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丽, 蒋 稳
(1.中共钦州市委党校,广西 钦州 535000;2.广西联合产权交易所,广西 南宁 53002)
社会资本视域下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发展探析
杨丽丽1, 蒋 稳2
(1.中共钦州市委党校,广西 钦州 535000;2.广西联合产权交易所,广西 南宁 53002)
公推直选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而社会资本代表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中个人存在于社会的公共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公推直选的存续具有较强的支撑价值。为此,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道德和信任态度三个维度来审视产生于熟人半熟人社会、易受道德评价影响的而又非常依赖信任品质的乡镇公推直选,探讨在乡镇公推直选中社会资本利用的优势与困境,进而尝试有指向地挖掘社会资本以促进公推直选制度的深入发展。
社会资本;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社会关系;社会道德;信任
公推直选是指 “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公开推荐的方式确定候选人的基础上进行考核公示后,交由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选举制度。”[1]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即是通过公推直选这一制度选举乡镇党委整个班子成员的重要方式,是公推直选制度在乡镇层级上的应用。它既解决了传统任命方式下乡镇党委威望下降和班子成员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强化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以及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是党内基层民主和干部选拔的重要实现形式。然而,自2001年四川省平昌县灵山乡首次完成“公推直选”选举党委班子至今十余年,依然处于试点阶段。并且,各地的试点状况差异较大。纵然有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制度条件和群众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但乡村风俗习惯、生活理念、社会道德、社会结构网络以及相互之间的交往与信任程度等社会资本仍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社会资本虽早已存在于社会之中,并在西方民主理论、马列著作以及中国的政治理念中均有涉及,但作为一种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 “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2]在詹姆斯·科尔曼看来, “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3]林南认为, “个人为了在工具性行动或情感性行动中获得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而在市场中进行的具有预期收入的投资。”[4]罗伯特·帕特南明确指出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5]195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促进两个或更多个人之间合作的一种非正式的互惠性规范[6]。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究,张子琪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网络关系[7],李惠斌也认为社会资本是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的社会网络[8]。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理论维度,即关系网络、社会道德和信任态度。
首先,关系网络强调社会资本的运行载体,它弥散于社会网络之中,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实现价值,这就说明其是一种公共性的存在,个人只有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积累和使用社会资本,如果脱离了社会网络,也就没有社会资本之说。同时,个人作为社会资本的使用者,是社会关系网络的节点,每个节点的地位平等而又相依而存,即具有主体间性。可以说,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维度侧重于社会整体与个人价值以及个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或个人效能感的获得既依赖于社会,也依赖于与他人的关系。这对于公共性很强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融合性。
其次,社会道德强调社会资本的运行规则。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获得和使用均需遵循一定的规则,然而它不同于经济资本、物质资本等有形的资本,也不同于它们因使用而有所耗损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性质,而是着眼于通过向善、守义、公正、互助等社会道德和程序、规约等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氛围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它因不断使用而增值,因不使用而消怠。可以说,这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对民主政治建设有所裨益。
