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特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人的姓名,一个是周有光,一个是三流的流行歌手。我说: “请知道周有光的举手。”没有一个举手。我说:“请知道这位歌手的举手。”全体举手。
一种莫名的悲哀袭上我的心头,但在短暂的无语中,我的理性抬头,它告诉我,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是我责无旁贷的任务。
我对学生说:“周有光是一位天天陪伴着你们成长的人物。你们用简体字阅读,你们用拼音字母在电脑上写作;这简体字和拼音字母的产生,周有光是大功臣。不知道周有光,绝不是简单的疏忽。请大家想一想,原因何在。”
是的,一个社会的关注度,是一个社会发展状态的重大标志之一。它首先和教育有关。我这里说的教育,是大教育;它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育。关注度回答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怎样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们的青少年追求的核心要求是什么?为此,我们的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兴奋点在哪里?为此,我们的青少年的生活时间表是怎样的?为此,他们最该效仿的是什么?等等极其严肃的问题,因此,任何时代,尤其在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都与一批受到关注的人物的姓名相联。恩格斯在讲到文艺复兴时,特别提到了一批“巨人”,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鎸刻在人们心中的人物,如但丁、薄伽丘、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等等。之后的法国的启蒙时代,中国的五四时期,概莫能外,都和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的姓名相融,而他们的重要性恰如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宁可失去五十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他们是一个大转型时代的灵魂,而没有灵魂的时代,一定不会有健康、进步的时代大转型。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结构大转型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大转型的时代。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的青少年应当关注什么?我们的大教育应当怎样引导青少年的关注?有识之士,已经十分清楚地看到,社会关注度与一个社会的文明质量的密切关系,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不久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痛心地指出:上个世纪的80 年代,中国有过一个启蒙的、有理想、有热情的时代,而到了21 世纪的今天,“四星高照,何处人文?四星是影星、歌星、球星、节目主持星,到哪里去找人文呢?”我深有同感。
更有甚者,还不仅仅是作为语言文字学家的周有光在青少年中失去了应有的关注,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重要的传媒领域,不得不提到周有光时,把他的贡献和影响拘囿在语言文字的范围之内。打破这种拘囿,更准确地反映周有光的贡献,正确地估价他的文化意义与影响,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首先,周有光从事文字改革,积极建设和推广汉语拼音拉丁化,出发点是高远的,而绝非停留在语言文字本身。在他去年出版的《我的人生故事》中有一个包含数篇文章的栏目,标题是“汉语拼音的故事”,其中,他以生动活泼、简明扼要、举重若轻的文笔描述了世界语言文字发展的线索和动力,在纷云复杂的世界语言文字形态中,疏理出核心因素。开宗明义的三句话使我豁然明朗。曰:“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很明确,他从事语言文字的改革,从事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人类别于禽兽、别于野蛮、别于落后。这个宗旨贯串在他整个对语言文字发展的论述之中。是的,他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与改革的工作中,涌动着一个自觉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的启蒙大师的情怀。
去年,我就听说,要播放一部关于周有光生平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有朋友兴冲冲地把何时何台的播放消息告诉了我,于是我翘首以待。到时候,我打开电视机,却不见踪影,传说是情况有变。今年,来了好消息,说是要放了。果然,消息兑现,播放了。但六集变成了四集,更简练当然不失为好事;可看完之后,我敢肯定,不是为了简练。
对文化历史,我还是稍知一二的。在历史上,能像司马迁这样秉笔直书的史家,风毛麟角,属于罕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贯串着真与伪、直与曲、全与偏的冲突;各取所需的择取与描绘的手法属于皇权时代的主流文化,循真守直的史家性命不保的命运,是常事。对当代的周有光,先有一个要不要推出的问题,在不得不推出时就有一个怎么推出、推出什么的问题;这恐怕是中国特色的常识。于是,我看到了一个有出生时、地、家的周有光,有读书、情爱、职业的周有光,亮点呢?参加过汉字简化、汉字拼音工作的周有光。是的,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已经很了得了。问题是:周有光不仅如此,周有光的主要的、真正的价值恰在于“不仅如此”。剥去了“不仅如此”,就不是周有光的真人、真贡献、真价值。
