担保机构构建再担保体系,可鼓励成立行业互助型担保机构,从而实现通过完善担保体系降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帮助解决小微企业因缺少抵押物导致融资难的问题。四是推动风险化解。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差别化扶持力度,如可扩大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准备税前扣除范围或比例。加强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的部门协调,简化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核销条件和程序,提高核销效率,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帮助银行尽快放下包袱,为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化解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是要诚信经营。小微企业要明确经营目标,立足主业,发挥地域集群优势,把创“百年老店”作为经营出发点,努力争取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强者,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信用记录,赢得各方合作者的充分信任,为企业长期发展夯实基础。二是要规范运作。严格规范信贷资金使用,保证信贷资金用于企业正常经营,审慎跨业投资,严禁信贷资金挪用于高风险投资领域,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运作。三是要真实披露。小微企业要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为社会各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提高融资的成功率铺平道路。
一是理念转变。商业银行要转变片面追求利润、一味回避风险的经营理念,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关系,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分析当前不同规模企业的信贷风险、综合贡献情况,沿着金融改革的方向,重新审视各类型企业在融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赢利空间的挤压,从战略高度培育忠诚于本行的具有良好发展空间的客户群,为银行持续发展寻找更为广阔的耕耘沃土。同时,商业银行要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在对政府、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对于社区、员工乃至于整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二是技术创新。要重视清洗服务小微企业中沉淀的历史信息,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软硬信息的采集规范管理,通过自身积累、与第三方合作,有效整合业务、客户和风险数据,构建小微企业的风险计量模型,提高风险判断能力和服务效率。要主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针对服务对象向网络迁移的趋势,采用网络社交化手段进行营销、搭建网络数字化销售平台,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匹配资金需求,减少高成本的网点和庞大的员工队伍,压缩成本。三是制度创新。在技术支持、信息充分的基础上,创新符合小微企业信贷特点的贷款调查审批机制,发挥小微企业批量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处理的低成本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政策和尽职免责机制,充分考虑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责任与效益的匹配性,建立小微企业服务的独立考核指标和标准,客观评判产生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合理运用问责手段,更好地调动基层经营单位和客户经理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保持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李镇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周好文,李辉.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实证研究和理论释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
[4]高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6,(19).
[5]刘春梅.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4,(14).
[6]Stiglitz J E,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