最后,信任态度强调社会资本的运行核心,社会关系网络的长期维系和社会道德功效的发挥均以信任为前提和旨要,如果人们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敌对,那就没有和平共存的可能,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社会道德也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和存在的必要。相反,人们以信任的态度待人、待事,交往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交往程序也将大大简化,交往结果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化意志,也正因为此,科曼认为社会资本是公民社会的粘合剂[9],帕特南认为它是 “民主得以运转的关键”[5]217。
(一)社会资本对乡镇公推直选的有益贡献
乡村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直接冲击的程度比较小,同时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进行因势利导,并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糅合,使得传统的交往习俗、集体观念、依附心理、统一意向以及亲贤远佞、惩恶扬善、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以崭新的面貌主导着乡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为乡村社会资本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为公推直选的深入化和多样化开展创造了条件。
第一,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促使乡镇公推直选必须遵循众人之志。公推直选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村基层党支部威望下降的问题。在村民自治实践的推动下,乡村群众的自治思想得到强化,在熟人关系背景下非选举产生的尤其是被认为不合格的基层党支部或党委书记出现和群众脱节的现象,由权力来源不同和职能划分不清产生的村“两委”矛盾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乡村群众的权利和选举呼声促使基层党支部或党委班子通过公推直选即党组织、干部、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和党员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推及乡镇,就出现了乡镇党委的公推直选,熟人半熟人的社会关系依然使其充满着众人之志、群众之愿。一是公推直选程序的制定、候选人资格的设定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均由党委和多个政府部门协商而定,其中不乏听取群众意见;二是候选人除了党组织、党员干部可以推荐,普通党员和群众甚至某些乡镇非政府机构也有权利推荐;三是候选人入村调研以宣传施政主张并与党员、群众协商之,从而撰写具有竞选优势的调研报告和准备普遍群众基础的竞选演说;四是普通群众可以通过与之相熟的党员表达投票意志,关系密切的党员往往会形成相同的投票决定;五是选举委员会在竞选现场唱票,上级党组织根据票数多少当场宣布当选者并任命职务,同时接受群众监督;六是当选者须实践其竞选诺言,否则党员群众会据之追问,难以取信于民者难以再次当选。
第二,以向善守义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促进乡镇公推直选中人才选拔的亲贤远佞。首先,由于熟人半数人社会的 “近关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耳闻,党员群众习惯于根据道德品质来判断哪些人应该当选哪些人不该当选。其次,以向善守义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促使乡村社会形崇尚成积极向上、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和基于共同利益的协商治理,如频繁入村了解村情和民情的当选乡镇干部,切实帮助村民脱困、脱贫和致富,往往被村民认为是工作能力强、以民为本的好干部,从而容易再次当选。再次,以往被认为干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人,常常会因为只 “对上负责”少或者无 “对下负责”而落选,只有能在上对组织下对群众的双重负责中找到最佳结合区间的人才容易得到广泛的认同而当选,也就是说眼里只有政绩的 “工作狂”和哗众取宠的 “民粹者”均非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才,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最后,自知无德无才的人羞于参加竞选,即使取巧当选,群众也很难与之为伍甚至避之,待到矛盾激化,在党和政府的干预下,贤能之人往往会取而代之。
第三,以宽忍互助为要义的信任理念促成乡镇公推直选的规则化和常态化。根据对广西多个乡镇公推直选试点单位进行走访,笔者了解到党员群众非常支持公推直选,认为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干部选拔制度,能够把信得过的人选上去当干部,可以为群众多做实事好事,并希望这种制度可以一直保持下去。那么,促进制度持续存在的因素,除了弹性的制度设计、规范的程序以及相应的资源配备外,还需要党组织的扶持、党员群众的支持、宽忍互助信任观念的维持和公推直选试点单位的坚持。规则化来自于共识的达成,常态化得益于规则的持久。而以宽忍之度量和互助之品质凝塑的信任必然是协商的基础和共识达成的前提。因此,在交往中彰显能力、度量和品质,信义规于己而施予人,进而取信于人,长此以往,信任之风兴盛,鼓励多元参与的公推直选制度也将得以长久。
(二)乡镇公推直选中社会资本的利用困境及原因
随着乡村群众大量涌入城市和不少企业向乡村的渗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制于市场供给。原来的以情义为基础的熟人关系受到 “给好处即施助”的功利化社会关系的威胁与 “有钱便是爷”的思想冲击着向善尚义的社会道德,传统的行政惯性更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种严重削弱社会资本的现象侵蚀着乡村公共精神、协商氛围,扰乱了公共价值和公共秩序,进而损害了乡镇公推直选开展的社会基础。
