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评介[注]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对外宣传与翻译
——外宣翻译的历时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号为11YJC790047。

2014-03-20 09:55邹建玲
外语与翻译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观例句学科

邹建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应用翻译市场急速扩张,翻译种类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用翻译是人类目前翻译工作或翻译任务的主体(The bulk of translation),是翻译工作者的主战场。……尤其应唤起我们注意力的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向海外成功彰显中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应用翻译的重视与开拓”(何刚强2010:37)。市场呼唤高层次的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而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著作和教程。方梦之的《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以下简称《应用翻译》,页码均指该书)的面世无疑填补了国内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缺憾。《应用翻译》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既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我国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翻译理论专著。

1.内容简介

《应用翻译》包括前言、十二个章节和附篇,共约40万字。 笔者将本书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八章。作者按纵向设计,以译学的普遍理论(第一章)为起端,以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微观理论为主脉,通向应用翻译的宏观理论。第一章“翻译研究概述”,论述翻译学的“一分为三”的研究视域和方法论。作者把当代译学发展路径和现有的译学术语体系总结为“一体三环(One body with three rings)”。他阐述了翻译的价值在于社会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翻译系统的多重转向: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发展使翻译研究走向科学;80年代多学科充实翻译学方法;90年代文化转向推动翻译研究;21世纪初认知观重塑翻译的精神属性。随着翻译系统的“多重转向”,新的研究途径引入到翻译研究,包括后语言学、功能、文化、生态学、社会学、认知、社会符号、翻译学途径等。第二章“市场、职业化与伦理”,作者从翻译实践出发,深入分析了翻译市场的现状、翻译职业化的内涵,探讨了翻译伦理和职业道德,这是翻译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

第三章至第八章是整本书的中心。第三章“应用翻译的特点与原则”从宏观上阐述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匿名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并阐述应用翻译的理论原则:实践性、对策性、功能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翻译的实践原则:达旨-循规-共喻。第四章“应用翻译的理论与范畴”在霍姆斯的翻译研究路线图的基础上,对应用翻译研究重新进行了定位:把应用翻译理论定位在翻译研究总系统的第三层,与文学翻译研究在同一层面,确立了应用翻译的战略地位。作者把应用翻译理论分成三层: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并把特殊研究作为其并列的子项。宏观理论即翻译原理,包括翻译研究的本体论、价值观、方法论、认知论。中观理论指翻译策略、方案、模式、模块、框架等。微观理论指翻译技巧或方法。宏观、中观、微观这三者是应用翻译的本体研究,三个理论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分类研究、术语和术语库研究、翻译地方化和全球化等子项则隶属于特殊研究的范畴。第五章“翻译策略”从中观研究的理据入手,阐述了翻译策略的特征、要素、构成和分类。第六章“语言分析”、第七章“选词炼句”、第八章“组段成章”则是微观理论的实践体现。在这些章节,作者运用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翻译,从词到句、再从段落到篇章进行逐层论述,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翻译谋略。

第二部分包括九至十二章。作者用横向连缀的方法,把宏观、中观、微观三论和并列的子项连缀成篇。第九章“术语与翻译”讨论了术语的四个问题:概念表述、定名原则、变化及译法。第十章“文类与翻译”按功能、目的论、语境文化、正式程度、语域、内容进行文本分类,阐述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第十一章“译品的类型”分析了六种译品类型:全译、节译、摘译、改译、综译。第十二章“应用翻译的艺术性”从形象、典故及修辞格的翻译讨论应用翻译的艺术性。

第三部分附篇“应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亦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历史眼光和现实的视角通而观之”,反映应用翻译的历史脉络、现状和未来发展。真正要勾勒出应用翻译建设的蓝图,离不开对翻译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传承。作者按照明末清初-近代-五四-建国以来的时间线索对应用翻译进行历时研究,又从学术交流、研究进程、研究特点和理论建设四个方面展示改革开放30周年(1980-2010)应用翻译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了应用翻译的研究特点:反映时代脉络、多角度研究、多途径研究。

2.主要特色

2.1 理论研究: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

作者的理论研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第一,构建应用翻译范畴和体系——“一体三环”。 “一体”就是译学本体,紧靠本体的是内环(一环),这是20世纪50~60 年代由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构筑起来的。它的意义在于使翻译研究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经验走向科学。内环之外是中环(二环),是20世纪70~80 年代由哲学、逻辑性、思维科学、心理学、符号学、接受美学、信息论、交际学、阐释学、媒介学等相关学科开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意义在于使译学研究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的语言学科走向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向综合性学科过渡。中环之外又有外环(三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文化研究和21世纪成为主流的翻译技术研究。“三环的意义在于把翻译研究跟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地联系起来,从而使翻译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研究”(P17)。该理论是对译学发展的一个高度全面而又准确的历史总结,彰显了作者高瞻远瞩的宏观视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今后译学研究仍将在“一体三环”的格局内运行。

第二,本书对应用翻译进行文本定位,建立应用翻译理论系统,确立了应用翻译理论体系的地位。作者借鉴国内外翻译理论,倡导翻译研究回归本体,回归到文体和翻译主体。他修改了霍姆斯的翻译研究路线图,把应用翻译研究系统定位在和文学翻译系统同一层面上,把应用文体翻译理论子系统的基本范畴扩展到六个方面: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分类研究、术语研究、翻译的本地化与全球化。作者采用科学的方法论,对应用翻译理论进行宏观(翻译原理)、中观(翻译策略)、微观(翻译技巧)分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体。不同于其他研究者,作者把微观研究的翻译技巧纳入到应用翻译理论的范畴,打开了应用翻译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

