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生态解析

2014-03-20 09:43田玉玲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信众西双版纳傣族

田玉玲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生态解析

田玉玲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民族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承离不开当地独特的文化生态。南传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云南之后,逐步调整和适应各地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吸收与融合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逐步本土化、民族化,形成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认识和解析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生态,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民族化、地方化研究。

南传佛教;音乐风格;文化生态;地方性;民族性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源于东南亚,传入中国云南之后,逐步调整和适应各地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吸收与融合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本土化、民族化,形成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分析和解读各地各信教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是研究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民族性、地方性风格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自然生态解析

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区内信仰南传佛教的各民族信众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异,这些因素对当地南传佛教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当地南传佛教音乐风格的形成。

(一)傣族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坝,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这些坝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灌溉便利,宜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傣族滨水而居,以种植水稻为主,同时种植各种经济林果,兼营水产和畜禽养殖,生活较为富足。各家各户都有较充裕的钱物投入宗教活动,因此,傣族佛寺大都高大雄伟,或雕梁画栋,或金碧辉煌,收藏着大量的贝叶经等佛教典籍,保存着大量精美的佛教赕品①。

傣族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傣族往往在佛寺周围种植贝多罗树、菩提树等佛教的五树六花,环境优美,富于神圣典雅的宗教气息。而宽阔的佛寺广场则为举行各种佛教活动与节日庆典提供了重要的活动场所。以上这些自然环境因素都为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根本的物质基础。

(二)其他民族

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主要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这些少小民族村寨分散,且各村寨人口都较少,其经济实力难以同傣族相提并论,所以各地佛寺规模较小,装饰相对朴素,宗教活动的规模小于傣族地区,也较少举行大规模的集体性佛教活动,南传佛教艺术形式也相对较少。

佤族的南传佛教信众主要集中在云南临沧的沧源、双江等地,当地佤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由于南传佛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较晚,信仰南传佛教的村寨不多,村寨规模也不大,信众没有丰厚的财力物力投入南传佛教的佛寺建筑及各种宗教活动。因此,相对傣族而言,佤族的南传佛寺规模较小,装饰布置相对简陋,宗教活动空间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其南传佛教活动规模小而少,较少举行赕佛、赕塔等大规模的地区性佛教活动,南传佛教艺术类型与风格也相对单一。

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地各民族的生计方式,影响了各地各民族的经济状况,进而制约了当地南传佛教活动的规模、频率,及其佛教艺术的种类、样式,音乐也不例外。傣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傣族人民相对富足的生活状态,傣族地区也因此成为中国南传佛教传播的核心区域。

二、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文生态解析

中国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包括傣、佤、布朗、德昂、阿昌五个民族,散布于滇西至滇西南的狭长地带,人文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各民族的南传佛教艺术包括音乐的风格既保留了传入之前的一些基本风格,又融入了当地的一些文化特色,直接促成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多样化和民族性风格的形成。

(一)民族语言对南传佛教音乐的影响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传播及其风格的形成,受到了民族语言的影响与制约。中国南传佛教经典主要以三种傣文进行传播,即傣泐文、傣讷文与傣绷文。经典文字对各民族的南传佛教及其艺术形式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傣族

五个信教民族中,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德宏及临沧、普洱等地,以傣泐文、傣讷文与傣绷文三种傣文共同记载南传佛教经典。傣语同东南亚泰、掸、老等民族的语言相通,佛教派别相同,佛教经典文字一致,佛教典籍汗牛充栋,为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东南亚泰傣掸老民族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频繁,进一步推动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包括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傣族的南传佛教音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主体,也是其中最丰富和生动的核心组成部分。

2.其他民族

与傣族相比,布朗等另外四个民族的南传佛教主要经由邻近的傣族地区传入,僧侣们使用傣文抄录佛教经典,向信众直接念诵傣文经典,再借助本民族语言向信众传道布教。这种传播方式深受语言和僧侣傣语水平的限制,传播到信众耳中的往往多是片断式的佛教典籍与佛教思想,妨碍了本民族僧侣与信众对南传佛教思想及其艺术的理解、拓展与创造。直接用傣文念诵佛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僧侣或波章等宗教人士通过佛教经典的念诵而创造和发展南传佛教音乐的可能性。语言的障碍不仅直接限制了傣族南传佛教音乐在这些民族信众中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东南亚丰富的南传佛教音乐形态在这些地区的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各信教民族独特的语言风格却伴随着各民族的僧侣和信众佛经念诵等宗教活动悄然融入其南传佛教音乐当中,从而为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民族性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

(二)人文环境对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影响

中国南传佛教的五个信教民族散布于云南省的四个地区,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各地的人文生态环境互不相同。南传佛教传入之后,在当地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滋养下,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南传佛教艺术包括南传佛教音乐风格。

