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论中国宗教及其研究
——《中国的宗教体系》总序*

2014-03-20 19:49
文化学刊 2014年2期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沈阳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关于中国的著述已经有很多,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是,我们关于中国宗教体系的知识状况并未达到可以排斥这一宽广领域中所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的程度,也未达到使出版这一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成为多余的程度,所以无需为本书的出现而辩护。

欧美迄今为止关于这一主题的作品都非常明显地表明,中国宗教堪称伟大的艺术或艺术综合体,通过遵循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对特定种类的无形存在或力量加以劝慰与驱除 (rendering harmless),来促进今生的安宁和来世的拯救。这种艺术被习俗、法令 (rescripts),也部分地被帝国政府颁布的成文法所规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哲学,在更大程度上则被祖辈们制定的惯例 (precedents)所约束。很多这样的惯例已经被西方学者所探究,他们根据自己的准则将这些惯例呈现出来,并从中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一些哲学著述已经被全文译出。但是这个国家现在向世界开放的宗教体系,却从没有被作为一个主题而加以仔细地研究,从没有对人们事实上实践的仪式、典礼、行为举止规范的图景加以描绘,也从没有对他们服从的观念与教义加以详尽地描绘,因此,目前缺少致力于呈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宗教体系的著述,有的只是从不充分的材料中拼凑出来的图景,而且是非常贫乏的原始肖像,有时甚至是一幅漫画,就不足为怪了。

本书试图描述被人们所真正实践的中国宗教,以及它对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它是多年来与中国人亲密接触的产物。自从初次涉足汉学研究这一宽广的领域,作者便在中国本土和中国人移居的海外殖民地对所有进入其视野的习俗、惯例(usages)以及宗教仪式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获得理解中国社会与宗教生活不同阶段的机会。荷属东印度政府的慷慨资助使作者获得了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在中国人的土地上进行这种调查的机会,在那里,作者与人们近距离地接触,定期地加入他们的家庭圈子,同时在尼姑庵和寺庙中花了大量时间,因此有机会在一个迄今为止未经探查的广大领域中搜集丰富的科学资料。作者经常咨询每一教派的祭司、巫师、术士、文人、风水师,简言之所有可能与宗教有关的人;收集、复印和翻译了大量的专书、小册子和手稿,使作者对所占有的材料逐一进行了相互的验证。如果这些劳动成果能够给科学带来些许的益处,首先应该归功于荷属东印度政府给予作者的援助和保护。当时出任代表的是负责殖民事务的大臣范艾克博士 (Dr.J.P.sprenger van eyk),以及担任总督一职的范里斯先生 (Mr.O.Van Rees)。作者在这里向这些官员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毫无疑问,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无法在中国全境对民族志和宗教的广阔领域展开研究,都会自然而然地局限于其中的一小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作者选择了中国南部福建省东南部地区,特别是厦门的村镇和岛屿。然而,当研究主题需要时,调查就会向更远的区域推进。从而导致在广东和江西两省、南京和北京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中国境内的其他地区进行调查中的琐事在于需要冗长的推荐信;关于佛教僧尼生活的材料搜集于福建北部地区,因为这个省南部多数的尼姑庵如今已经明显消失。对研究中的一些领域已经进行了追踪,并非缺陷。在中国不同地区进行的观察已经证明,整个帝国社会与宗教领域中的习俗与礼仪在很多重要观点上明显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这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安然地看作是整体的一个类型,而且地方的差异不会减弱从这种类型中得出的图景的价值。另一方面,将研究的领域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当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容许有机会可以通过反复的观察来验证每个观察的准确性,因此可以保证精确并为避免严重的错误或误读提供重要的保障。迄今为止普遍追求的在帝国不同行政区粗略地搜集事实并呈现一个代表整个国家的概略这种方法,已经无法为科学提供良好的服务。相反,科学因此被卷入到大量的混乱信息之中,已经误入歧途,很多混乱的信息不得不因完全无用而被弃之一旁,没有人知道他们属于这个国家的哪一部分。设想一下,如果将西班牙、瑞典、希腊和英国的习俗混作一团,而不提及一种独特习俗盛行的特定国家,将之作为欧洲人的总体生活框架呈现给世界,难道任何一个欧洲人都不会立刻谴责这样的作品是荒谬的漫画吗?然而,关于中国的书籍正是以这种方式写就的,而且没有听到任何反对的声音;它们经历了不同版本并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科学因它们被看做权威甚至杰作而被抛弃。

本书的计划在本质上不同于迄今为止大多数从事中国宗教和民族志研究的作者,他们搜集的资料极少能被纳入进来。在这一点上,非常符合作者的要求,因为这标明现在的作品是全新的,它是独立于所有的先前作者而拟就的。

