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小 凡
(渭南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器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再好的声乐作品,如果不经过歌唱家的歌唱,最终只能是平面的、供人阅读的文字符号。只有经过歌唱家声情并茂的歌唱以后,它才成为可视、可听的具有立体感的声乐艺术。可见,只有歌唱才能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歌唱情感与歌唱技巧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始终影响着声乐艺术的水准和品位。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整个声乐艺术的关键。
生理学认为,人类通过发声器官产生音乐性声音的过程被称之为“歌唱”,它是集听觉和视觉为一体的歌唱艺术。只有具备精湛的演唱技巧和良好的文化修养的歌唱家,经过二度创作后,才能将一首优秀的歌曲传递给观众。有人认为歌唱和唱歌是一样的,其实这两者在声乐艺术中有很大差别。人人都可以唱歌,却不是人人都能歌唱。唱歌是动词,它是抑扬有节奏的音调所发出美妙的声音,而歌唱是名词,是由歌唱家或者歌唱团队经过专业或者非专业的训练以后建立在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声训练上,由气息的稳定吸入、横隔膜的支撑、口腔、喉咙、鼻腔、胸腔的打开,声带的震动形成共鸣,再通过对吐字的加工与处理,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和动听的歌唱声音,不用于日常交流,仅用于抒情和艺术的表达。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呈现方式为“愉快”“悲伤”“愤怒”。人的情感总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带有一定的社会特征。
歌唱情感是歌唱者把自己对声乐作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歌唱,与观众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它是声乐艺术运用中最为突出的重要因素。在歌唱中,歌唱者如果只在乎处理音乐的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这样的歌唱就不能使观众接受和喜爱。要想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感情基调,必须认真分析作品,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同时了解作品的内涵,认真体会词曲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深入歌曲的角色,将心灵最深处、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用歌声淋漓尽致地表现给观众,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当然,歌唱情感不仅是用声音来表现,也应当有得体的肢体语言、眼神、表情,贴切地融入歌曲的情感。但不是人人都能将情感控制得当,例如有一位演唱者在演唱《把一切献给党》这首歌时,副歌阶段想要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与奉献,没有将自己的肢体动作控制好,使观众感觉有点失去理智 而忘形失态。所以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应该多观察、多体验、多琢磨,收发自如地表现歌唱情感的艺术效果。
语言技巧与声乐技巧是歌唱艺术的两大组成部分,在歌曲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在演唱时,应该运用声乐技巧当中的呼吸、发声、共鸣与吐字等演唱技巧,声情并茂地体现声乐艺术的美感。
良好的声乐技巧可以使演唱者利用呼吸的强与弱自如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
首先,是吸气。气息一定要足,位置应该是吸满整个胸腔,感觉肋骨与整个后背都有张力,只要气息足够,那么就会有很强的动力。其次,是呼气。歌唱状态时,当气息吸满整个胸腔,怎样才能使气息非常平稳而有把握地收放自如,这时要靠小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位置,靠小腹的回收,使胸腔的气息自然、连贯、平稳地流动。在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也会被指导者带入误区。例如,指导者会要求学生在歌唱状态时,气息的位置下沉至丹田,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呼吸时鼓小腹,并没有将气息吸到小腹。笔者认为,人体的整个呼吸应该靠横膈膜的支撑,并不能把呼吸沉到小腹之下。在这样的气息表现下歌唱艺术是一个没有力度的作品。
那么,怎样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呢?在歌曲演唱中,呼吸会随着歌曲的各种情感和动作产生变化。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例如,当我们突然遇到危险时需要告急他人,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人出于本能很自然很迅速地将大量的气息吸入胸腔,然后大喊“小心啊”,这种情况便是呼吸在情感中的自然反应。所以“是思想感情操纵着呼吸”[1]142-143。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会运用打哈欠、微笑、叹息等等来体现歌唱情绪的表现。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欢快的歌曲,这里的气息流动应是快速、有弹性的,这时我们就应该寻找喜悦的情感,让喜悦感来控制气息的流动和运用。所以,呼吸作为歌唱情感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如果离开呼吸,所有歌曲的艺术表现将变得没有色彩和失去动力,更谈不上怎样处理歌唱情感的变化和动听的声音。
