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2014-03-20 09:55孙雪梅
外语与翻译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众

孙雪梅

(常德市委党校,湖南常德,415000)

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否密切,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对党的执政地位稳固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党章》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如何保持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刻不容缓。

一、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础与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众。党与人民群众是否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党是否能始终得到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地位是不是巩固,党的历史使命能不能完成?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与实践也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只要他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就必然会被人民群众抛弃、被历史抛弃。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克敌制胜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党执政为民、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追溯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的红色历程,延安精神功不可没。延安精神可圈可点内涵丰富,但是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党在延安时期,从头到尾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把民族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全党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旗帜,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立了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到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并长期保持和发扬了党同人民群众这种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血肉联系,创造了“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党最具战斗力的时期——延安时期,形成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正是以群众路线为基本内容的群众观贯穿了整个延安时期,我们党才嬴得了党心民心,团结和带领全国群众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野心勃勃、武器先进、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瓦解了国民党政权,与人民群众一道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执政地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历史也一次次地证明,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紧密的时期,就是我们党取得伟大胜利的时期。而一些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无一不是脱离了人民,脱离了群众。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行动指南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是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群众,党和群众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是我们党主张和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事业如果背离了人民群众,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根基成为空中楼阁,党的事业就会失败,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甚至被取代。二是要清醒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始终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党的事业首先必须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事业的主体和目标必须是人民群众的褔祉,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党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三是要认识到任何政党都是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的工具。党的职责是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统治人民群众而实现党的特殊利益,党的任务是体现、领导、支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主人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供根本方法

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是群众路线,党的根本组织路线也是群众路线。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阶段,我们党仍然要坚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正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让群众有话语权,能够为自己说话,坚持推进人民民主;其次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问计于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热情肯定和放手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第三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要及时总结群众实践的创造性经验,使之升华为对当前和未来的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路径从而形成党的方针政策;第四是坚持“到群众中去”,将群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正确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宣传给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取得新的群众实践的胜利。

二、热爱群众是内在要求

(一)热爱群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砥砺和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是坚持正确的群众观。进入新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传统利益格局被打破,我们党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风险和挑战就是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利益无情践踏,甚至与民争利。这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与领导力。当前全党开展的要求全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要求全党要改漠视群众为热爱群众。同时,热爱群众也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中国古人认为管理的核心就是爱,认为一个好的(正确的)管理者要同时具备三个职能。管理者要实现三种身份的统一:那就是君、亲、师,不仅要当民众的领导,要管理他们,为民众服务,你还要像他的亲人,像父母一样地去关爱他。所以,管理者能够给被管理者以爱,被管理者反馈的,就是各安其位,竭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像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作用力总是等于反作用力。你爱他,他就爱你。你不爱他,他自然不会回馈你。在《群书治要·六韬》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领导人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孟子》中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见,仁者爱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砥砺,热爱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不断发扬的优良传统。

(二)热爱群众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善党和群众关系的不二药方

当前,尽管党和群众的联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不和谐的音符也少量存在。如新华社每日电讯2013年7月4日报道了“郭仁寇事件”:安徽霍邱县孟集镇村民郭仁寇因到镇政府讨要粮补资金发生意外,坠楼身亡。此前这位村民曾多次找村干部讨要粮补,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而就在她坠楼后,在场的数名镇村干部竟无一人上前施救。区区几百元粮补,却让一名普通农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免令人唏嘘心寒。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很多处理涉民利益的事件上,一些党员干部的冷漠推诿可见一斑。一些干部对群众的饥寒和利益想得很少,但对上级、老板的需求有求必应。面对领导笑脸相迎曲意奉承,面对群众却缺乏耐心,甚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视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负担,极不情愿。这些偏离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古人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是受欢迎的好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好儿女,不为人民谋福利的干部是难以赢得群众认可的。群众和历史记住的是一个个温暖人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干部:从焦裕禄、孔繁森到郑培民、杨善洲。很难想象,一个对待群众轻视冷漠的干部,能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拥护。只有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当好群众的服务员,真正沉下身子走到群众中去,解群众之忧,才能真正加强与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热爱群众就是要上行下效、正已化人

对于人民群众,如果管理者仅仅是领导他们,关爱他们,却不去教育他们,如果人民群众不知道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就无法规范正确的社会行为。所以还要去教导民众。怎么教呢,就是正已化人,领导干部和党员首先要做民众的表率。只有自己先做好,你才能把民众教育引导好。我们想一想,松下幸之助为什么成为经营之神呢?道胜荷夫为什么能够拯救日韩并且创下了三个 500强的企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把儒家的仁爱思想运用到他们的企业管理之中。现在道胜荷夫的著作非常流行。《群书治要》上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三个层次的管理。在子产治郑国的时候,他的制度非常严密,这个监督机制和制度很健全,他做到了明察秋毫,不能欺,就是人们想欺骗他都办不到。子贱治理单父的时候,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贱完全把孔子的仁爱思想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爱民如子。结果怎么样呢,老百姓都不忍心去欺骗他,做到了不忍欺。西门豹在邺县治理的时候,法律非常的严苛,做到了不敢欺。这三个层次的管理究竟哪一个层次才是最高的呢?究竟哪一个管理可以达到垂拱而治呢?还是不忍欺啊!这个就是中国式的管理。那我们现在学的是哪一个层次的管理呢?我们在追求不敢欺,不能欺,没有向那最高层次“不忍欺”去追求。可是我们现在的领导是如何教老百姓的呢?现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贪欲肆虐、生活腐化,对老百姓非常防范,对百姓没有仁爱之心,对老百姓的痛苦和需求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好东西想方设法往自己家里拿,然后规定老百姓不能拿。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如果党员干部是这样地教老百姓,老百姓却冒死也要拿。所以《道德经》中说: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民众所以不怕死而挺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自私自利、不劳而获、生活奢侈使得贫富悬殊,因此民众才为了财富不择手段,轻死不怕死,而挺而走险。实践也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坏。

