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秋,计 畅,高璐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索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这是每一位医学生踏进医学院校大门时都要进行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数千年来遵循的医学道德准则。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医生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健康。21世纪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而且体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传统医学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培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法律意识、道德观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医疗纠纷增加,医患关系紧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按照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及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均衡发展。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让他们以能够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为基点来执行医疗任务,减轻病人痛苦[1]。
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重精神的价值。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人为核心的人道伦理精神和意识,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社会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和期望也发生了变化。然而,由于现阶段的医疗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医疗卫生服务等与病人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其中疏于人文精神培养而导致的医学人文关怀缺失,少数医务人员医德、责任心缺乏、一味追逐经济利益,是引发医患纠纷不可忽视的因素。医学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医学专业性质、任务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医学职业标准和医疗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用于指导自己言行,判断自己和他人在一切医疗活动中是非、善恶、荣辱与褒贬的标准。医学道德是医学人文素养的核心,医德教育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渠道[2]。为适应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合作的需求及市场经济对医疗行业的挑战,现代医德与物质联系更加紧密和规范,主要表现为:(1)从个体到行业;(2)从道德到法律;(3)医患关系模式从传统家长制到病人自主权;(4)从个人健康到社会责任[3]。
(1)学业、生活、就业压力。医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复杂的,医学生学习负担重、学制长、学费贵、家庭经济负担重,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其目标预期与现实相差悬殊,医学教育投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
(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渗透,更依赖于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通过校园德育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如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适时灌输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南丁格尔的护理精神;结合医疗行业近期热点问题展开教育活动,讨论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例如“抗击非典”“5·12汶川地震”等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众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园网资源平台,创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学习环境,并定期举办人文知识竞赛、座谈会或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医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教学情况。将人文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德育成绩与奖学金挂钩,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性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医学事业的神圣,激发其从事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关系着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更关系着社会成员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转变。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对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曾旸.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1(7):61-63.
[2]李佳颖,哈斯也提·艾力.医学人文素养与医学道德教育[J].卫生软科学,2013,27(3):167-168.
[3]黄莺,马依彤,徐新娟,等.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5):706-709.
[4]白剑峰.明天谁来当医生[N].人民日报,2012-11-22(19).
[5]张绍兰,程晓刚,金虹,等.论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J].重庆医学,2012,15(4):1547-1548.
[6]贺建业,侯迎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在不同学历阶段医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3,8(5):69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