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育蕾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常州,213003)
对于网络心理教育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培养、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和治疗等[1];广义上可理解为一种开放动态的概念,包括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等各个要素[2]。可见广义上的网络心理教育不仅局限于通过网络开展的各种心理教育工作,而且涵盖了以网络为基础衍伸的与心理教育有关的所有内容,包括这种新型的心理教育理念。本文的探讨对象是广义的网络心理教育。
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主要是从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入手进行的一些具体工作,后逐渐深入到异地教学、网上咨询等相关领域。网络心理教育与传统的心理教育相比,具有信息丰富快捷、自由度高、隐秘性好等优点,当然在网络环境也容易对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偏差。因此如何把握网络心理教育的“度”,使其真正服务于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
网络道德教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以网络道德规范作为基本行为准则约束网络主体,保证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这些道德规范并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3]。
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对虚拟网络环境中产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过度迷恋网络、接受低级庸俗理念等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网络本身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学生自身思想道德观念不坚定、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也是不得忽视的,这也是信息化潮流下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广泛开放式的概念,网络心理教育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网络道德教育也可以看作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一定程度上也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环境、教育方式和学生基础方面的支持。
首先,网络心理教育为网络道德教育创造了相对有序的教育环境。网络道德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往往又是与学生个体的素质密不可分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约束自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心理教育通过广泛而多样的教育方式,贴近学生个体的教育理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从而理性地接受网络道德教育所传达的价值观。
其次,网络心理教育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方式的参照。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并非一日之功,其改变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咨询中的倾听、心理换位、自由联想等多变灵活的方式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而网络心理教育借助互联网的特性充分贯彻了心理教育的隐秘性、自主性原则,对网络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上的行为规范,也能帮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轻易受到消极奢靡风气的影响。一旦学生能主动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就意味着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能更加理性地接收网络心理教育的种种信息并据此做出真实有效的决策,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网络道德教育在教育理念、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将进一步促进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改革。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目前还是较为传统的,虽然内容主要是针对网络行为,但尚未据此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如果能根据当前的客观条件结合新媒体技术潮流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形式进行变革性探索,深化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体制,必将由此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而推进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创新步伐。
网络心理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借助了网络技术而具备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理论基础仍然是现代心理教育的研究成果,即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心理生物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从人的个体角度出发,促进自我感受的完善,帮助个体化解自我矛盾、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至于个体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否顺应社会道德舆论潮流则不在网络心理学教育的考虑范畴。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分支,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道德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道德对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各种作用、各种社会群体道德的特征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等。道德社会学通过对社会公民施加思想影响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指导人们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维持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4]。
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是根据心理学的具体咨询方法,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渠道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开解,尤其是出现心理异常现象需要指导的同学,更是以安抚疏导为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以及分析自我的状态,并能适当配合咨询及治疗最终纠正心理偏差,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网络心理教育的实施不提倡任何强制性措施,包括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咨询和治疗、选择什么机构或咨询师都拥有较强的自主性。从事网络心理教育的人本身不应带有任何主观感情看待教育对象,而是以专业的角度给予较为理性的参考意见,并非是指令性结果。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正统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
另外,网络心理教育的方式除了常见的面对面沟通还包括在网络上进行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地点、对象及内容,更为方便灵活,且可以反复使用。相对而言网络道德教育还只是局限于学校教育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学生可选择范围较小,教育效果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
网络心理教育以人本主义为基本立场,尊重个体意愿,鼓励学生回归本我的内在需求及本能属性,要求学生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网络心理教育工作者可能并不了解受众的详细情况,只是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将学生视为具体问题的当事人,围绕如何让当事人理清思路做出决策进行一系列沟通。至于学生最后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能与社会环境适应并不是最受关注的,学生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对自我的剖析及辨识才是网络心理教育工作者最重视的。
网络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强调学生的社会属性,强调学生要有社会公民意识,自觉服务于社会,树立符合社会主流导向的价值观,具有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等。网络道德教育一般对学生会有一些定性的评价,教育结果也并非是自主选择的建议而是命令式的意见,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会周而复始地加强说教力度,达不到要求可能会陷于舆论导向的对立面被孤立。
综上,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网络心理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网络心理教育在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环境和方式支持的同时,也得力于网络道德教育在具体实践方面的创新探索。只有在不断丰富拓展网络心理教育的同时坚持网络道德教育不放松,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合理有效的得到引导,实现全面发展。
[1]傅荣.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75-77.
[2]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4(4):22-24.
[3]张涵.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现代商业,2013(23):282.
[4]张晓忠.列宁全球化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