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尚鹏,张海月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70)
【语言研究】
《道藏》道经文化词语分类笺释
牛尚鹏,张海月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70)
道经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保存了大量具有特殊道教文化蕴涵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不为大型辞书所收录,是准确解读道经的一大障碍。由于未能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一些道经整理本如《中华道藏》常存在校点失误等问题。文章用文化求义的方法,分类考释了出现于道经中的若干文化词语,并阐释了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以期对道经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道经;文化词;考释
道教的典籍俗称道经,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经不但是开展宗教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而且对语言学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作为一种宗教文献,道经中含有大量具有特殊的道教文化内涵的语词,这些语词的产生和使用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但这些文化词多不为大型的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中文大辞典》)收录[1-3],显示出这些辞书对道教文献词汇的利用度还有待于提高,同时也反映出道教文献词汇对完善辞书编纂有着重要的价值。
新近出版的《中华道藏》在整理影印本道经时常出现因不晓词语意义而校点错误的现象。本文选取了传世道经和敦煌道经中若干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语词进行分类考释,试图用文化求义的方法探求其义,并阐释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希望有助于道经文献的整理和解读。
道教根植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它具有不同于佛教和儒教的一些独特的思想观念,这些独特的思想观念都体现在道教文化词语中,这些文化词语大多不见载于其他典籍。因此,对这些词语意义及产生背景的考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道教某些方面的思想文化观念,这不但对道教典籍的解读大有裨益,对宗教学、民俗文化学的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投命】
不有违道,亦得飞仙;投命为师,亦得飞仙;种树千根,亦得飞仙;渡头渡人,亦得飞仙。按:《汉语大词典》“投命”条列有两个义项:①本文所采用的《道藏》版本是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36册影印本。6/306/b表示引文在第6册第306页第2栏,下同。舍命,拼命;②犹亡命。[1]296此二义项置此皆不适。今谓“投命”谓把性命交给某某,义同于“归命(或皈命)”,《汉语大词典》:“归命:归顺;投诚。”“皈命:犹皈心。”[1]345《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六:“或某月日夜,梦见某物,准之前后,唯凶无吉,自非大道,期济莫因,谨至心投命,凭仰玄真,缉熙百灵,矜恤亿兆。”“至心投命”道经中亦常作“至心归命”,如《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今至心归命上相青童君,仍礼三拜。”《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卷上:“志心归命一太玄女青上元明真曹仙官。”可资比证。
(《洞玄灵宝飞仙上品妙经》6/306/b)①本文所采用的《道藏》版本是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36册影印本。6/306/b表示引文在第6册第306页第2栏,下同。
