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志彬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体育与军事教研室,福建厦门,361000)
虽然说当前对于体育价值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综合多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略把体育价值观定义为:对人类体育行为有着一定影响和支配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对于体育事业的认知形式,代表了人们对于体育与体育现象的根本看法与价值取向,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体育的总体评价,并最终决定了人们的体育行为与态度。那么,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体育行为蕴藏着人类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而这种体育精神就是通常所说的体育价值观。一般来说,体育行为属于实践层面,而体育价值观属于精神层面,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体育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支配着体育行为,并在体育行为中逐渐发生某些变化。根据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来划分的话,体育价值观可以分为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和以社会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鉴于当前的新形势,体育价值观已经不再是纯科学技术性的体育理念,而是应该强调体育的人文精神与人本化理念。然而,当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必须尽快采取一定的引导策略来积极带领学生转变体育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健康、可行的人本化与生态化体育价值观[1]。
根据笔者的一项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现状如下。
第一,社会层面高于自然层面。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生着细微且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开始追求多样化的体育观念,向更为务实的体育价值观转变。学生们认为要想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树立以社会为本的体育价值观,而这种过于实际的体育价值观并不利于体育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学生体育行为表现欠佳。学生作为我国体育群体中的主要生力军,他们大部分人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不够,尤其是女生的体育行为严重滞后。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当前的学生体育协会或体育部并没有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也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体育组织来对学生体育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从而造成了学生体育行为缺乏浓郁的体育氛围,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偏低。
第三,学生体育价值观缺乏人文精神。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还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人文精神,无法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积极正面的效用。而学生的体育行为也没有能够促成正面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这是因为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些体育设施也影响了体育行为的实施,学生对于体育行为还存在认知误区等。
学生体育价值观由于受到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政策的影响,一般对于人文课程不够重视,只要体育成绩达标就可以。这种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科学主义的体育价值观,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而现今的新形势要求体育领域应该要彰显出一定的人文关怀,其也引领着学生体育价值观必须实现一定的转变。目前来看,学生体育价值观主要要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我国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由于受到传统以社会作为本位的体育价值观影响,很多学生都认为体育应该是作为工具的一种理性活动,它是基于科学精神基础上的体育价值观,认为体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并没有重视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性倾向。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这种功利性质的体育价值观进行转变,认识到体育活动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体育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让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涵盖更多的人文情感与理念,从而使得当前的学生体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体育教育由原先的注重体育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当前,很多学生都把体育锻炼当成是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认为体育主要就是能够强身健体,体育锻炼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身体素质好的大学生。这种生物体育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当前新形势下,体育价值观应该向全面人才观靠拢,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人才体育价值观,要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自由且和谐发展的人才出来。这就是说生物体育价值观中的强身健体并不是体育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人才,而是需要通过引入人才观,才能够使体育观成为全面的人才体育价值观。加之有时生物体育价值观的过度理解导致了体育对于人体的伤害,这也需要引入人性化的观念来矫正体育价值观。
根据以上分析来看,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势在必行。那么,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与培养是需要一个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并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受教育程度变化而变化,是一个由不稳定到稳定,再到变化且再趋稳定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过程,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来实施正面的作用。具体引导策略如下。
这就是说,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与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处校园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校园环境对体育价值观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这里的校园环境主要就是指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目前来看,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主要包含了学校的早操、课余运动、体育讲座、体育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为了实现学生体育价值观的顺利转变,我们就需要为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通过开展以上所述的各种体育活动与体育人文教育,在校园里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素养体育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开放体育活动空间,丰富并增长自己的体育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体育人文条件。
由于当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并没有能够体现出足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化倾向。而体育精神文化对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又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体育观榜样,注重自身的建设,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真正以学生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所在,在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生物价值与工具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把重点转移到人文价值观方面上来,要积极转变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与看法,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差异来合理安排体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体育中所包含的浓浓人文气息。
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变,还需要我们努力改变原先的体育教学现状,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并进而培育他们的终身体育观。所谓终身体育观就是说要在人的一生中都具备体育锻炼的鲜明意识,是人对生命质量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也是对体育活动本身功能的有效延伸与扩大[3]。那么,我们就应该抛弃原先那种被动的体育教学观,而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作为切入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此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种体育锻炼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并重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作用,让教师以自己的良好形象与思维来对学生施加积极正面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的激情与热情,推动他们养成终身体育观。
这就是说当前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构建一个生态健康的体育价值观。这种生态体育价值观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根基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要实现一个生态平衡的动态过程,让体育发挥出促进生物优胜劣汰、调节身心节律的生态功能。那么,我们就需要传授生命运动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且科学的理解与把握,深入了解到体育活动的生态性功能,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多通过体育锻炼来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生态体育观,并真正从身体、心理、社会三个维度来树立起生态体育观,让体育驾驭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4]。
当然,以上各种对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引导策略的实施,都需要注意集中错误的倾向。这就是说,我们在实施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正确处理社会要求和个人需要间的矛盾,要真正把学生喜欢与关心的内容放到体育课中去,并正确处理体育价值的时效性和体育本质属性的矛盾,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化需求,逐步满足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建立要求[5]。
总之,当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基本上倾向于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和生物体育价值观两种主流的体育价值观。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树立起具有人文关怀的体育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引导策略来带领学生转变体育价值观,尤其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体育功能的宣传力度,提高校内场地的利用程度,增开符合学校特色且迎合学生喜好的课内外体育项目,从而让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向着自主性、稳定性、利益性等方向发展。
[1]杜建军,单大卯.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范式转变与体育目的的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5):2.
[2]蒋凯,李东辉.对于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三向关系的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2):76-78.
[3]倪欣.对南京市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86-88.
[4]王燕飞,朱建清.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问题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05(6):77-80.
[5]郑毅敏.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