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与语言学实证研究*

2014-03-20 04:44河南大学徐盛桓
外文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大脑语言

河南大学 徐盛桓

这里是有关科学研究的三个观点:

一、在科学研究(包括人文科学研究)中,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理论思辨、定量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对结论进行实证检验。这三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并不是固定的,而且可以由不同的研究主体分别完成。

二、在研究中,包括语言学研究,思辨是基本的研究环节,它的直接的实现形式是理论的思考、推理和建构;一项研究不能缺了基本环节。

三、实证研究是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只谈论语言实证研究中一点应该注意的问题:自由意志与语言学实证研究的关系;只提到这一点,难免挂一而漏万。

在展开具体论述之前,我想回顾一下科学研究的发现史上的一些著名案例,尽管它们都不是人文科学研究的例子,但是,正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都可以这样获得,这就更启发我们: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思辨这一基本环节。当然,如果当时或日后辅以实证研究会更完美。

先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说起。我们在中学学物理时就知道,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这就是波粒二象性。对于光的性质,近代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两点假说:一是认为光是类似于微粒的物质;另一点是援引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假想的概念认为光是一种以“以太”(aether)为媒质的压力。从17世纪初笛卡儿提出这两点假说开始,至20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终结,前后的探索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是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思考逐步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在此期间,1887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以“以太漂流”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1905年3月,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年报》上发表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认为大量光子的产生,在其时间的平均值上,光表现为波动;对于个别光子产生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当时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业局工作,那里各种条件都很差,没有实验条件,爱因斯坦通过考察经典物理学中的一些论述发现,伽利略变换同光速不变之间存在着矛盾。他揭示了这一矛盾现象的实质就是波动同粒子运动的差异,并通过定量的数学表达,得到光的波动和粒子运动的认识,写出了上述论文,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认识;这样,实验的验证就只能留待其他人去做了。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揭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科学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一直被认为是最小的物质,探索光的本性也就等于探索物质的本性;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正是围绕着物质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而展开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V. de Broglie)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跟波粒二象性有关。德布罗意大学时最初学的是历史和法律,后来受了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庞加莱(J. H. Poincare)著作的影响,转攻物理。那时,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成果刚刚确立,但是物理学界还是认为物质的基本性质只有粒子性。德布罗意注意到光同其他物质具有的相似性,因此认为物质也是波粒二象性的对称统一。1924年他在博士论文中论述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物质波”(matter wave)的概念,给出了物质波的定量表达式。为此,1929年他史无前例地凭博士论文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也就是后来所称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另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主要通过理论思辨的研究获得成果的例子。

科学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理论思辨的假设、分析、推论和论证;定量统计分析;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通过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但是这三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并不是固定的。新西兰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E. Rutherford)发现原子结构是从实验环节开始的,他通过实验获得了元素的半衰期就是从一个元素蜕变为另一个元素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原子结构说,1908年他因“元素蜕变以及放射性实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 Planck)因其量子力学的研究而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他建立量子论是从数学论证开始的;上文提到爱因斯坦等人的研究是从理论的思辨和推理开始的。自然科学研究是这样,这应该能给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研究一些启示。

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自然界一是一、二是二,所进行的探索从原则上来说最终总是可以通过实证验证的。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要求研究者收集和观察有关的资料并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实验。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性、实证性,强调得到的有关理论知识和规则、规律要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以重复的特点,能够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对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研究,早期主要是通过思辨完成的;近代以来,由于心理学实验、声学物理实验的兴起和数理统计学的广泛应用,语言学作为一种口耳之学也有了这些方面一定程度的实证研究;在现当代,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在人文科学业已开展起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也随着对语言多方位的属性的深入揭示,通过语料库的辅助研究和运用脑科学研究如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仪、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仪的应用,在语言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语言学实证研究的具体手段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引证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实验法、语料库运用法、统计分析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收集数据,分析和确定有关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数量关系,从数量关系总结出有关的规律性的结论。先进的脑科学研究仪器得到了应用,一些人文科学家、语言学家希望通过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真正解开人的大脑中、心智中的语言的秘密。

做过实证研究的人都知道,在一项称之为实证的研究中,其实理论性的思辨一直贯穿研究的始终,从研究开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演绎和逻辑分析,在研究结束时进行归纳,都离不开思辨。而理论性研究也会涉及一定的实证。因此,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其实有时是主次、多少的问题,是相对的,通常不会是绝对的只有其一而没有其二。所以,我们打算这样进行区分:主要是依靠理论思辨获得结论的还是以实证手段获得结论的。前者,在研究中有研究主体所相信或默认的有关学科的理论和常规的逻辑规则提供规范,使得研究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人们就把这个过程叫作规范性研究(normative study);后者当然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但由于研究过程主要是依靠实证的手段,就叫作实证性研究。下面只就当前很热的语言运用过程中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测量的实证研究简单谈一点看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使语言的研究发展为语言的认知研究,语言学则成为同哲学、心理学、脑科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六大支撑学科之一。(Miller 2003: 143)一方面是语言的生物学属性的进一步揭示,一方面是脑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21世纪成为“大脑世纪”,人类要把解开大脑的秘密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上来。语言研究使用脑医学的生物学研究的ERP仪器就是在这样的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这样的研究,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将语言研究当作一种人的生理现象进行研究,把语言的表征还原为一种脑生物信号的过程。