“投命”此义项是道经中特有之意义,在道经中常见。《灵宝金箓斋仪书》(敦煌本):“臣等敬披玄蕴,敷露真文,投命南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三气天君、南乡诸灵官,今故立斋,烧香然灯,上谢天地。”《洞玄度灵宝自然券仪》:“今操辞立誓,投命诣臣,求受太上灵宝至真五篇太真道经。”《灵宝玉鉴》卷二:“垂教度世之科,则有条绪,必先致词于高功法靖,投命主行,蒙师允从,克日修建,宜先飞奏三天,告盟十极。”《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六:“受经之后,普弘宣化,道德可师,引人投命,餐化受旨,克成师资,计度九人,乃得自取。”《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卷上:“宝玉之尊,洞一之真,上真要诀,实所希闻,甲投命束首,乞丐成就,恩惟明先生垂恩授度,不敢轻露,告盟之后,七祖为誓约,自闭塞宝玉。”《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卷下:“百姓男女并见命根罪福缘对善恶之报,莫不震惶,一时归心,宗奉大法,修行众善,投命天尊,伏从禁戒,无复退转。”
与“投命”同义者还有“质命”一词,亦是道经中特有之词汇,如《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一:“子欲拜受北酆都山大帝图箓神咒,章醮驱邪除鬼,得修真之道,当以信帛香油质命,方与子受此,是太京元君玄母之道,不可妄传于迷乱之夫、行尸走骨之辈。”
【信方】
失物:失去资财却自忙,只因不肯细提防;如今失却无回路,终有傍人说信方。
(《玄天上帝百字圣号》36/352/a)
按:“信方”一词文献仅见此一例,义难索解,“方”“忙”“防”入韵,字形亦不误。今谓“信方”当指有关失物的音信与方位的合称。考察《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中“失物”类与“终有傍人说信方”句类似的表述,可以发现“说”的对象有两类:第一,音信类,如:“失物:只为当初不小心,资财已失复何寻;直教月尽寅申日,才有傍人说信音。”“才有傍人说信音”与“终有傍人说信方”句义类似。又“失物:闲时不肯细提防,失去如何空自忙;山涧有踪寻不见,莫思音信在谁傍。”第二,踪迹类,如:“失物:暂时失去莫惊忧,急急归家计后求;西北方头去路处,有人对面说踪由。”“失物:失物如今未落空,休将闲气恼心中;急寻直向南头去,自有傍人说实踪。”“失物:失却浮财莫哭穷,要寻目下不能从;直交风冷寒霜至,方见傍人说实踪。”踪迹类的往往涉及到方向,如上面例句中的“西北方头去路处”和“急寻直向南头去”,再如:“失物:踪迹有方终久出,虽然得见也难全。”“失物:东北方头水路行,踪由寻见物还生。”“失物:失物踪由过北厢,如今休要乱胡详;来朝自有傍人见,便靠神明保吉祥。”下面一例更是方向跟音信同现,如:“失物:偶失资财莫怨天,要知踪迹在南边;过时终有传音信,莫把平人作盗冤。”“南边”“音信”当即所谓的“信方”。
道教徒遇到重要的道教节日及特殊的庆典、消灾、驱鬼仪式时都要做法事,做法事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也需要用到一些工具和物品,比如铃铛、桃木剑、香火、仪仗等,这就是科仪。道教文献中也出现了相应的有特殊含义的科仪类词语,这些词语的意义往往不同于普通词语,需要结合道教文化加以考察。
【香信】
凡有乞字贼字,合于本殿数目文籍,不可称用。夏果除李子,冬避石榴,香信不得夹烧麝香。非品官之家,愿乘例供养者,听寻具札子奏闻,奉圣旨依准。
(《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二19/581/b)
按:佛经中有“信香”一词,《佛光大辞典》:“信香:香为信心之使,故称信香。”[5]666《汉语大词典》:“信香:我国佛教等宗教谓香为信心之使,虔敬烧香,神佛即知其愿望,因称信香。”[1]132今谓“香信”即“信香”,因“假真香而达信”,故谓之“香信”。《北帝伏魔经法建坛仪》:“侍立通明,曾睹红云之一朵;驰心北极,聿瞻宝盖之三重,欲迎上帝之临轩,先假真香而达信,焚香有咒,众为举扬。”《茅山志》:“尊师思虑就精,虔心斋洁,致福利物,其功实多,况择髙流同勤至道,精修不怠,嘉尚弥深,香信之资,用昭诚意也。”《玄天上帝启圣录》:“明灯或净蜡烛一檠,枣汤净茶各一盏,笺沉乳檀任便一炷,不得用印湿和等香,虑有麝触,时果素食,供养内果子,夏不用李子,冬避石榴。”此句“不得用印湿和等香,虑有麝触”与“香信不得夹烧麝香”句语境相类,可见“香信”即香。宋陈宓《龙图陈公文集》卷十九《清水岩谢雨》:“某以民告旱,将以二十三日躬祷祠下,乃二十一日为文一通,遣吏赍香先达此诚,大师灵明,如响斯答,香信方驰于岩寺,阴云已遍于郊埛。”该句中前面言及“赍香”,后面则说“香信”,显然,“香信”即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李真多》:“其产经之地,今额仪天观,观中女真世传其经,郡人每备香信诣观,看经以保产难焉,真多今号明香元君。”李真多号“明香元君”亦因“香信”之缘故。明阮大铖《春灯谜》卷下第贰拾玖出:“〔道姑〕这位求籖的,你上香通说过了,摇下籖来我解与你。〔杂上香叩头祷介〕弟子邹念八,因父亲有官事在县中,不知平安何如,望大仙赐一灵籖。〔道姑〕你的令尊此时已平安无事放回家下了。〔叩首起揖道姑介〕些小香信相送,若应了再来相谢。”又:“〔道姑〕那位求筊的也请上香通说。〔杂上香叩头祷介〕弟子许登四,生下一个孩儿,忽起了惊,吃药不効,望大仙赐一灵筊。〔杂对仙跪介〕我孩儿若全好了,许在大仙案前做个司香童子。〔叩首起揖姑介〕香信微薄请收下,果然哇子好了,我同房下抱来寄名,再重重相谢。”这两句中前面言及“上香通说”,下即说以“香信”相谢,可见“香信”即香。以下两句可为明证,《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十:“愿念凭香信,飞烟覆紫庭;一心随丹志,玄天降绿軿;愆罪除万劫,褔报遂千龄。”宋黄裳《元会次宰臣之韵》:“风吹香信下丹霄,远望如云共戴尧,谁诣兽樽心谔谔,独嬴经席气飘飘。”另外,道经中,“赍香信”“赍信香”“备香信”“备信香”等表述常出现在相同或相类的语境中,亦可证“信香”“香信”同义,例句甚多,兹不赘述。