1.西双版纳地区

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信众以傣族为主体。傣族在西双版纳多连片聚居,形成了较为单纯而完整的南传佛教文化区。一方面,当地傣族的润派②佛教由泰国兰那(清迈)经由邻邦缅甸景栋传入,长期持续地受到东南亚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南传佛教文化的滋养,却较少受汉文化等其他文化类型的影响。另一方面,该区域内的南传佛教教派相对统一,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区域内部的宗教事务管理顺畅,交流频繁。区域内的南传佛教活动丰富多样,信众自发举行的各种赕佛活动也多不胜数,直接推动了各种南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因此,该地区南传佛教艺术包括南传佛教音乐形态丰富多样,而风格却相对统一,形成了独特的西双版纳地方风格。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佛寺零星分散在西双版纳广大的傣族地区,深受当地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影响,因而,其南传佛教艺术包括音乐的主要内容、基本风格与当地傣族基本一致。

2.德宏地区

德宏地区民族众多,相互杂居共处,且深受中原汉文化、大乘佛教文化与缅甸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促成了德宏佛教艺术复杂多元的风格。具体而言,潞西等地的南传佛教摆奘派源于西双版纳,又受到了汉文化的深远影响,佛寺建筑及其他艺术形式既保留了与西双版纳润派佛教相同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风格,也或多或少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在与瑞丽等地的多列派佛教的长期交往中,也留下了一些多列派佛教艺术的影响。当地德昂族经由傣族的传播而接受了南传佛教,在继承了当地傣族南传佛教艺术风格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汉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在融入了德昂族的文化传统之后,形成了德昂族南传佛教艺术包括音乐的一些民族风格。

德宏瑞丽等地的多列派与左抵派佛教由缅甸北部掸邦、曼德勒等地传入,僧侣念诵的不仅有傣绷文的佛教经典,也包括了一部分的缅文佛经。当地与缅甸南传佛教界的交流往来十分频繁,长期受到该区域南传佛教的深刻影响,因此,瑞丽一带的南传佛教音乐从内容、形式到音声都直接受到了缅北佛教音乐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中颇富缅北色彩的独特风格。

德宏陇川户撒的阿昌族佛教主要由瑞丽传入或直接由缅甸掸邦引入,以多列派信众为主,他们的宗教活动、艺术形式及其风格基本与瑞丽傣族多列派相似。

3.临沧地区

临沧地区的南传佛教信众主要以傣族、佤族为主。傣族的润派佛教辗转由西双版纳传入,佛教典籍、宗教活动基本与西双版纳润派一致。但是,由于传入时间相对较晚,故而深受当地较为发达的汉文化的影响,当地傣族润派佛寺建筑、绘画等佛教艺术都吸收了较多的汉文化因素,其南传佛教音乐却较多地保留了相对传统的形式与风格。

当地佤族信众也信仰润派佛教,其他宗教活动与艺术风格与当地傣族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本民族语言风格的影响,在其南传佛教音乐中融入了一些独特的佤族元素。

临沧耿马孟定的十余个傣族村寨由瑞丽迁徙而来,属于傣德③支系,语言、文字、风俗与当地傣讷有所不同,其佛教也保留了瑞丽多列派佛教的基本特色。孟定与缅甸木邦接壤,缅甸木邦傣族的多列派佛教也成为当地佛教的重要源头。当地近代的南传佛教艺术受到木邦多列派影响较大,因而与瑞丽多列派的音乐风格略有差异。

4.普洱地区

普洱地区的南传佛教信众以傣族为主,当地佛教主要由西双版纳与缅甸景栋传入,属于润派佛教。其佛教典籍、宗教活动与西双版纳润派基本一致。但是,南传佛教传入该地区时,汉文化早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主流与官方文化,外来的南传佛教文化不得不主动吸收与适应当地的汉文化传统,因而,普洱地区的傣族润派佛教艺术包括音乐艺术既保留了西双版纳傣族润派南传佛教艺术的基本特质,也融入了较多汉文化的特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风格。

综上所述,傣族是中国南传佛教信众的主体部分,他们拥有天然的语言优势、人口优势与地缘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南传佛教传播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南传佛教艺术活动最丰富、最活跃的区域。而各地不同的人文生态,则促成了中国南传佛教艺术包括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地方性与多样性。

三、结语

分析和解读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区内各地各信教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是研究中国南传佛教艺术、音乐的重要基础。自然环境为宗教艺术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不同的文化生态则进一步造就了中国南传佛教艺术的民族性、地方性风格。

注释:

① 赕,即布施,供养。佛教赕品即南传佛教信众布施、供养到佛寺的各种宗教物品。

② 润派,中国南传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中国南传佛教主要有润派、摆奘派、多列派与左抵派等派别。

③ 傣德、傣讷均为临沧地区的傣族支系。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Chinese Southern Buddhism Music

TIAN Yu-ling
( College of Humanities,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650214,China )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arts are related with the special local culturalecology. After being spread into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Southern Buddhism music has adjusted and adapteditself to each ethnic groups’ natural ecology environment, absorbed and merged with varied ethnic groups traditionalculture gradually, and presents natio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Reorganiza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ecologyof Chinese Southern Buddhism will improve the study of 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Southern Buddhism.

southern buddhism; music; cultural ecology; local character; national character

J642.8

A

1674-9200(2014)01-0038-03

(责任编辑 娄自昌)

2013-05-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07XMZ01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南传佛教艺术现状调查研究”(12CZJ00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以赕为中心”(2011Z127)。

田玉玲(1974-),女,壮族,云南文山人,昆明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南传佛教与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信众西双版纳傣族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
世界末日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