时至今日,周有光已109 高龄。他的第一个不凡之处,是他在85 岁的时候功成名就,从语言文字工作的岗位上退下来,从办公室回到家中。他的第二个不凡之处是,他家的书房成了他的“新办公室”,在此,他把语言文字工作中原有的“别于禽兽” “别于野蛮” “别于落后”的启蒙情怀予以扩展、予以升华,把研究领域从语言文字延伸至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包揽了政、经、哲、史等各个领域;他的心理状态说句笑话,如同一个爱时髦的女郎,每天都觉得自己少一件新衣装;他每天都觉得自己少一点新知识、新思想。于是,他读啊,想啊,写啊,把85岁前已有的启蒙情怀推向了一个新境界,新高度。
这是什么境界,什么高度?理直气壮的回答是:启蒙思想家的境界,启蒙思蒙思想家的高度。
为什么可以理直气壮呢?首先,这是一批人格正直,学养丰厚的学者们的共识和公论。有一本纪念周有光茶寿的文集《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汇集了这批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周有光一生的评价。此外,他们中有的给周有光先生的某部著作撰写的序言或是后记,如资中筠先生给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的序言,尽管角度不同,但核心评价完全一致:恰如董健先生的论文题目:《周有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一贯热心于“周学”的张森根先生为此还提出了的“新启蒙”“再启蒙”的概念( 《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119 页) ,启蒙是周有光最核心的文化建树。
不是谦虚,我对周有光确实远无深刻的研究,是这批学者周密精深的研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使我有了如下的感触和看法。
作为思想启蒙家,他对世界进步轨迹的认知,不是热衷于那些遥远的无人经历、不可触摸的远景,而是面对人类已有的实践,从中把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他说:“我的思想是入世,走进世界,追赶现代。”( 《我的人生故事》161 页) 他引导大家为可以实现、一定会实现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这就是他的三分法;一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轨迹: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二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神学思维(冥想)、玄学思维(推理)、科学思维(实证)。三是人类政治发展的规迹:神权、君权、民权。
周有光的三分法,给予世界发展一个高屋建瓴、概莫能外的概括,他克服了流传至今的社会发展五分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弊端。弊端之一,超越了人类的实践,成为需得人类付出巨大代价的各种政治盲动的根源(我希望有机会对这个弊端作出更加展开的研究和论述,在此从略)。弊端之二,形成了一种削足适履的僵硬的历史观,各国历史发展的多元化,已经证实了五分法的偏执。譬如,我们习惯于把中国从周到清的社会都归结为封建主义社会,实际上,特别是秦朝以来,中国社会与封建主义风马牛不相及。这一点顾准等学者皁已指出,但是,周有光的三分法,却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偏不倚地概括于中。他让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当代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思想实现科学化,经济上完成工业化、追赶信息化,政治上实现不折不扣的民权化。
作为思想启蒙家,周有光提出了一个民族思维方法大转变的历史任务,这就是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铭刻在心的名言:“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中国从五四前后开始,启蒙事业的传统任务就是,打破强调“特殊”以掩护传统文化的糟粕的贯技。鲁迅说得深刻而生动:“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热风 随感录三十五》) 鲁迅最不愿意“不朽”,他但愿自己深刻的批判迅速过时,但悲哀的是至今并不过时;几年来,关于“普世价值”之争,说到底,就是保“瘤” “疮”之“粹”,还是保世界共有的文明;中国的发展是以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垫底,还是偏于一隅,自外于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
当然,周有光绝不会忽略因时、因地、因血统的差异,而必有的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这是必须尊重和保留的异彩纷呈的文化元素。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一般与个别统一的文化哲学概念:双文化。这轻轻巧巧的三个字,却概括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面对这三个字,谁能说我只要个别,不容一般,我只要一般,不容个别!