声乐的发声与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在发声训练中歌唱者不但需要掌握发声的技巧还要掌握发声训练的情感运用。例如,歌唱者做气息的发声练习,往往在训练中体会不到气息在情感的运用而做不好,却在实际的作品演唱中气息和情感运用自如,这是因为在枯燥和苍白的发声练习曲中,一贯地在乎技巧,并没有体会这当中情感的运用,所以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发声训练中也应该注意声乐技巧和情感的统一与结合。
其次,挖掘发声训练中的自然与轻松。第一要素需要歌唱者学会在放松的状态下发声,双手自然下垂和双脚的支点站立,但是这里应该注意,放松是指精神饱满,要有很好的歌唱欲望,不能松懈。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课,要求学生在歌唱时全身保持紧张状态,双手紧贴裤子,脚位需要丁字步的站立。后来发现在这样姿态下歌唱的声音生硬,没有穿透力,更谈不上情感的强弱对比,仅仅是唱完了一首歌曲而已。
再次,寻找发声训练中的歌曲情感因素。发声训练往往是放在最开始,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应打开各个腔体,比如,头腔、鼻腔、胸腔和喉咙、舌头、下颚的放松。所以,训练每个位置也有科学的训练方法。想要体验舌头放松时可以采用母音“La”的发声,而且训练时速度要快速,尝试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做。如果要演唱抒情歌曲时,也可以截取某些歌曲的乐句主要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感。例如作品《芦花》,可以作为发声练习,多去体会去感受,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什么是共鸣?不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振动便会有不同的声波,所以也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果有两个相同的物体相隔很近,相邻的相同物体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
共鸣的力度变化分为强与弱。通常用p、mp、pp、ppp、f、mf、ff等符号来表示作品力度的对比。这也需要演唱者能够掌握这些记号的变化,不能过分要求音量的增大与减弱,有些人认为声音大就效果好,在演唱歌曲中整首歌都用很强的音去表现,这样不但使听者感到很聒噪而且也感受不到歌曲的内涵。一首歌曲中的弱音,其实也应该建立在强音的基础上,有些人认为唱弱音时就应缩着,不需要用过多的气息控制。[2]20-21其实这样唱出来的作品既没有共鸣,也完全体验不到歌曲的情感。所以在演唱弱音时也应具有强音饱满的气息与情绪。强与弱是相对的,因此,做好歌曲的情感强弱交替,可以使歌唱艺术表现得自然、完整、感人。
共鸣的色彩变化分为明亮与暗淡。这里我们用作品《黄水谣》为例。这首歌曲的形式以A-B-A为主,演唱这首歌曲时,首先要了解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勇于现身和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以这种感情基调为基础,将“情”与“声”结合达到声情并茂。[3]34前两句“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坊,河东千里成平壤”,这里的情绪应是高昂、明亮、抒情的,来表现黄河水的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到“男女老少喜洋洋”这里需要稍慢的进行,以做下一段“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的铺垫。这一段的情感色彩应该是沉痛、黯淡和短促的。着重突出“烧杀”二字,“一片凄凉”应以哼鸣和哭泣的感觉去唱。体现人民的痛苦和水深火热。B段以“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结束。以弱转向慢速再回到原速,以达到从情绪的高潮又回到现实中坚定抗日的信心。曲调又回到A段“黄水奔流日也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这段的速度应是慢速,情绪应自由地发挥,表现黄河水永远奔流不息,可老百姓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曲调相同,共鸣的情感色彩却截然不同。
在训练过程中,指导者需要引导演唱者建立良好的共鸣感知和共鸣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声乐技巧与情感的相互结合与应用。
(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咬字区别
美声唱法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意大利语被誉为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因为元音位置表现突出,所有单词的结束几乎都以元音结尾,无论单词多长、音阶再多,结束时都必须与所有元音一样清晰准确的发出来。意大利语的辅音和汉语的辅音有明显的区别,意大利辅音有清浊之分,而汉语辅音介于清浊之间。汉语辅音没有b、d、g等因素,既不凊也不浊。意大利语的浊音发音主要利用声带的震动,清辅音p、t、c的发音要求不能松弛,发音清晰。意大利语发音的难点在r这个音,由于汉语没有颤音,所以导致很多人无法准确地发音。联系这个音需要舌头卷起、放松,用气息来冲击舌尖,使舌尖颤动,发出颤音。[4]71-73美声唱法中要求咬字时不能破坏音乐的线条,吐字应像一串珍珠一样连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区别在于口腔的位置。美声唱法发音比较“靠后”,而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演变而来的,要求嗓音甜美,响亮。所以位置也应稍微“靠前”。民族唱法要求咬字“字正腔圆”,并且掌握“字头”“字腹”“字尾”的咬字规律。它与美声唱法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始终是“开放”的,即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总之,准确掌握歌曲语言的特有规律,咬字做到各部分前后紧密结合,圆滑过渡,吐字清新自然和感情色彩丰富,才能更完美地表达歌唱艺术。
