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多元化与国际化: 美国现代主义思潮评析

2014-03-20 04:44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
外文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文坛现代主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维屏

20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潮席卷欧美大陆,使传统的文学观念、艺术标准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和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等早期现代主义者的影响下,美国文坛作家辈出、思潮起伏、流派林立、理论更迭,新人、新作和新观念不断涌现。一批崇尚现代主义思想和追求文学革新的青年作家逆传统而动,争先恐后地登上美国文坛。其中,埃兹拉·庞德(Ezra Loomis Pound, 1885—1972)、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和科斯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等作家不仅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是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倡导者、捍卫者和传播者。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既是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继浪漫主义之后又一次震感强、影响大的文学变革,对现代美国文学的多元化与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性质和意义依然众所纷纭,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有人将其视为比美国历史上的清教主义、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更彻底、更重要的一次文学大变革,充分肯定其历史意义和艺术贡献。但也有人否认其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将其看作一种反现实的文学思潮。甚至还有人将其视为一种鼓吹极端形式主义,颓废情绪并对文学具有破坏作用的艺术思潮。本文旨在探讨美国现代主义思潮的意义,并揭示其对20世纪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进程所产生的催化作用。

美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像浪漫主义一样具有十分宽泛而又极其复杂的含义。“现代主义”这一术语不仅泛指五花八门的艺术形式和文学流派,而且代表了一种背离传统的全新的艺术观。它虽然涵盖各种激进的、反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但更主要代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美国的一种无形的社会风格,一种抽象、前卫、且又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催生了积极推动文学现代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创作思想,从而使作家按照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来反映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顽强崛起,继而主导美国文坛长达半个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的本质所在。当时一批崇尚现代主义思想的年轻作家不仅藐视文学的传统标准和固有模式,而且还成功地挖掘了20世纪的艺术潜力,置现实于丰富的想象之中,不断将文学推向深奥和新奇的领域。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涵盖了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与传统文学背道而驰的文学流派,如印象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和黑色幽默等等。尽管这些标新立异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具有迥然不同的艺术宗旨和表现形式,且延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以实验和开拓为口号,追求文学的变革与创新。就此而言,这些规模不一、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都带有现代主义的烙印,同时也是现代主义思潮的缩影和具体反映。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是一种孤立和偶然的现象,而是与美国社会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美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自由化以及整个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都为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与之相适应的气候与土壤。概括地说,美国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一个革旧鼎新、风云变幻和危机四伏的时代。20世纪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道德领域的种种变化表明: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而又最为复杂的时代。充满矛盾和敌意的社会现实不仅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际关系。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严重地摧残了亿万人的心灵,从而无情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迷惘的一代”。当然,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还与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及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倾向密切相关。在一个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价值观念混乱不堪的时代,文学创作也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匆匆走向无序状态。事实上,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选择了与历史同步,而且比任何时候的文学思潮都更依赖于历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之所以“无序”是因为它与急速变化和危机四伏的时代之间保持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随着传统社会格局的解体,不仅文学观念和秩序都有待重构,而且作家原先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也必然需要调整。此外,时空观念的变化、距离的缩短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并使他们产生出异乎寻常、出人意料的创作灵感。

