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4-03-20 15:37余应坤牛传明
梧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华大学传统

余应坤,牛传明

(1.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 237158)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余应坤1,牛传明2

(1.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 237158)

大学不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人的重任,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教师及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的竞争已成为国际主旋律,只有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只有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才能保证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主体;路径探索

文化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文化是一国之根本,民族之灵魂。它满足了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对人们进行引导和熏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言行。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就会不断繁衍昌盛;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的人民也就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精神家园,国家最终也将不复存在。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它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也为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纷杂的国际大环境,在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维护文化安全也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对作为国家的软实力的文化竞争,已成为国际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缩影。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谁掌握了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谁能够不断推陈创新谁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的竞争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引领下,才能凝结全民族的精神力量,达到共同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只有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引领下,才能全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断丰富创新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一)从历史纬度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数千年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既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更是在精神领域的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太多值得玩味的内容,如艺术领域的绘画、书法、戏剧、剪纸等,每一个大类都能分出若干个小类,每一个小类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当然,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局限在这些具体的艺术形式本身,而是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内涵方面。文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个人荣誉感,更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强林的不竭动力。

(二)从价值纬度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和完善大学生思想品格的重要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才能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政治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守正创新。

(三)从现实纬度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了解中国、走进中国、感受中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从很多层面开始深入到其他国家的各个层面,承载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元素正不断地渗透到国外的电影、电视、书籍、杂志中去,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引起了世界上著名的“莫言效应”,使得国外众多的读者、作家、出版商、翻译家开始关注中国文学作品,大量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而广受欢迎,这就是发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平台作用的最佳体现之一。

二、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优势

(一)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

西班牙伟大思想家奥尔特加·伊·加塞特,在他的《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1]。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随后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远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动作赋予了大学的第四项功能与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

大学既是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场所,又是培育“四有”人才的摇篮,既担当着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重任,又肩负着文化创新的重要责任。这既是大学自身社会功能的体现,亦是时代和社会对其的要求。“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承中心、先进文化的创新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1]思想家教育家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进行提炼、加工、整合,从而形成了众多优秀成果,并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其传递下去。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引领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是增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

(二)大学教师与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昌盛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作为文化选择、传承、传播、撞击与汇聚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人才的摇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高校教育。

1.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不只是教书匠,他们还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任。教师育人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课堂、校园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传递棒。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对高校教师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文化育人工作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事业,教师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其效果后期才能显现,所以文化育人工作不能急功近利。

2.大学生

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在大学这所人生课堂上,他们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能学习到为人处事的原则,通过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2]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大学这所人生课堂上,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也要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只有不断将自身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创新、不断完善。

三、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高校层面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了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近十年多次下文强调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与鼓励,为开创我国文化创新新局面提供了政策保障。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文化软实力就是大学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有多少院士、学者、教授,还应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以自身传承的办学理念、基本精神,融合当前的先进理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之路,如图书馆、音乐厅、体育馆、文化长廊等相关场所的建设,增强广大师生的认同感和自豪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大学生真正能够接触到的却并不多。据统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高校非常多,可以说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有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授课场所、人数和专业等方面诸多限制,真正能够接触中华文化课的人并不多,而能够认真学习的大学生就更少了。有鉴于此,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教育部“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课”的建议,让更多的大学生真心实意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我国,高校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同时更是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应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在意识领域建立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把握自身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衣带水的关系,努力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达到专业课与文化课共发展的和谐状态,引导高校学生全面均衡地成长。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让大学生切实地感受当代的文明形态的变革,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中传承和创新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并把优秀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

(二)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层面

在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但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是某一专业领域内教师的责任,而应当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在单一的语言、文学、艺术、道德等精神领域,也可以是多领域、跨学科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为他们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传承的广度和创新的深度等方面都是值得关注的。大学教师要深刻领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勇于、善于和自觉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义务,有机结合各自专业与工作实际,努力推进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当从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局出发,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要进行文化创新,首先要先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只有先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才有立足之本,才能为下一步的文化传承创新打下基础。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影响指导实践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不能成为书呆子,不能成为“网虫”,而应当适时地走出宿舍、走出校门,向社会寻求真理,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将自己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会游泳的人都挨过淹,受过优秀文化熏陶的人的精神境界必然有所收获。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增长才干,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为服务国家和人民而努力奋斗。

[1]庞海芍.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N].中国科学报, 2012-04-16(B3).

[2]杜玉波.大学要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11-11-11.

D601

A

1673-8535(2014)05-0109-03

余应坤(1981-),女,安徽六安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

牛传明(1970-),男,安徽六安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高坚)

2014-08-26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课题(2013SQRW143ZD);安徽省教育厅课题(2013szxm122);安徽省教育厅课题(2013jyxm337)

猜你喜欢
中华大学传统
“留白”是个大学问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