长久以来萦绕在作者心头的一个问题是,把自己严格限定于在最狭窄的意义上描述宗教体系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作量是不是更可取,然而,这种念头已经不得不让位于如下考量:如果那样就必须放弃作者规划程序中描述宗教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的影响这个主要内容。读者很快就会意识到,对处于半文明状态的普通人来说,宗教观念及其惯例在中国弥漫于社会生活的最深处,也可以说,它们是这个国家的礼仪与习俗、家庭与政治制度的支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法律的支柱。无论谁都熟悉这个国家的宗教,熟悉其人民。也许有人会质疑,承担这样一项包含领域如此之广的工作是不是太过于冒险。答案是,在生命和健康允许的条件下,作者的材料贮备使他能够完成这个工作。即使作者本人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也会因此激励他人承接下来并完成之。

所有的礼仪、习俗、宗教和社会制度都是基于过去,体现着前代人的观念。所以,正确地理解它们,古老的知识是必需的。正因如此,对于本书所要处理的礼仪、习俗、惯例与仪式,都尽可能地追溯其源头,例如古代和中世纪中国文献中的相关描述。阐明事物真实状态的本土书籍也为避免错误的描述提供保证,并且为防止我们在真理与公正之路上走向歧途提供指导。

这种方法的一大不足之处,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使其内容对普通读者缺乏吸引力。但是,从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来看,无疑需要从任何可靠的来源中获得启发,不管它来自何处,对此作者别无选择。不仅如此,任何人都难以否认,除了从实际生活中一点点地收集清楚的事实之外,目前对于中国没有什么比翻译蕴藏在本土文献中的宝藏更急需的了。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作者毫无顾忌地援引了比阐明其主题必需之引用多得多的原文。至少百分之九十的引文此前从来没有被引用过。只要篇幅允许,就在脚注中引用中文原文,汉学家们可以据此自行判断其英文翻译正确与否。

这样来描述中国古代和当代的宗教和社会制度,等到完成时,本书将会呈现地球遥远另一边的文化生长图景。这个帝国的哲学也将得到概述,因为它本质上已经扎根于其民族心灵之中并主导其宗教与社会生活。将会评论一大部分中国神话;大量的传说、通俗故事甚至幼稚的迷信将被作为有用的材料加以重现,以获得关于人们的概念与观念和其精神文化真实状况的知识。通过从中国文献和真实生活中得来的事实,本书将证实或驳斥民族学、社会学和宗教科学领域中的西方作者得出的很多结论。实际上,中国可以看做是这些科学分支中许多理论的宝贵的试金石,这主要是因为其现在已众所周知的守旧精神,根本不允许放弃从前代传下来的习俗。很多仪式和惯例仍然在中国盛行,除了在处于低等文化阶段的野蛮人中,人们根本不希望在任何其他地方发现它们。

然而,比较中国和其他地方盛行的宗教和社会习俗这个任务必须留给他人。多年以来,作者经常在手稿中记下阅读中遇到的任何相似的事物,但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太过耗时而且非常有碍于对中国文献的研究,不得不中断之。此外,倘若作者真的将这种方法进行到底的话,其手稿将过于冗长而无法出版,因此,在送交出版社的第一卷中,除了一些简洁的注释,所有涉及其他部落和民族的内容都已经被删掉了,随后的几卷也将采用这一原则。尽管如此,读者很快就会明白,那些内容已在本书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主要是证明作者大体上遵循了宗教研究和社会学的科学惯例。

关于本书的大致范围就说到这儿,现在对本书的安排再说几句。

本书讲分成多卷,每一卷都处理中国宗教体系中的一个单独部分。随后的每一卷都离不开前一卷提供的材料,以致整体上将会形成一个系列,尽管如此,其中的每一卷都可以被分开并自由地单独加以使用。第一卷的这两部分现在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可以传递本书自始至终追求之方法的总体观念。

导言中已经阐明为何以与死亡相关的惯例作为本书的开头。第一卷的第三部分即将分两册出版与读者见面。在将坟墓和身体纳入其中后,第三部分包括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习俗、惯例和制度。除了给出一种可以解释埋葬死者的理论之外,还涉及了古老的包括陪葬妻子和奴隶的陪葬习俗,并且描述了这种惯例自实行起对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也描述了诸如服丧、禁食、给死者烧扎纸之类随时间推移而创造出来的习俗。详细描述从古代到现代的坟墓和墓地,以及在躲过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的此类中国古迹中最为古老的晚明皇陵。回顾给予死者及其长眠之地的公共和私人保护,以及相关立法。大量篇幅给了将墓穴安在有利的自然环境中以求福泽生者这种盛行的体系,它名之为风水,被认为是源自最深刻的智慧和最精炼的知识,强烈地支配着这个民族的心灵。除此之外,还精细地探讨诸如火葬、水葬、天葬等等处理尸体的独特方法。