应当指出,作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运动是对艺术已显疲态、形式日趋僵化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正当不少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一筹莫展和力不从心时,一部分崇尚现代主义的青年作家则全身心投入到文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在传统文学面临困境而需要改革的形势下诞生的。同样,那些长期受到传统文学熏陶的新生代作家也是在感受到其局限性之后才萌生改革意识的。换言之,现代主义者对传统文学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尊重乃至珍惜的,他们只是对其中某些刻板、僵化和过时的成分加以蔑视和摈弃。事实上,许多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品中依然顽强地流动着富有生命力的现实主义细胞。就此而言,美国现代主义思潮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的一次洗礼,而且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就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文学变革之间的关系,著名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曾发表过一段十分中肯和精辟的见解: “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小溪很快在沙土中消失;新颖比重复更好。传统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是可以继承的”(Eliot 1986: 2207)。在艾略特看来,文学的发展,除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之外,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即作家会批判地吸收和继承文学遗产,并对之加以革新与改造。像历代作家一样,在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涌现的新生代作家不可能割断文学本身的继承关系,白手起家,凭空臆造新文学。因此,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新旧文学之间的沿革,而且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势揭开了美国文学历史的新篇章。今天,尽管许多人迫不及待将目光转向了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生态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或后现代现实主义等思潮,但一百年前发生在美国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依然耐人寻味。就总体而言,美国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一、美国现代主义思潮代表了一种在混乱的现实社会和陈旧的艺术世界中顽强崛起的“美学英雄主义”(aesthetic heroism)。尽管现代主义文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主张脱离经典和传统表达方法并寻求新的艺术表达形式”的艺术思潮(陆谷孙1989: 2125),但置身于这一思潮之中的美国作家在创作理念、艺术主张和审美意识方面却大相径庭。事实上,他们既无共同的文学纲领或宣言,也无统一的艺术主张,更无一致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当时以庞德、艾略特、福克纳、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作家对现实所做的客观反映。然而,这些经历不同、风格迥异的现代主义者几乎都是“美学英雄主义”的具体化身。他们虽天各一方,但都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和革新精神,义无反顾地扮演了现代“美学英雄”的角色。读者不难发现,现代英语诗歌的伟大实践者和“意象主义”运动的发起人“庞德先生对20世纪的革命比任何人都更尽责任”(Eliot 1954: xi)。现代英美诗坛巨匠T·S·艾略特的精辟创作理论和别具一格的现代主义诗歌对20世纪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样,福克纳用于描写他“家乡那块像邮票一般大小的地方”(Meriwether & Millgate 1968: 255)的小说艺术,海明威以战争为背景的“创伤”书写以及菲茨杰拉德对“迷惘的一代”的道德沉沦和“美国梦”破灭的表征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引领现代主义文学潮流过程中的“美学英雄主义”本色。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似乎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 即文学的现代化既是鉴赏方法与创作技巧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作家不断以新的审美意识反映新的生活内容的具体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花八门和标新立异的现代主义美学观念对美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读者不难发现,美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时代出现过如此众多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哪个时代享有如此纷繁的艺术形式,更没有哪个时代的作家因一味追求美学创新而将文学推向如此登峰造极的境地。所有这些无疑验证了著名爱尔兰诗人叶芝在《1916年的复活节》一诗中的预言:“彻底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Yeats 1986: 1946)

二、美国现代主义思潮对“异化主题”的全面兴起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作为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文学思潮之一,现代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特殊、最复杂的一次文学变革。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鼎盛期大约从1910年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是一个严重异化时代的产物。在一个价值多元、思想混乱和危机四伏的社会中,现代主义作家对严酷的现实做出了强烈的反应。这些社会精英的个性意识超越了社会群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因而他们不顾公众的认同原则,采用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他们对异化时代真实而又耐人寻味的感受。现代主义作家大都热衷于表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战争对人性的压抑,以离经叛道的艺术形式和光怪陆离的扭曲形象来折射异化时代的人生百态。事实上,无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形成的各种流派或“主义”怎样令人生畏地交织或重叠在一起,几乎所有的现代派作品都刻意追求表现“异化主题”(the theme of alienation)和现代人那个痛苦的、乃至病态的自我。例如,诗人艾略特通常借助纷乱的形象和碎片化的镜头来揭示现代“荒原”上西方人的悲观情绪和幻灭意识。同样,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等“迷惘的一代”作家在反映美国战后一代的孤独感、焦虑感和绝望感方面也可谓入木三分。显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的严酷现实和“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危机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美国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则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作家关注的焦点。尽管以往美国文学中表现社会混乱和人物精神痛苦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在美国文坛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全方位、深层次地反映“异化主题”的现象。不言而喻,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异化主题”乃至整个异化文学的盛行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换言之,深入探索那个扭曲、痛苦的“自我”,着重表现战后美国人严重的异化感,并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精神危机,这几乎成为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的共同创作意图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遍特征。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既为美国作家推进文学变革与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对美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进程产生了强烈的催化作用。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发生在一百年前的那股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浪潮不仅使美国文学创作步入了空前活跃的时代,而且也对美国文学的多元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年轻的美国文学进一步脱离了欧洲文学的艺术轨迹,以自信的步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的多元化进程速度加快,其改革与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方面无疑更加富于创新精神。今天,虽然人们对发生在美国文学领域的这次重大变革的原因和性质依然众所纷纭,但不可否论,作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坛主流的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的现代化和多元化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假如没有这股以破竹之势对固有和陈旧的文学秩序进行猛烈冲击的现代主义思潮,那么20世纪的美国文坛便很难出现如此惊世骇俗的文学变革与转型,更不会出现如此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而又标新立异的传世佳作。事实上,现代主义思潮不仅加快了美国文学的繁荣和多元化进程,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美国文学的艺术水准,使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现代主义思潮在促进文学多元化的同时,为美国作家推进文学变革与转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当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之际,美国文坛的闸门洞开,五花八门的新潮艺术如潮水一般涌入,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模式、框架、结构、技巧和风格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在文坛亮相,从而导致美国文学急剧演变。美国作家的创作理念、价值取向、审美态度和表现手法也随之出现重大转型。读者不难发现,受现代主义思潮激励的新潮文学在题材与形式上大都体现出变革或转型的特征。这种特征既客观反映了一战之后美国文学题材和形式的多元发展态势,也充分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巨大影响。