美国著名神经心理实验学家李贝特(B. Libet)指出,“心理现象,包括意识经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大脑里的现象;但是,当前即使是最完善的检测都无法直接观察到物理性的大脑(physical brain)本身”(Libet 2003: 26)。目前间接观察的方法是:认定大脑做出决定的结果是取决于大脑的构成与处理信息的方式,而大脑意识的神经活动如做决定的行为、感知、思想等,可从大脑神经信号加工过程来间接观察,如了解在这期间的脑皮层的变化、时间维度、脑电波的波幅和走向等,从而了解大脑对这样的语言现象的大脑机制,从中推知语言运作的机制。这就是把这些活生生的但不可观察得到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还原为大脑神经活动的脉冲信号,这有利于对此进行神经生物学测量的精确化,使精神现象成为可客观量度的现象;用ERP进行语言研究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出发的。目前,从语言学研究来说,这种仪器以及其他两三种仪器,是能间接“观察”到语言运作的较理想的设备。

用ERP进行研究的先驱李贝特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进行观察大脑皮层受刺激后发生的电位变化这一类的实证研究了(如Libetetal. 1982: 322-325),当时他们这一研究是使用“单侧的准备电位”(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即为意识活动做准备而发生的电位。到现在,ERP除了在脑医学使用外,在研究大脑的认知功能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也将其广泛地用于语言研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涉及的物理因素有:ERPs各成分有不同的头皮分布;靶刺激概率越小,波幅越高,反之波幅就减小;从刺激的时间间隔来说,间隔越长,波幅越高;从刺激的感觉通道来说,听、视、体的感觉通道皆可引出ERPs,但其潜伏期及波幅不尽相同。这些方面的确可以客观地反映一定的语言活动的脑活动情况。作为其内源成分的P300是ERP中最典型最常用的成分,并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被视为窥测心理活动的一个窗口,是脑研究的一种新型手段。事件相关电位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这使其在揭示认知的时间进程方面极具优势,正如廖巧云所言:有学者用ERP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熟语的表征和加工的时间进程和神经机制,丰富了人们对语言在大脑里加工的认识;“ERP(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廖巧云 2013: 12)。总之,在语言学研究中引进包括ERP仪一类的仪器设备是语言学研究的大好事,体现了研究手段的多元化和研究视野的扩展,运用得得当,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使语言学研究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但是,在我们充分认识运用ERP仪器进行语言研究的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留意它可能存在的某些短板。

在进行认知神经语言学的实证研究时,不但所涉及的物理因素会发生影响,受试的心理状态、生理因素也是重要的变量。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原理不容忘记:人是有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正是人的自由意志、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在进行语言活动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意识还会在当时不同的生理状态下有不同的反应,因为大脑是涉身的大脑(embodied brain)。语言活动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人的精神活动所涉及的大脑固然“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思维在本质上与自然界服从于同一的规律”;但同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及其思维,又不仅仅是按照‘自然的尺度’、‘物的尺度’去适应自然,而且是按照‘人的目的’、‘人的尺度’去改造自然,因此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中,又必须承认思维的能动性”(孙正聿 2012: 6)。“一方面,人类毫无疑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拥有着潜意识、内在冲动和基因设置;这种情况导致了自然科学将人的行为归溯为化学反应、神经表现、基因条件和生理活动的机制。另一方面,人又不完全从属于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不完全受制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而是一种拥有自由意志的行为主体;这种情况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及日常心理学基于人的自由意志、基于人类所特有的感知和判断力及决断能力,认为人的种种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基于理性的可理解的动因,它们并非预先就被决定好了的”(甘绍平 2013: 89)。还是拿ERP的实验来说,受试个人即时的和通常习惯性的心理因素和生理条件对测试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因素可以集中地表现为受试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如电位检测过程中受试的主动参与与否会产生影响,因而受试的自觉意识、觉醒状态、注意力是否集中、主动投入的程度、对对象的喜恶等皆可发生影响,受试只有识别靶刺激并做出反应才能诱发出ERPs成分,因此,受试对作业难度的判断和认定从而做出的反应也很有影响:感到难度大反应慢,波幅就会降低,潜伏期就会延长;从受试的个人生理情况来说,不同年龄的受试其波幅及潜伏期不同: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波幅与年龄呈负相关。这些其实就是个体的即时的和习惯性的意向性对ERP实验的干预,说到底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在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