首先, “给好处即施助”的功利化社会关系激发了人们的 “唯利”思想,从而使乡镇公推直选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平台。如某些富足大户通过施惠于人来拉取选票,以求自己或维护自己利益的人当选,进而争取利益最大化。再如,一般来说,党员参加投票,选举委员会会给其一定的误工补助,但一些党员因补助数额比较小而推脱参加投票,或请由他人代投,这种对党员权利和投票不负责任的行为又进一步纵容了某些投机分子参加选举,进而难以保障公权公用。
其次, “有钱便是爷”的道德观念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判断,进而使得公推直选中贤才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一方面,不少外出致富的乡村群众返乡后,往往会通过金钱来维系原来的或者开辟新的社会关系,或通过兴办企业带领乡村群众致富而获得较高声望,在参加选举之时他们凭借此种关系和威望,容易获得较多票数而当选,给人一种 “金钱万能”之感;另一方面,此种精英民主会随着精英金钱的耗尽或投资失败而没落,即一旦维系社会关系的金钱或致富链条断裂,原来那种社会关系也将面临 “重新洗牌”,又会诞生新的与之类似的精英,出现相似的轮回或循环,从而导致不富裕的精英或者不专以致富为能的精英难以通过选举进入决策层。毕竟乡村群众渴望富裕甚于其他,不少干部渴望经济指标或政绩甚于其他,以市场为导向的乡村社会,难以避免地会因乡村群众的一夜暴富而产生价值取向混乱,某些人才因之失选也有可能。
最后,传统的行政惯性破坏了人们协商与合作的根基,使得乡镇公推直选的程序与规则趋于形式。以往指令式、摊派式和任务式的行政行为使乡村群众只是行政受体或政策受体,对于实施中的问题也很难向上反馈,更难有平等协商与合作的空间,这与主张多元参与的公推直选不相符。同时,在长期行政实践中养成的行政心理很难短期改变,即使因一时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而有所变化,也会因行政行为惯性的存在而变化甚微。这也是各地乡镇公推直选试点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对公推直选探索和实施力度较大的乡镇,当选干部往往与党员、群众联系的比较密切,协商与合作的质量较有保障,毕竟需要实践其竞选许诺,争取在下次选举中再次当选;而对公推直选制度创新有限或者持保守态度的乡镇,在行政行为上与以前没有太大差别,党员群众依然没有多少参与权,党员的效能感较低。
社会资本脱胎于社会文化,是一种无形之物,难以像人力资本那样通过招贤纳士、教育培训等方式实现升值,也很难像物质资本那样通过生产、销售、流通和交换等途径完成积累。然而,它又寓于社会结构之中,不是难以捉摸的,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的优化、社会道德的升华和信任氛围的营造予以彰显,并且使其在与乡镇公推直选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实现价值。
第一,优化社会关系,塑建利于公推直选发展的参与结构。首先,明确公推直选中各主体的地位。党组织是公推直选制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既组建选举委员会,协调各方共同参与公推直选,又对当选者有管理权和监督权,甚至可以对不能胜任者予以免职;党员是公推直选制度的最主要参与主体,这既是党员权利的切实要求,也是提高党员效能感和归属感进而激活基层党组织的内在需要;群众是公推直选制度实施的合法性基础、意见表达者和监督者,在公推直选的各个环节均有其 “身影”。其次,梳理参与公推直选的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党组织经过内部协商发布公推直选公告,党组织、党员、群众以及一些相关机构均有权公开推荐候选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在选举委员会的安排下进村调研,向党员和群众宣传执政方案,并相互磋商来完善该方案,选举委员会组织小范围的党员干部对候选人进行筛选,进而确定正式候选人;正式候选人在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上公开发表竞选演说,党员或党员代表进行投票,群众代表列席;选举委员会当场唱票,党组织据票数当场任命当选者。党组织、党员、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贯穿其中,他们根据角色定位发挥作用。最后,建立各主体之间互动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在实践中让党员群众形成参与意识和养成角色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制定行为约束机制,对于僭越主体定位的行为予以纠正,使其恪守自己的行权范围,同时,疏通他们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化矛盾于无形,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网络。
第二,升华社会道德,凝塑利于公推直选发展的价值规范。一是挖掘传统文化中向善、互信、守义、公平、互助等良好道德习惯,借助媒体、教育、实训等多种途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政治实践中加以深化和内化,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二是因势利导培养党员、干部、群众的声誉、名望、人缘、口碑等荣誉观念,让他们摒弃愚昧、恶老、拜金、极欲等耻辱观念,并利用社会舆论加以监督,促使他们在熟人半熟人社会中考虑 “面子”问题,从而不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践踏社会规范;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使其以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革命品质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是利用制度来规约党员干部的行政行为,并与其政治前途挂钩,完善奖惩机制,同时强化党员干部的公权意识和畏权观念,真正做到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从而促使乡村社会时刻充斥着公共的价值理念与和谐的价值追求,为公推直选的深入积累心理支持。