四、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力地推进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并极大地提升了其在现代世界文坛的影响力。众所周知,在步入20世纪之前,美国因其历史短、文化浅而难以引领世界文学的潮流。世界近代历史上的主要文学思潮几乎都发源于社会历史悠久、文化基础深厚的欧洲大陆。即使作为美国文学史开端的“清教主义”(Puritanism)也首先于16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后来才逐渐流传到“新大陆”。而以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30—1882)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则明显受到卡莱尔(Thomas Carlyle, 1795—1881)和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等英国作家的创作思想的影响,且主要在“新英格兰”的作家中得到响应。直到19世纪末美国才孕育出像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实主义大师。然而,马克·吐温因其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的“美国性”而无法在现代世界文坛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其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也随之大幅提升。尽管美国现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欧洲各国文艺思潮的影响,但它更主要地体现了一种势不可当的单独走向。更重要的是,随着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及英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美国不仅成为各种文学思潮和批评理论的汇集与传播之地,而且也开启了文学“走出去”的新时代。继亨利·詹姆斯、伊迪斯·华顿和格特鲁德·斯泰因等早期现代主义者移居欧洲之后,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等现代主义作家也相继来到欧洲大陆从事创作活动。他们与欧洲各国的作家频繁交往,共同探讨现代文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传播与推广美国现代派作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仅如此,庞德和T·S ·艾略特等诗人驰骋西方文坛,倡导诗歌革新,并先后创立了“意象主义”(Imagism)、“旋涡主义”(Vorticism)和“新批评”(New Criticism)等流派,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显然,这些作家积极有效的文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引人注目的是,当时即便像安德森和福克纳这样立足于家乡的现代派作家同样写出了惊世骇俗之作,为现代主义与地方色彩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事实上,美国现代主义思潮不仅孕育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现代派作家阵营和堆积如山的传世佳作,而且还明显提升了美国文学在现代世界文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席卷西方文坛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以及生态主义等文学思潮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应当指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风行于美国文坛的一种激进的、崇尚革新的现代艺术观。这种艺术观不仅引发了一场以实验和创新为宗旨的文学运动,而且也导致了美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秩序的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现代主义思潮不仅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激进的一次文学变革的动力源,而且也是一个涵盖了多种分散独立、互相矛盾却又彼此交融的创作理念与倾向的综合体。由于现代美国文化的多元与交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程度,因此,倡导文学形式多样性的现代主义思潮催生千差万别的前卫作家和五花八门的新潮艺术无疑在情理之中。显然,在这次文学变革中,大多数作家的艺术追求是健康的、进步的,但也有的文学实验是极端的、离谱的,甚至是灾变性的。事实证明,后者最多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被无情地打入艺术的冷宫。那些倡导现代艺术观和引领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作家清楚地知道: “自己正投身于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暴力(forms of creative violence)。他们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发挥想象力,而是首先挑战无自由的创作、新闻媒体的压迫、有教养的观众、胆怯的读者以及政治和宗教的正统观念”(Levenson 2000: 2)。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次异乎寻常的文学大变革,其规模之大、震感之强完全超出了此前的清教主义、浪漫主义或超验主义思潮。它不仅使许多作家在一个价值多元、观念混乱而又严重异化的时代扮演了“美学英雄”的角色,采用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达他们对生活和环境的现代主义感受,而且也有力地推进了美国文学的多元化进程,并极大地提升了其在现代世界文坛的影响力。

Eliot, T. S. (ed.). 1954.LiteraryEssaysofEzraPound[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xi.

Eliot, T. S. 1986.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A]. M. H. Abrams(ed.).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Vol. 2 (5thEdition)[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206-2213.

Levenson, M. 2000.TheCambridgeCompaniontoModernism[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eriwether, B. & M. Millgate. 1968.LionintheGarden:InterviewswithWilliamFaulkner[M]. New York: Random House.

Yeats, W. B. 1986. Easter, 1916[A]. M. H. Abrams (ed.).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Vol. 2 (5thEdition) [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45-1947.

陆谷孙. 1989. 新英汉大词典[Z].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文坛现代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