第二卷将着重探讨灵魂。在回顾了中国古代和当代的生命轮回之说后,将会详述神灵传说和魔鬼学,关于无形的神灵对人之命运无处不在的影响,关于大量的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中国医疗科学基础的禳解方法,如果可以称之为科学的话。还会浓墨重彩的描写与名字有关的迷信,以及如何避讳起这样的名字来蒙骗恶灵,由此产生了一个赋予生者和死者头衔和荣誉称号的复杂系统。还有一些章节将会专门探讨那些善良的神灵,以及他们在芸芸众生中起到的作用,描述古代和现代的各样向神灵祈求保佑的方法。另有几个章节将会记述对于故去死人的祭祀。有的是在家里摆设灵位祭祀,有的是在寺庙里供奉灵位,这也正是为什么在中国各地都庙宇林立的原因。

道教的来源于与人类灵魂观念有关的风俗和惯例。道教吸纳、改造了这些灵魂观念,并将其融入到哲学、炼金术以及宗教中,形成了高级的宗教形态。在论述灵魂观念之后将利用一卷的篇幅重点介绍道教。在道教的深刻影响下,关于来生的原始观念最终发展成了有关地狱和天堂的教义。第三卷对此将会有所论述。

第四卷将致力于讲述中国宗教体系最深刻的影响:整个民族或其大部对于超越家庭和家族的灵魂加以祭祀和追思。备受关注的灵魂,无论它是被看做自然的力量还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亦或被看做动物、植物以及其他无生命的物体,可以被提升到神的地位,事实上自中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向西方作者开放以来,它们就已经普遍被这样称呼了。尽管祖先崇拜的这种扩展如此重要而广泛,但却几乎没有得到汉学的注意;人们不间断的在家庭内部以及在遍布各处的众多庙宇中祭祀这些神明的仪式和庆典根本没有得到过认真的研究。因此本书作者多年间格外注意收集进入其观察视野中所有与此相关的材料。第四卷除了详细记述与这些神相关的日常实践,同时还描写以他们为名的年度节庆,包括献祭、集会 (Masses)以及消灾祛病、求雨等的仪式。大量谈论关联于宗教体系的这个特殊分支的祭司,还有那些有事会将神上身并为其意志代言的招魂者和巫医。书中的大量篇幅讲会详细记述那些实际上在宗教生活领域中扮演角色的主要神明。

探讨完本土宗教之后,转向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对佛教的研究中,作者沿袭了探讨宗教体系其他分支的同样做法,始终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真实状态。作者深入福建省的主要佛教寺院中进行实地观察,详细记述了寺院僧侣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对于许多过往未知事实的描述很可能对科学研究有所助益。众所周知,关于中国和世界其他佛教国家真实的僧侣生活的信息非常稀缺。对中国佛教的戒律及在其内外真正起到作用的经书的翻译,将在第五卷中占有大量篇幅,至今很大部分的这种经书还从来没有进入到欧洲人的视野。最大的麻烦是如何界定佛教的分支教派或派别在当今中国的地位,还有勾画出佛教对于普通人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素食主义的出现,而素食主义主张中庸之道,对于后者目前我们知道的还很少,我们掌握的只是有些不实的传闻罢了。

第六卷描述的是国家宗教,实际上是各种古典经典中记述的并因此据信已被第一个王朝实践的仪式与庆典的官方综合。它完全是人为的宗教,有别于普罗大众信奉的宗教。因此最好在最后探讨它。本书将以道教与佛教的历史来收尾。

每一卷都会附有插图和照片,这些图片资料翻拍自作者多年来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照片,或者取自作者搜集的如今为几个博物馆所有的,其中大部分珍藏在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令作者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全面反映中国宗教系列珍贵照片不得不分开几处收藏,无形中损害了这些珍贵史料的科学价值。更加令作者痛惜的是,他曾经指定位于莱顿的荷兰国立民族博物馆,但是由于馆长的行为导致他的祖国丧失了这部分史料。

现在,我所要做的是请求读者宽容书中的诸多不足。没有人比笔者本人更加清楚书中存在的不足。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项科研成果,莫不如说他是珍藏的事实的记述。这些事实一部分是作者实地观察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研究的结果。许多对于宗教仪式和礼仪的解读乍看起来似乎有些草率和危险,但是如果读者耐心细读下去,一定会从后面章节的描述中发现印证前述内容的线索。尽管这项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如果所有这些瑕疵能为人类社会的理解提供些许有益的科学研究价值,也不枉费作者花费生命中最为美好的时光在中国的土地上数年的辛劳与艰辛。

莱顿,189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