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务性学习模式下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4-03-20 09:43刘龙昌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服务性理论课育人

廖 阔, 刘龙昌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论服务性学习模式下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

廖 阔, 刘龙昌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承担着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服务性学习模式注重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的结合,以社会学习为其本质内容,这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服务性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包含着对学生思想、认识、心理的启迪和诱导,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不仅在于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以课程为工具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感染力和教育导向功能,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与学双主体认同的不同步性、差异性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实施者,逐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受教主体学生认同感不强,呈现出强烈的差异性,没有厘清“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核心问题,片面地把专业学习视为安身立命的关键,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空洞说教,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在湖南工学院的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抽样调查中,35.7%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不完全合理,很多知识是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十余年中反复接触过的;30.5%的学生对其缺乏基本的认知度,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3.8%的学生明确表示完全合理或者基本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与学双主体交流的分离性、松散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通常由学校党委、学生处、团委、马列部或社科部等共同完成,各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马列部或社科部负责的“两课”教学,主要承担教学育人的任务,但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属于上课来,下课走,育人意识淡薄,没有真正地在教学中融合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统一职能,使得教师不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可能真正地做到想学生所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难以实现。

(三)教与学双主体方法的对立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时代内涵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教学方法单调、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相分离,学生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担心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容易采取枯燥单一的注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无法突出重点、难点,缺乏深度和广度,一味灌输,使教学内容不可能真正地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服务性学习模式的综合运用

服务性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其要旨是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服务学习”内容,把理论与实践内在地结合起来,将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其本质是“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尝试,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中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并使其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2]服务性学习注重学习与服务并重的理念,强调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坚持从服务经验中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把服务性学习纳入到学生整体的学科教育规划,切实改变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着力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切实提高学生转变学习作风的能力、创新工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三种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新途径,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双主体”的作用,凸显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相互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从大学生的认知意趣、心理规律出发,以其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为基点,依靠多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其参与热情,切实改变注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发挥的瓶颈问题。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促使教与学的互动推进,遵循理论先行、思维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沿着“讲解——讨论——反思——质疑——辨析”基本结构做好四个坚持:

1.重基础,精讲解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受涉及的知识点多、课时量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如果照本宣科,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讲原理时不能只以理说理,要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抓重点,精讲解。

如在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横向比较,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康德故事导入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源流分析清楚,特别要讲透彻黑格尔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辨证法(合理内核)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基本内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影响,分析黑格尔及费尔巴哈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及缺陷。

2.拓领域,广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当人没有认识客观必然性之前,人只能是必然性的奴隶,人的行动和活动只是停留于必然王国之中,是盲目的,没有自由可言。当人们认识了必然,并拿这种对必然的认识指导实践,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样便获得了自由,就会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王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3]153这个解释与学生日常所理解的自由是有差异的。

其实“自由”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和哲学家赋予自由不同的内涵。人类对暴力、战争等的诉求,也冠之“自由”之名来声言自己的合法性,从而使得“自由”的内涵太过广泛,充满异议、模糊性与不可辨认性。要让学生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的内涵,可以拓展讲解自由的多向度含义,如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广泛讨论,使教学双主体构建良好交流的平台。

3.勤反思,多质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是为学而学,而在于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联系国内外实际,针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和学生困惑的问题,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分析,这是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渗透性和吸引力,发挥课堂主导性作用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反思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事例或者名言,让学生结合理论去反思其中的哲理,启发其思辨能力。

4.深辨析,提实效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由于概念比较多,学生对概念常常理解不清或者容易混淆,不善于辩别正误,区别真伪。这就需要依靠对概念的深辨析,理清概念的内涵,联系相关概念比较分析,确定概念间异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分析马克思对资本的两种划分时,可以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两种划分合并教学,系统地从划分的目的和意义、划分的标准和依据、划分的内容等三个方面辨析这两种划分异同。

基于现实问题、实践需要的服务性学习模式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加强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由抽象的概说上升到深刻、细微具体的理解,使学生们由感知经认同上升为内化的心理接受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三、服务性学习模式下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建构及要求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解之前,先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举出一些历史的或现实的事例,让学生边思考边听课,然后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回答提出的问题。依托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改变学生对枯燥理论的厌烦心理。

其次要树立学生的思辩意识。服务性学习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课堂教学的知识与理论,通过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反思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辩意识。

再次要培育学生的研究意识。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将原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地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做到“精”而“管用”,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教学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深化认识的目的。

最后要深化发展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紧把握学生思想的异动,紧跟高校教育的大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处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力求形式创新、内涵提升、注重实效,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范性、渗透性、时效性和参与性。先进的理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固化为制,才能落到实处,从而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 video/2004-11/23/content-2249940.htm.

[2]赵希斌.美国服务性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8):33-35.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Path of Advancing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Under Service Learning Model

LIAO Kuo,LIU Long-chang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421002,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channel and the main classroomof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assum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shaping college students’perfect personality and enhancing th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ervice learning mode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socialservices, and social learning is the essential content.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 teachingmethods,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Theory.

service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G641

A

1674-9200(2014)01-0101-03

(责任编辑 杨永福)

2013-12-01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服务性学习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研究”(13C2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性学习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Y201303)。

廖 阔(1974-),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西方社会哲学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龙昌(1966-),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性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服务性管理的探究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的若干思考分析
电视法治栏目服务性问题的探讨
从《连线119》探讨服务性电视新闻节目的要素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