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2014-03-20 21:55:48蒋玉艳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院校

蒋玉艳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合肥 230011)

在文化多元化影响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他们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价值实现,由此而形成了更加个性化的思想。因此,在思政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教学对象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遵循教学规律,从研究学生入手,结合课程目标,改革思政理论课,提高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们关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者提出了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心理学方法、具体方法和应用艺术等方法,[2]总结出讲授、讨论、案例、多媒体、社会实践等五种教学方法,[3]开展了“五结合”教学法。[4]此外,还总结创新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背景透视教学法、参与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5]“2234”教学法[6]等众多教学方法。纵观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思政理论课改革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而高职院校一般是沿用普通高校的研究成果。在针对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的研究中,提供的教学方法还存在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也没有把改革放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所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激烈,因此我们需要在借鉴普通高校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变革。本文中所提到的具体方法笔者都在实践中使用过,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普通高校培养的大多是学术型人才,培养层次是本科和研究生,而高职院校则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是专科。[7]从培养目标上,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与普通高校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直接和具体。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则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不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科层次人才,学制为三年,但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模式”[8],即前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第三年则进入社会开展“顶岗实习”。“2+1模式”使得学生必须在两年内完成原来三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就必然被压缩,甚至因为要保证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教学“让路”,而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因此,思政理论课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难度大,其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的问题。

(二)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来源于高考最后批次录取的学生,其中包括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三校”(即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对口生,生源情况非常复杂。他们中有因高考成绩较低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其接受能力较弱,缺乏理论素养;因高考失利或填报志愿不当的学生,到校后则郁郁寡欢,有怀才不遇之感;还有以混文凭为目的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同时,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极易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而放大了原有的差异。在面对这样复杂的教学对象时,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难度就增大了,教学的实效性降低了,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来适应这样的差异。

(三)思政理论课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难以被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8]高职院校更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思政理论课则相对“务虚”了;而学生则认为上大学就是来学专业,学实用的技能,思政理论课与所学专业无关,与就业不直接挂钩,学不学无关紧要。从学校层面到学生层面,思政理论课都被排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上,直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忽视,更不用说去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而文化多元化又造成了学校和学生对未来规划选择越来越多,对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思政理论课所能获得的教学资源也极为有限,思政理论课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争取所有可能的教学支持,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直接面临的上述问题在普通高校虽然也存在,但是没有如此突出,因此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延续着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采用“按部就班”“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教学。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浪潮涌入高职校园,高等教育人学价值[9]正在凸显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实效性的增强,面临着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10]因此,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需要直面当前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从改革入手,提高自身的实效性。

(一)改善互动交流,适应差异教学,促进创新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只要求学生服从和接受,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选择。[11]当前社会,正处在文化转型的新形势下,文化多元化形成了新的文化冲突,高职学生群体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体性,有着独立的思想,他们不再简单盲目地去接受教师灌输进来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甚至对强制灌输有着极其强烈的反抗心理。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丰富的信息,这使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价值选择意识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在入学前其自身在文化基础、思想意识上存在着较大差距,进入学校后,在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差异则越来越大。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高职学生越来越反感说教式的思政理论课,甚至是厌恶和抵制,这就必然削弱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笔者调查显示,81.6%的高职学生对课堂互动交流环节感兴趣,10.2%的高职学生觉得无所谓,只有8.2%的高职学生喜欢纯粹的课堂讲授。在平等基础上的课堂互动交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不同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克服“话语独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发现自身的“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12]。这种建立在平等主体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在交流中逐步接受教学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弱化学生间的差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3]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靠专业课的培养,也贯穿于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而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积极主动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个人情况去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则可以让教学目标的达成适应不同层面的教学对象。