对自由的探索一直是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主导动机,也是语言研究十分关注的论题。“所谓自由,是指拥有行为能力的人类个体能够自我决定,意味着当事人在某一给定的场景下,有能力不受外在和内在的因素的强制,做出一种与其事实上已经做出的选择完全不同的选择。”(甘绍平 2013: 84)自由可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指行为主体能够摆脱外在因素(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强制和内在因素(身体需求、感性冲动、情感偏好)的阻碍”;后者指行为主体的“自我决断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不仅是设定目标,而且还能选择途径、采取措施、满足需求、完成心愿”(甘绍平 2013: 84)。自由又分意志自由和行为自由,“简单来说,意志自由是行为自由的基础,行为自由是意志自由的实现”(甘绍平 2013: 85)。回到语言,句型的选择就是体现了一种最常见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已经习焉不察的语言运用的自由意志。例如面对同一个事件作为表达对象,人们很难期待即使是相同的语言社区(language community)(例如汉语区的人)不做任何的选择都用同一个句型表达。

世界上的东西都可能表现出某种因果关系,人们的物质活动取决于粒子物理学意义上的原因,人们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神经生物学意义的原因。在精神活动中,包括语言活动,要靠大脑和身体,而大脑和身体本身也是物质,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们运用语言也要依靠大脑神经的运动,这是语言运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人的精神活动有一个特点:它不完全取决于神经生理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为人们还有自主意志,人们表现出的意愿、偏好、决断等等的心智活动,并不必然是唯一的选择。“针对复杂的多样的人的行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试图做出自己的解释”(甘绍平 2013: 89)。自由意志的存在使得运用ERP仪器进行研究同其他的一些仪器或方法一样,实际上都是带有个案性质的研究,所获得的脑电位图其实是反映了受试实时的心理生理状态的,不可能像在真空管里进行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不管是羽毛还是钢珠,其加速度不受影响。因此,如何使用得出来的数据,应该充分考虑自由意志在语言运用中可能对ERP实验造成的“干扰”。

同时,思维活动、语言活动一旦归化为大脑神经的电位信号、还原为神经过程,思维活动、语言活动就失去了它们的原来的本性和鲜活的色彩而成为一幅幅的图片和一组组的信号,分析这些图片和信号的确能让我们获得对语言表达式加工的时间进程和神经机制的认识。但是语言研究是语言研究,对语言表达式加工的时间进程和神经机制的认识是否就是对语言的自身机制的研究,看来值得思考。

我国外语界的外国语言学研究,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实证性的,都是以进口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的。开放改革三十多年,这些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探讨这里的得失,以下中外两位大学校长的言论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开学演说词中阐述道:“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学者尤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同年,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崇尚“思想自由”,他认为教育者的使命是要使受教育者“走出奴化状态”,万不可将思想者当成有问题有缺陷的神经病而加以扼杀。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福斯特女士(D. G. Faust)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她的就职演说《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她在这里说的大学教育观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振聋发聩。她说:大学的确要承担责任,例如要求毕业率、入学率、考试分数、研究经费、教师的论著数目等等;但这些硬性的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我们取得多大的成绩,更不能说是大学所力求达到的指标,虽然我们知道这些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标要比这些大得多;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即大学必须对永恒做出承诺。(以上内容摘自网络)

一个世纪前,民国刚成立不久,中国人刚刚接触到西方的“赛先生”,蔡元培就已经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想一想,开放改革三十年了,我们在国外语言学的研究中,“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做了多少工作?福斯特校长高屋建瓴地描绘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反抗功利,拒绝媚俗,拆除樊篱,崇尚创新;我们在研究时能不能拒绝媚俗,拆除我们心目中唯项目、经费、评奖、论文数目等建起的“樊篱”?福斯特校长说得好:我们知道这些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标要比这些大得多。“大学必须对永恒做出承诺”。

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的研究究竟是干什么的?唯有回归到科学研究的本源上去,我们才能弄明白:大学是个修炼的场所,青年学子在大学里进行研究,确立人格、拓展个性,刷新思想、开阔眼界;大学也是个磨炼的空间,青年学子在此萌发创造力、开发想象力,激活探索世界的兴趣,提升判断是非的本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和价值的多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所引进的理论、仪器和方法如何运用得更好,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

Libet, B. 2003. Can conscious experience affect our brain?[J].JournalofConsciousnessStudies10(12): 26; 24-28.

Libet, B.etal. 1982. Readiness potential preceding unrestricted spontaneous pre-planned voluntary acts[J].ElectroenencephalographyandClinicalNeurophysiology54: 322-325.

Miller, G. A. 2003.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7(3): 141-144.

甘绍平. 2013. 意志自由与神经科学的挑战[J]. 哲学研究(8): 84-94.

廖巧云. 2013. 后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认知神经语言学进路[J]. 外语学刊(5): 8-13.

孙正聿. 2012. 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J]. 哲学研究(11): 3-10.

猜你喜欢
语言学大脑语言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