(2)咬字的训练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中国歌曲主要以汉语为主。汉字的性质分为两种:元音(韵母)、辅音(声母),每个字的字头归声母,字尾归韵母。训练辅音时,应有一种气息突破整个口腔的感觉,发出的音也应是短促有力的。元音在汉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元音训练中必须做到口腔和喉咙位置的稳定,不能散,气息必须不断地稳定流出。所以,元音训练得不到很好解决,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歌唱中的音色、声音和共鸣的发挥。可以看出咬字是歌唱艺术的核心。很多人在演唱中只在乎歌唱的技巧和声音,却忽略了吐字和咬字,严重影响歌曲的整个音乐形象。很多时候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歌唱者需要做到“字正腔圆”,在作品演唱之前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来朗读,声乐技巧中的咬字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不一样,声乐技巧中的咬字也需要做到放松自然的呼吸,面罩、喉咙、口腔的打开,将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技巧与咬字相结合,以达到对作品生动形象地诠释。一些歌唱者在朗读时也会遇到咬字生硬、紧张,这时需要反复地朗读纠正口形,要求吐字圆润,每个字的着力点在哪个音,强调歌词中的重音与轻音。正确地把握语言的规律和歌曲的旋律,使两者紧密集合。
(3)咬字与歌唱情感的结合
歌唱中的情感是对咬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洪亮,才能使作品生动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字不能咬得太紧,歌曲的第一句“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应该用吟唱的感觉来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挚爱。歌曲的高潮部分“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里的音调大跳,所以在咬字时不能松,防止气息的不稳定。有时歌唱者遇到高音时,思想开始紧张,这时也会导致咬字咬死,使气息上提,不能很好地流动,当然也不能表现出作品的内在情感。[5]100在演唱一些深情的、中速的歌曲时,咬字不能过硬过紧,但也不能拖字音,在唱快歌时情绪要积极。笔者认为,只要抓住汉语的发音特点,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时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明亮富有穿透力,这样的演唱更能打动观众、深入人心。
在语言处理中,演唱不仅要做到吐字准确,更重要的是将吐字与歌曲的思想情感有机地结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良好的歌唱技巧,就可以动情地去歌唱。笔者认为则不然,很多演唱者只注重歌唱技巧而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在演唱过程中缺乏情感和韵味,不难发现,这样的歌唱让人感觉索然寡味,更谈不上与观众产生共鸣。还有人认为,在歌唱中只要情感饱满,技巧都可以忽略。笔者更不敢苟同,歌唱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歌唱中,如果只有歌唱情感,而不具备扎实、科学的歌唱技巧,时时也会出现力不从心而影响歌唱情感的表达。科学的歌唱技巧可以产生美妙的声音;丰富的歌唱情感可以产生感人的歌声。正如法国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过:“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可见,歌唱情感与歌唱技巧缺一不可。在歌唱艺术中应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孰轻孰重、因势利导、互为作用。伟则斯朋认为:“歌唱是表达歌曲的旋律、词句的情感特点的艺术。如果在声音训练中就结合着各种不同的感情内容,那么所学习的技巧就更具有意义和生命力。”所以,在声乐的初级训练当中就应做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提高歌唱者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歌唱技巧与歌唱情感的良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歌唱者技能,也可以使音乐思维得到发展。在演唱中,不仅要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声音的音质、强弱、音色等技巧的运用,也要做到对歌曲情感的完美表达,使歌唱水平不断地提高,努力将声乐艺术的灵魂用最科学、最自然、最美妙的声音呈献给观众。
[1] 笪方能.歌唱呼吸与情感的联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42-143.
[2] 董永刚.浅谈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作用[J].大舞台,2008,(6):20-21.
[3] 周菁.李丽梅.歌曲《黄水谣》演唱情感探析[J].大众文艺,2008,(10):34.
[4] 鲜于越歌.如何强化美声教学中意大利语语音的发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9):71-73.
[5] 姚丽华.浅论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