【笺檀】
东京紫极四圣观,童行洪知辩,舍俗出家,逐日扫并三门殿廊,夜间打铺,宿于廊下。缘四圣画于紫极殿两轩四壁,除本观常行香火外,知辩逐日自打化钱,收买笺檀,焚诵供养,二十年不缀。
(《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三19/591/b)
按:“笺檀”指笺香和檀香的合称。“笺香”和“檀香”都是香木名,亦可用来作香。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笺香)出海南,香如猬皮,栗蓬及渔蓑状,盖修治时,雕镂费工,去木留香,棘刺森然,香之精锺于刺端,芳气与他处笺香夐别。”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大凡沈水、婆菜、笺香,此三名常出于一种,而每自高下,其品类名号为多尔。不谓沈水、婆菜、菚香,各别香种也。”“笺香”和“檀香”常共现,如宋陈敬《陈氏香谱》卷二《定州公库印香》:“笺香一两,檀香一两,零陵香一两,藿香一两,甘松一两,茅香半两,大黄半两,右杵罗为末,用如常法,凡作印篆,须以杏仁末少许拌香,则不起尘,及易出脱后,皆仿此。”又卷二《百刻印香》:“笺香三两、檀香二两、沉香二两、黄熟香二两、零陵香二两、藿香二两、土草香半两去土,茅香二两。”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九《许道寿》:“许道寿者,本建康道士,后还为民,居临安太庙前,以鬻香为业,仿广州造龙涎诸香,虽沉麝、笺檀亦大半作伪。”句中“沉麝”即指沉香和麝香两种香,显然,“笺檀”亦当指笺香和檀香两种香。《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三:“得旨宣谕,制置厉侍郎,江州太平兴国宫,八月十五日修设国醮,今赐去沉香三十两,笺檀、降真各一十斤,充本宫醮建供烧使用。”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百一《花品·质备众馨》:“朱待制诗:众芳发越充南溟,梅花脑飞水弄沉,露积笺檀薪降真,薫陆光射琉璃瓶,山川草木一天芬,素质如玉备众馨。”民国柯劭忞《新元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爪哇》:“其地平坦宜稻麻粟豆,不产茶,煮海为盐,出金银、犀牙、笺檀香、茴香,亦务蚕织,室宇壮丽,多饰金碧。”
斋醮、颂祝是道教徒重要的日常活动之一,记录斋醮颂祝仪式及相关行为的一些文化词语大都保留在道经中,其他文献中并不多见。这些词语大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对此不甚了了,必然影响古籍的整理,一些道经整理本经常出现校点失误,原因多与此相关。
【贡章扶章】
作章一通,随事取生人口中辞语,三师若八师,五师若一师,上治东向,贡章步虚,咏诵便止,自然鬼兵消憩,亦须饼果面食扶章也,自今以去,一一扶章,礼毕再拜。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二十6/78/c)
按:“贡章”谓进奏章表,乃道家祈愿、斋戒时的一种仪式。“贡”有进献义,《尚书·顾命》:“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蔡沈集传:“贡,进也。”《逸周书·大戎》:“谋和适用,覆以观之,上明仁义,援贡有备。”朱右曾校释:“贡,进也。”汉王符《潜夫论·本政》:“选举实则忠贤进,选虚伪则邪党贡。”“贡章”一词道经常见,《上清灵宝大法》卷一二《请雨章请官式》:“请乞披云降雨,润物滋生,臣谨依灵宝大法,贡章上闻,愿垂省理。”又卷三一《斋法总说》:“持诵经号,敷宣科仪,行香修斋,建坛贡章,颁符请命,召摄显现,以伺感通。”《道法会元》卷一七三:“谨伏地贡章一通,上诣三天曹治,上请北斗天罡万丈神王。”也作“贡章文”,《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五:“臣所据某人,励志精勤,投词激切,乞贡章文而上达,欲祈穹极之垂慈。”也作“贡章表”,《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七十一:“宣科告戒,并从古制节度,贡章表敷露五方真文,依式镇信金玉。”也作“贡章书”,《道法会元》卷二一五:“为此谨依师旨,建立法坛,拜贡章书,上闻雷府,伏望圣慈,允臣章奏,哀怜下苦。”也作“贡章词”,《广成集》卷十:“冥心灵化,遐想宝坛,陈醮礼以肃恭,贡章词而精祷。”
“扶章”即符章,“扶”通符,“符章”即符箓章表。《赤松子章历》卷一:“谨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迁二十四治,敷行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尔后年代绵远,宝章缺失,今之所存,十得一二。又按赤松子问天老平长:‘已丑上章,何不报?'平长答云:‘见扶章赍到天门,门闭。'复问一日一夜何时开何时闭,平长具答,悉如科文。”这段文字中,前面言及符箓、大章、章符,后面出现“扶章”,显然,“扶章”即符箓章表。“扶”“符”相通文献常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八《梦》:“日有甲乙,月有建破,星辰有居直,星有扶刻也。”《四库全书》本“扶”下注云:“一作符。”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二十一《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下注云:“案:符亦作扶,章和中月氏曾进献。”
