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武雄,张海芳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7)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和兼业农民而言的,是阶段性、发展中的新概念。所谓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当前,我国农村务农劳动力数量进一步减少,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现象严重,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且平均年龄接近 50岁,老龄化趋势明显。留在农村的务农劳动力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 70%以上,农民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应届初中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就读涉农专业的人数大幅度萎缩。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1]。
新型职业农民缘何如此意义重大?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应当成为制度安排,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长期转移,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非常明显,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和务农经历缺失,农业后继严重乏人,“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已成为中华民族现实而紧迫的重大政治问题。大力培育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的必由之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从业者,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同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应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为新农村建设持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人才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
2013年8月,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作为在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同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它还强调要求,我国下一步要建设好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1000个涉农专业点,力争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努力实现1800万人的目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从国家层面对农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进行系统设计。
相比其他类型教育,高职教育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优势明显。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无法使学生掌握直接服务于生产的技能。我国每年新增的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完成了在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而没有进一步升学的年轻劳动力。只是接受了基础教育而缺乏农业劳动技术技能的1000万劳动力青年,如何成为“有用的”“可直接转移的”劳动力,就只有进一步接受高等农业职业教育[2]。普通教育虽然在积极与职业教育对接,但是这种对接与衔接的基础教育,是依然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需求的。所以,基础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于接受系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业职业院校中接受完整的职业培训。
农业成人教育在提升农民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曾一度成为新农民培训的主体,具备成本小、覆盖面广的特点。但是职业农民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相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受到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的严重制约,其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能独立承担职业农民培养的重担[3]。而高职教育不仅因其办学经验丰富、办学资源雄厚,能确保教育质量,还能通过“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主动适应职业农民人才需求。
农业本科院校在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能够提供科技与高层次人才支持的战略作用,但其大多数毕业大学生不愿回农村创业,且农业本科院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对农村辐射率低。高职院校虽然也有遍布城镇的发展趋势,但相比之下,与广大农村还是近距离的接触,能够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广大农村“用得起,留得住”的职业农民。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中职教育无法代替的。
目前,轻农重工思想还是比较严重,“都市主义”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涉农专业全面萎缩,由此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将办学服务向农村倾斜。一是我们必须转变“都市主义”倾向,把握好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机遇,充分认识到职业农民培养的市场潜力巨大。二是拓宽办学经费渠道,降低职业农民学习收费标准;三是优化涉农专业,提高办学为农民农业农村的服务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农村要有产业才能留住人,没有产业支撑,就靠几亩土地是不利于职业农民的成长与队伍稳定的。
传统的全日制课堂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找到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特点的教育模式,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真正面向三农实际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点,采用“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注重实用技术培训、能半工半读边工边读、有满足现实需要的覆盖面等。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但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农业行业是艰苦行业,工作环境差和待遇低而不愿意去农村就业。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开拓农业事业发展空间,加之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学有所用,一改“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新型职业农民完全是一个有光明前景的职业。
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办学重点偏向学历教育,把新型农民培育只作为办学的补充,把新型农民培养的成人教育作为附带,这是需要大幅度调整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其服务对象是全社会所有发展中的个体,应当以职后教育为主,把教育资源与力量放在新型农民培养上,一定能够闯出新的发展路子。
政府和高职院校都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育的战略观研究,提高新型农民培养的战略地位。要树立现代化的农业观和农民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与农民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所谓农业,不再是单纯种地耕田,而是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多种经营,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所谓农民,也不只是体力加锄头,而是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懂得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4]。新型农民培育,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认字、学习某项生产技术的问题。要从国家政治高度,用民族发展的视野,从农业现代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办学,以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搭建职业农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
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通过三年农业职业教育的系统学习,能够掌握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与管理技能,促进他们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推进农民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场主体转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型职业农民。即需要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二是农业技术服务型职业农民。即以服务于农业生产为职业的农民群体。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是以从事农业经营与管理的职业农民。指充分了解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并能够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和丰富的农业管理经验的职业农民。
农业高职教育要围绕农村产业调整建设专业。专业设置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如生态休闲、农产品市场营销。在课程设置上,根据 “三农”发展的实际,可以开设以“农”字带头的多门课程。培养方案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的创业需求,实施“学历+技能+创业”的培养模式[5]。采用“必修课、选修课、校外实践、技能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以农业生产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农闲业余集中教学培训为主、自学为辅的方式,农民学生一手扛锄头,一手捧书本,农学兼行。
农业职业教育可以优先培养“高端性、创业型”的精英农民。精英农民能够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引领者、农业农村先进技术的示范者、农民增收致富的先行者,从而引领新型职业农民的规模培养。
[1]《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7号.
[2]张景林.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闰俊强.新农村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S].职教通讯,2007(10):27-28.
[4]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李孟辉,熊春林.彰显特色: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刁的基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