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有效途径

其一,满腔热情宣传党的正确主张,引导人民群众始终信任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民众精神追求的多元化对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始终信任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是满腔热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组织群众学习,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把群众的思想、智慧和行动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上来,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实践中来。二是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利益差别。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追溯其实质仍然是一种社会利益分配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凡是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的,我们坚决执行,凡是有损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我们坚决摒弃,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党群密切联系的基础和源泉。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上不同利益主体间出现的贫富差距。一定范围内的差距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的,也是调动经济主体积极性的客观必然,但同时政府要提高弱势群众参与市场的能力,保障底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腐败行为属于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代表群众利益、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认识我们党反对和打击腐败的坚定立场永远不会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立场永远不会变。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反对腐败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但党群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同心合力,我们最终是能取得反腐斗争的伟大胜利的。

其二,满腔热血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拓展党联系群众的有效渠道。进入新时期,我们党联系群众的能力和方式方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一方面的挑战来自于当前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对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挑战来自于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党联系群众的手段和途径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群众日益增高的期望与要求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对党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途径日益多样化。从评价内容的范围来看,由过去单纯的经济建设衍生为社会发展、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不仅进行党的发展史的纵向比较,而且还进行国际政党间的横向比较。从评价的标准看,不仅看政绩的大小,还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取得政绩的成本、人民群众能否受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等等。从评价途径看,从民间言论走向了网络化。

应对和战胜这些新挑战,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开放性。近些年来我党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许多基层党组织采用“两票制”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或“公推竞选”的形式来选举支部成员。党组织的不断开放进一步拓展了党联系群众的渠道,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得到普遍推广,将来我们党还将进一步提高组织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其次要进一步健全联系群众的组织制度。近些年来,我们党的组织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乃至创新:如浙江温岭为适应新的形势自发探索召开了“民情恳谈会”;南京借肋网络化开设了“市民论坛”;重庆在实践中开创并总结了党联系群众的“八步工作法”;呼和浩特摸索实施了“六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等。这些都表明党群沟通的渠道从制度上进一步有效地拓展了,将来我们还将根据实践的发展和需要进一步摸索建立健全组织制度。第三,要进一步创新联系群众的方法。面对互联网新平台,各级国家机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随着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陆续开通、党建网络教育及评价体系的培育与开通、党政机构和党员干部开通“微博”等新兴群众工作平台和方法的诞生,极大拓展了党群互动渠道,密切了党群关系,将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宽网络党务政务公开、网络问政和网络反腐的渠道,鼓励公众的参与热情。

其三,满腔热爱用活社会力量,培育引导多元化的群众工作主体。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也进一步推向了新层次和新领域。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改善了,而人的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涵物质生活,群众的需求也由温饱转向了人的全面发展,囊括了物质与精神、兴趣与追求、现实与可能、文化与信仰、身体与心理健康等。多元化的需求模式打破了多年来一元化的满足模式,同时也在挑战我们党服务人民群众需求的传统模式。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各类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如工商服务、科教文卫、扶贫帮老、助学助残、心理咨询等)应运而生。密切新时期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培育社会组织和运用社会力量做群众工作,一是有利于缓解政府的管理压力,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宏观和决策管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真正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简政放权;真正打造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使党和政府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领导功能,作好大局决策。二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社会组织本着应需而生、效能、中立、公平与公正的立场,能为群众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三是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组织应社会之需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萌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同人民群众有着扯不断的天然联系,是了解群众的需求的。同时,社会组织的成立拓展了人民群众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竞争、促进与联系,增加了民众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通过培育、支持、帮助、管理和引导民间组织,保持和实现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共生共荣的政治生态效果。

[1]中国共产党章程[Z].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11-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3]戴立兴.公民社会视域中的党群关系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5):58.

[4]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138.

[5]孙忠辉.党群关系:党的建设中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8).

[6]姚桓,王素芳.实现和谐:党群关系建设的新思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3):88.

[7]陈琢,田克勤.近十年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0(1).

[8]刘彦麟.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N].陕西日报,2013-07-08(006).

[9]杨玉华,姜刚.治治对群众的“冷漠病”[N].新华每日电讯,2013-07-04(001).

[10]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群书治要[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