作为启蒙思想家,周有光有一个堪称楷模的、魅力十足的思想风范:厚积薄发、举重若轻。我在认真阅读周有光的著作时,感受特深的是,他所提出的每一个结论,看似简单,却都来自于他跨越三代的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历练,来自他百科全书式的文化研究与积累。最小的例证实是,他说明“汉语拼音”这四个字,扫描了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的路径,而每一个结论又总是让你的感受是王国维所赞赏的一个境界:不隔。即亲切、实在、易懂、诚服。与此相关,我还发现,周有光很少,不,可说没有,脸红脖子粗的和别人进行概念上的争论;他不用什么“主义”“理论”“模式”“道路”“体系”等等的大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来给自己壮威;他喜欢从人们最熟悉的实体和现象入手来提出自己的认知。如经济发展的轨迹就是: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政治发展的轨迹就是:神权、君权、民权。思想的发展轨迹就是:神学思维、玄学思维、科学思维。包容性很大,神秘性绝无。我于是想起了一个学人的睿智的感受:半瓶子醋的学者是以化简单于复杂的诀窍来忽悠的,大师级的学者却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真功夫来传播真理的。我想,这正是启蒙思想家所必具的功底和风范。
最后,我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中国现代启蒙为什么屡屡打断,而今天为什么更加迫切,必须进行,而又比任何时期更有可能?为什么我们要把周有光的贡献归入“新启蒙”的范畴?
关于为什么屡屡打断的原因,很多学者已屡屡论述,简而言之即:救亡,内战,运动,政治权力的需求,挤压了启蒙所需要的必备的言论空间和相对自由的环境,失去了起码的法治保障,而今天出现了几个新的历史元素,使启蒙有了新的需求,新的含义,新的可能。
中国的历史已进入一个关键的节点:为历史进展所付出的沉重的,惨重的代价,已使国民和执政者的大多数,达成一个面对空前的抗拒也无法抗拒的共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即不改革,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就没有生路。而所谓深化改革,就是从重心在经济的改革,进入五为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整合、协调、互补的改革。而文化改革顺应其他四个改革的需求,核心的任务是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全面改革,这是鲁迅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任务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恰逢一个最好的时代,即开始进入经济全球化、信息共享化的新的和平、发展的时代。新的文化元素,已成为管你想到没想到,管你愿意不愿意,管你抗拒不抗拒的浪潮,冲击着,改变着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需求与可能尽管处于尖锐的、强暴的冲突之中,而需求与可能的融合而成的力量却与日俱增,不可扭转。一个吃尽文革式的苦头,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具有6.3亿网民,12 亿手机用户,5 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达到200 亿条的民族,谁能有本事把这个民族拉回到臣服于“绝不” “不许” “禁止”的老路上去!这就是新启蒙的前提条件和因此而造就的环境。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来,最得民心的就是一步步地推进了改革开放,从扭转官风的“八不准”的提出,到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强势反腐,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大局的确立,其中的每一步都在突显互为表里的两个元素:治党、治国的制度化,治党、治国的民权化。这两个化的基础就是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兑现,无此,一切皆空。如依法治国,同步提出的是相应的五大体系的建立,即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体系,只有在官员公仆化,百姓公民化的同步进行中,才能成为现实。面对这个全新的民族需求、国家需求的迫切任务,新启蒙展示出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中国人民有幸,此时此刻,百年默默无闻的文化耕耘者带着他跨越三个时代的历练、观察、思考、总结,由隐而渐显,走进了公众的视界;凡是接触过他的著述的人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年岁最长的学者给了我们最现代的文化回答。新启蒙的当然代表无疑是他,周有光。
我长久地思考,为什么周有光能成为这样的周有光,他的生命力量何在?这本身就是我们根本性的精神财富。在他106岁时,我在贺词中作了一个尝试性的回答:
超强的自我认知的力量。
超强的自我节律的力量。
超强的自我调适的力量。
超强的自我更新的力量。
超强的自我优化的力量。
这样的生命力量融入一个民族的机体,这必是一个生命强大的民族! 这样的生命力量融入世界的知性,这将是一个气韵勃勃的世界!
(2014-11-7 于金陵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