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教学要求先分组,然后是组内讨论并集中意见,再进行课堂讨论。由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均采用大班教学,课堂上的人数较多,以个人为单位的讨论会导致教学覆盖面太小,因此,必须将学生先分成若干组,每组7-9人为宜,同时要明确任务,规定在小组讨论中要形成结果,并推举报告人,由报告人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接受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可以对讨论或辩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作为该组成员的形成性考核的组成部分。这种在“论”中教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交流壁垒,将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扩展到整个课堂的互动交流,极大地拓宽了课堂交流的范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热情,师生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教学观点也可以在这种顺畅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且同时培养了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班集体中的竞争意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学组织角色,教师应该是“论”的引导者和掌舵人,在拓展思维和激发兴趣的同时,引导着“论”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就高职院校主要的两门思政理论课程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一课,教师就可以围绕教材相关内容,请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些体现了不同层次,不同思想的学生的问题,包括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惑,然后将这些问题按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在相应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相关问题,通过学生总结,概括解决学生疑问,同时把教材的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样,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了起来,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则从内容下功夫,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结合起来,开展主题讨论,延伸教学内容,让不同的内容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达到活用课堂内容的目的。讨论的形式应该富于变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包括:(1)课前新闻播报,促使学生关注时政;(2)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主题演讲,引导学生关注焦点话题;(4)课后研讨,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理论结合实践,服务专业发展,争取学校资源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实用主义”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思想,“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成为这种思想的最佳注脚。因此,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不仅要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而且要联系他们专业学习,真实有效的思政教学必须从学习生活出发,并回归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体现思政理论课对专业教育的基础辅助作用,获取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反映社会实际,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和深化学生对理论体系的理解。笔者曾粗略地调查了所授班级的学生入学前的政治课学习情况,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就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他们对于纯理论的学习也缺乏积极性。究其原因,这些学生都陷入了思政理论课枯燥而乏味,空洞而教条的思维定势中。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和专业的案例中渗透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这样才能实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思政理论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讲述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探究科学的真相,批判错误的思想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行业的优秀人物事迹引导学生仿效,用相关行业的规范让学生体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用相关行业的时代发展对比来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但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特别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为案例而案例,把案例当作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掌控教学的重点,是“用案例教”,通过案例讲理论,用案例理解理论,而不是“教案例”。因此课前案例准备则成为案例教学法备课的关键,要选择好“恰当的案例”[14]。同时,在课堂上逐渐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案例,事例配合教学。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有说服力,学生也才能接受和认同,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案例教学,通过对现实的虚拟,创设典型情境,形成教学案例。情境的选择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专业相关。情境的呈现可以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的影视资料,图文音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品、短剧等呈现,或者通过课堂模拟,如模拟招聘、模拟法庭等,将社会活动搬进课堂。要防止情境教学变成“小品课”“故事课”“影视课”,要注意从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对有价值的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思政理论课的“理”“实”结合,就是要让生活进课堂,让专业进课堂,通过实践感受理论,在实践中认识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转变高职学生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服务学生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拓展教学传播手段,延伸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思政理论课如果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则无法完成日益沉重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来拓展信息传播,一方面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思政理论课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听”成了思政理论课的主要载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效果也不好。伴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越来越多的愿意接受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信息,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不能继续沿用简单的“说——听”教学方法,要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

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也就是说,人类获取认识世界的信息超过90%来源于视觉和听觉。[15]而如果把听觉与视觉同时进行感知,所获得的信息将产生“1+1>2”的效应,比单用听觉或视觉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而其对信息的认识也会更深刻。而且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表述,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将变得生动活泼,更易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去接受,使得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从而增强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早已深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中,其及时性,交互性和多媒化的特征,成为思政理论课的潜在课堂,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媒介。

随着MOOC浪潮席卷全球,现代信息社会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了突破性创新。[16]思政理论课教师不能只凭借“一支粉笔一本书”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这也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论坛、微博、QQ群、微信等现代信息通信工具开展互动教学,突破课上和课下的时空障碍,一方面加强课堂的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将思政理论课推进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开设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在课前向学生推送即将讲授的内容,包括视频或音频资料,启动预讨论,课堂上利用投影等影音设备共同观看,并开展实时讨论,课后通过拓展内容,使得讨论进一步深入。需要注意的是论坛、微博、QQ群、微信等信息通信工具是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主要讨论载体,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形式服务于内容,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不顾教学内容。

三、 文化多元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改革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实践总结,完善上述课堂改革方法,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1.增加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上的多媒体展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课后的网上教学和讨论,则把教学拓展到课外,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率超过95%,学期教学任务完成量超过其他平行教学班教学任务完成量20%,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实现差异化教学。由于在讨论中教学,可以倾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开展分类学习指导,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每学期开展的教学前测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比较,学生的成绩差异度(标准差σ)降低30%。

3.课堂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讨论式教学促使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笔者对近2年的学生参与讨论的记录,课堂活动参与度(参加课堂讨论的人数与班级总人数比值)从原来的37%提高到83%,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讨论,而其中的活跃学生数(学期参与讨论和活动超过10次以上)则提高了27%。

4.争取了更多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思政理论教学获得了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开展的思政理论课情景剧大赛和专业拓展训练,已经成为笔者学校的全校性活动,每年设有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文化多元化浪潮正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势在必行,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从面临的问题入手,从理念到操作,从形式到手段,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的问题,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改革,适应差异性教学,促进创新能力发展,服务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入脑入心,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1]丁德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3-12.

[2]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8.

[3]钱焕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0.

[4]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46.

[5]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3.

[6]陈秉公.“两课”改革要理清的几个范畴[N].光明日报,2004-5-20.

[7]百度百科.高职院校[EB/OL].(2013-12-9)[2013-12-20].http://baike.baidu.com/view/2202742.htm.

[8]何小雄.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6.

[9]潘望远,王著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9(5):24-25.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11]蔡振京.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之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3):188-189.

[12]甄勇.“90后”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22.

[13]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2-11-17)[2013-12-2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632254.htm.

[14]曹丽萍.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7-48.

[15]百度经验.科学方法学英语[EB/OL].(2013-6-5)[2013-12-20].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54b6b9c02500522d593b474f.html.

[16]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