第三,营造信任氛围,形塑利于公推直选发展的人格品质。信任取决于有效的沟通和对许诺的遵持。因此,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营造信任氛围:其一,架接个体与群体的沟通桥梁,如架构多元参与平台、多样化议题协商渠道、多项道互访机制、数字化信息交流机制、定期性集会机制和紧急事务协调处理机制等;其二,通过平等协商制定信任规则,应该包括话语规则、交往规则、提案规则、准入与惩处规则、竞争与容忍限度规则、权利与责任对等规则、和平共享与危机处理规则、程序设定与社会资本运作规则等;其三,认真对待许诺,要言而有信、信而有义、义行必果,以实际行动践行信义、取信于人,否则不为群体所容。因此,在乡镇公推直选中,公开推荐、协商互动、广场竞选、当场唱票、现场任命、许诺追踪、后续监督等使得信义之人类群而聚,造福乡里,无信之人无地自容,或远走他处或痛改前非,从而形塑了乡村社会的互信风气,人们的信义人格和品质久而久之即会形成。这也许就是乡村群众敦厚淳朴之说的缘由。
总之,社会资本既属于社会公共价值的范畴,也是个人处世立命的资本,它会因个人的优良品质和良好行为而增值,也因个人的钻营思想和不良行为而贬值。乡镇公推直选是乡村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既是基层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民主价值深入人心的体现。而被科尔曼认作社会基础的社会资本显然对立于其上的公推直选制度意义重大。因此,社会关系网络的优化、社会道德价值的升华和信任人格品质的凝塑也就成为必然。
[1]陈元中,郑颖瑜.公推直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公推直选研究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39.
[2]包亚明.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3][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4.
[4][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5][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美]弗朗西斯·福山.曹义,公民社会与发展[M]//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试点丛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71.
[7]张子琪.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晋江市西滨镇跃进村案例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3):29.
[8]李惠斌.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2):40.
[9]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6.
A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he Township Committees of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Yang Lili1,Jiang Wen2
(1.The Party School of Qizhou CPC,Qinzhou,China;2.Guangxi United Equity Exchange,Nanning 530002,China)
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stem innov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erparty democracy and rural society.Meanwhile,social capital is the cornersto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 it represents the public reason for which the individual exist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culture and it is of great supporting value to the survival of 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system.Based on this,this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committees of CPC that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ociety of acquaintance or half-acquaintance and is influenced easily by moral evaluation and relies strongly on trust qualit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social morality and trust attitude.Besid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committees.Finally,it makes an atempt to purposedly mine social capital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such a system.
Social capital;Public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committees of CPC;social relation;Social morality;Trust
D621.4
A
1673-8535(2014)04-0042-06
杨丽丽 (1985-),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共钦州市委党校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及执政党思想理论。
蒋稳(1983-),男,广西南宁人,广西联合产权交易所三部副经理,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法条。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