“符章”一词道经常见,《四极明科经》卷一:“妒贤害能,不信天真,疑贰符章,訾毁宝文,妄说天地,宣泄秘篇。”又:“上清天有六天宫,俯仰之格,上道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言,符章七千篇,此玉清宝文,藏于太上灵都之宫。”《女青鬼律》卷六:“志士学道,方术厌禳,符章禁断,乃保利贞。”“符章”亦作“章符”,南北朝释僧佑《弘明集》卷八:“今祖述李叟则教失如彼,宪章神仙则体劣如此,上中为妙犹不足筭,况效陵鲁,醮事章符,设教五斗,欲拯三界。”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一:“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赤松子章历》卷二:“解墓阴责、开心聪明、过度灾厄宜西向,疾病垂死、章符治救宜北向。”
【疏目】
蕴方不敢近前,方欲回转,被适见童子相召云:真君唤蕴方。既面拜真君,蒙问抄注手巾,收上疏目,恐尔难寻吾之住所,令童子将随身净巾一条与蕴方,略充结缘。
(《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三19/587/c)
按:“疏目”即僧道募化财物用的化缘册,也叫“疏”“疏簿”“疏头”“写疏”(解释见本章“抄注”“抄题”条),因上面写有募捐的缘由名目条款等,故亦叫“疏目”。化缘的簿册叫“疏目”,亦犹记录钱物出入的簿册叫“帐目”,名册叫“牒目”,表册叫“格目”等。[1]242“疏目”一词典籍中尚有一例,亦出自道经。《玄天上帝启圣录》卷六:“据称:前宰相陈侍中知广州,泛海归泉州时,高琬随行,其船将近乡界,忽逆风漂荡。侍中乃焚香祷告虚空,愿求救护。风涛顿息,前望悬空,一蓬头道者,告言:‘侍中到此,惊危甚矣,特为使转其风,不至漂溺,今送侍中一行,骨肉早回泉州。'侍中焚香拜谢:‘敢问甚处圣贤,特现救护,誓当铭心篆骨,香火仰报。'答曰:‘信州龙虎山太极观,火焚北极殿宇,已及七年,未得成就,吾系天帅委来,寻有缘者,今日幸救侍中,更不凭疏目,侍中便可发心。'遂于云中不见,逡巡之间,人船已抵泉州界。举家思惟,蓬头圣相,必是真武真君,显现救护,求造其殿。”
道教是结合了传统的道家思想和民间的鬼神崇拜、神仙信仰等习俗形成的本土宗教,道经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文献,其在造作的过程中化用了很多普通词语,但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比如道经中就有很多特殊的称谓语词,这些语词字面和普通语词无别,但意义却不一样,呈现出“字面普通而义别”的特征。
【同法】
又本师悬远,告诉不及,见臣等同法,驰来迎臣等到宅,求乞口章,以自救治。按:“同法”谓一起信奉道法之人,该词道经常见。《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三:“至甲戌之年,当有一种黄衣而行使,与恶人无别,子等勤其香火,不得营惑,同法之中,共相此形,香灯之前,自见太平。”《三洞奉道科诫仪范》:“科曰:凡在路同法相逢,于尊者下路揖礼,同辈但揖而已。”《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四者非是同学同法,随情借换。”又:“若同志、同法、朋友相送,冠服微变,寻常入室后,撤一有哀。”《太上洞玄灵宝法身制论》:“若请疾救厄,宜以自戒,仍不忌嫌疑,为识士所讥,遂令同法横为其哂笑。”《道门定制》卷一:“臣谨率同法都讲道士某等几人,谨依下元黄录简文灵仙科品。”该词佛经中已出现,后借入道经,如唐释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犹励诸比丘亲自下接,况同法义重,如何相弃,乃至送终意同斯述。”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32/728/c)
【蚁细】
谨按文书,某郡县乡里,同道男女官某甲,年如干岁,户男女口如干人,愿辞所云列,阖门胎生,枯骨子孙,蚁细常瞢,习俗之未,轮转生死,得有今身,长于草野,六畜不别,信邪倒见,非为一劫。按:“蚁细”谓蚂蚁,因其形体细小,故称,该词文献还有一例。清刘大绅《荐卷》:“一缕深心针芥合,千寻宝气斗牛悬,明珠鱼目谁容混,九曲曾将蚁细穿。”此句用了“蚁穿九曲珠”的典故,显然“蚁细”就是蚂蚁。蚂蚁形体细小这一事实在古籍中多有反映,如“蝼蚁细躯”“蚁,细虫尔”“蝼蚁细小虫”“地上蝼蚁细”“不遗蝼蚁细”“似蚁细如芒”“或闻斗蚁细”等。
(《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32/721/a)【责任编辑 朱正平】