第三,作者对应用翻译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阐释。应用翻译面广量大,文本类型各异,理论建设尤其重要。作者阐述了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和研究路径,归纳了应用翻译性质、特点和原则。方梦之对应用翻译提出达旨、循规、共喻的实践原则。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循规——遵循译入语规范;共喻——使读者晓畅明白。翻译过程以“达旨”为目的,以“循规”为纲要,以“共喻”为手段,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2.2 研究范式:严密性、继承性

第一,作者注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采用文献梳理、内省思辨、概念分析、例证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一门学科的建立或取得开创性的突破往往取决于方法论的创新”(P20)。翻译学科是一门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借助其他学科来发展和完善。作者以文献梳理和内省思辨的方式对翻译研究历程进行系统归纳,为进一步研究夯实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例证的讲解采用比较的方式加以分析,让人一目了然。

第二,本书承前启后。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翻译研究都有着很长的历史,都有值得传承的理论精华。豪斯的隐性翻译、功能目的论的工具翻译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对应用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仅此远远不够。本书继承国内译论的“三元”标准——严复的“信、达、雅”和其他研究成果,借鉴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对应用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归纳和总结,为应用翻译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作者对应用翻译术语的解释准确而精炼。作者在本书中对应用翻译研究中的众多概念和术语进行了精炼的分析和准确的界定,例如明确了“原理”、“策略”及“技巧”的定义,厘清“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两者的异同(P99)等等。

第四,全书的篇章布局严密。纵向以宏观、中观、微观理论贯通,横向以翻译理论和术语、文本类别、译品类别及应用翻译的艺术性等子项连缀,脉络非常清晰。全书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有丰富的实践论证,体现了作者缜密的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研究方式。

2.3 实践研究:针对性、代表性

本书按翻译学科体系的特点,以理论指导实践,将应用翻译原理、策略和技巧逐层阐述,有力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

第一,“学”与“术”的结合。全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注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作者在第二章专门对翻译的伦理和职业道德进行了阐述,强调了译者的服务意识,这对应用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第六章至第八章是微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作者运用语言学的原理来诠释翻译,从词语-句子-篇章逐层深入,实现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本书凸显应用翻译是“学”与“术”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第二,作者把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分别上升到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高度。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研究是理论联系实践并指导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总结了翻译策略的特征:衔接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可复制性;整合归纳了五类翻译策略:传统型翻译策略、语言学翻译策略、文化学派策略、目的论策略、实践型策略,每类策略下再细分相应的翻译策略。作者还从不同的相关学科的原理出发,对翻译技巧进行描写和解释。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均可用于翻译教学。

第三,本书虽是翻译理论的论著,但对实践层面关注甚多,是基于实践讨论应用翻译理论。如第十章对六种常用文体进行重点介绍,包括商务、科技、新闻、政论、广告和旅游,并提出操作性很强的翻译策略。这些体裁均与社会需求对接,突出实用性。第十一章提出六种译品类型,翻译教学中可根据翻译的目的进行相应的操练。第十二章从科技、新闻、政论等正式文体中选取实例讨论形象、典故、以及修辞格的翻译,认为译文应再现原文的艺术性。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研究视野,增强了应用翻译中的人性色彩,也大大丰富了翻译教学的内容。

3.结论

当然,该书也有一定的缺憾,如在内容编排上。

第一,缺乏对应用翻译批评的研究。“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一条重要纽带”(Newmark 2001:146),由此可见应用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性。本书未显示此局面的改进。第二,语料的时代性略显不足。虽然作者以2010年世博会译文作为例证,但仍觉“例”犹未尽。如能结合应用翻译发展,对各种文体的新鲜语料进行分析,则更反映本书的与时俱进。第三,应用翻译研究的较新领域尚无提及。黄友义( 2011:1) 指出,要“拓展应用翻译研究的范畴:翻译行业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经大大扩展,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翻译咨询、翻译培训和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因此我们的应用翻译研究也应该紧贴行业发展,相应地拓展领域,例如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应用、多语术语与语料库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最后几项内容在本书中尚无涉猎。

另外,针对本书的一些细节,笔者还有几点建议:

第一,例句标识不一致。有些英文例句中的重点词语用斜体、下划线或粗体标注出来,汉语译句中的相应部分采用着重号、下划线或粗体进行标注。但有些英文例句用斜体,汉语的相应部分却没有任何标注。有些例句英汉语均未做任何标识,尤其对重点词语的翻译分析也未做标注。第二,有些例句如能增加译文,并进一步深入阐述,则更加具有说服力,如第279页的“通俗科普读物”的例文未给出译文及未对“与高级读物的差异”进行阐述。第三,个别内容或例句存在重复阐述现象,如第169页与第218页都举纳米专刊中的同一例证、第60页与第219页关于“新中国成立”的例句、第248页与第289页的关于“堰塞湖”的3个例句。

瑕不掩瑜,以上不足丝毫未掩盖其学术价值。该书为我国应用翻译理论建设提供了新思想和新思路,它的出版预示着应用翻译研究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Newmark,P.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方梦之,2003,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2003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J],《中国翻译》(6):47-49。

方梦之,2013,《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刚强,2010,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上海翻译》(1):37-40。

黄友义,2011,在第四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上海翻译》 (3):1 。

(邹建玲: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观例句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超学科”来啦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