文献中有“细族”一词,《汉语大词典》:“细族:寒族。”[1]443这只是该词的一个义项,该词在古籍中另有“泛指动物类”这一义项,因动物地位低微,故称,此义项文献十分常见。明黄道周《施忠介公初度序》:“古昔郡治问异政者,则夹鹿遶鹊以为奇祥,夫是细族何知,必若所云,众鸟之羡狐,猛兽之伏驳,各有操术,以耀其神武。”清张埙《倪文正公四十小像》:“时辈花为靧面丹涂唇,不异虫蚁细族争阳春,先生行年纔四十,老与寒松孤鹤邻。”清钱澄之《捕鱼歌》:“往来捜括何太尽,宁有细族水中剩,水中之鱼亦善藏,明年出水三尺长。”清宋琬《蝉声赋》:“伊乔柯之细族,有羽化之灵姿,既洁身而抱素,羌达莭而知时,栖芳条于上苑,饮坠露于三危。”清吴清鹏《张诗舲农部席中同赋蟛蜞螯羮》:“我时惊客筵,搜意罗细族,吴蛏压江珧,越螺敌海粟。”清汤鹏《杂歌六章》:“芝草无根醴无源,鹦鹉聪明豺獭贤,尔虽细族尚慎旃。”清蒋士铨《南昌翟异水郡丞以泾上琴鱼及白露纸藏墨梅片茶见饷各报以诗三首》:“凡鳞寻丈徒什伯,敢视细族为曾元,琴高上升鱼落水,淮南鸡犬同弃捐。”以上例句中的动物各异,均可称为“细族”,可见该词泛指动物类。
以上通过几组道教文化语词的分类考释,我们可以看出,道经中保存了大量的富有道教特殊文化蕴涵的语词,而这些语词有的不曾出现于同时期的其它文献,为道经文献所独,有的不为大型的字词典收录,所以,道经文献的语料价值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与开发。另外,要准确地考求道经中的文化语词的意义,仅仅利用传统的训诂方法是行不通的,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语词产生的文化背景,让语言与文化互相参证、互相诠释,做到从语言观察文化,用文化印证语言,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8-1993.
[2]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订补[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台湾《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K].台北:中国文化出版社,1968.
[4]张继禹.中华道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慈怡.佛光大词典[K].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8.
The Categorize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Words in The Literature of Taoism
NIU Shang-peng,ZHANG Hai-yue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Taoist scriptures which have importantacademic value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Chinese ancientbooks.There are a lot of wordswith special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aoism saved in The Literature of Taoism,which are the great obstacles in the emendation and reading.Some Taoist scriptures,such as The Taoist scriptures ofChina,often exists problems in emendation.This paper uses themethod of seekingmeaning by culture and explains themeanings and their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he hope of helping the emendation and reading of Taoist scriptures.
Taoist scriptures;cultural words;interpretation
B951
A
1009-5128(2014)17-0049-05
2014-06-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敦煌历文词汇研究(13YJC740129);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天津道教文献文本校理与词汇研究(TJZW13-005);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规划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文化教育与传播”创新团队(14YB15)
牛尚鹏(1983—),男,河南新乡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训诂学、文献学研究;张海月(198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典艺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