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红
“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验共享、语言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活动。”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早有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基于这样的理念,讨论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相互启发,有利于养成学生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实施讨论式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讨论中我们要把握好几个度。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讨论——有效度
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课堂形式。形式只能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内容,而不能代替内容本身。政治课堂中的讨论必须为实现“完成知识迁移,激发学生思维,实现能力提高,启发学生心智”这一教学目标服务,不应把它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硬性标准,更不能将其程式化,为讨论而讨论。问题本身过于简单浅显的,或者问题本身较好但结论在教材中有直接表述的,或者其他一些可用可不用讨论的时候,大可不必讨论。例如,经济生活模块中,诸如“新时期需不需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讲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问题,就没有组织学生讨论的必要。课堂实践表明,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讲究课堂气氛的活跃,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活跃、下课遗忘的现象。因为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明显脱节,形式没有起到为彰显内容服务的作用。因此,讨论必须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围绕教材并且回归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合理迁移,深度理解知识。
二、要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论题——要适度
一个好的论题是成功的一半。课堂讨论中的问题,应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情感、行为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所触动。从思维上看,问题的提出应能在学生头脑中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从认知上看,问题的讨论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情感上看,问题讨论、观点整合能够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学习的体验、感情的共鸣甚至是升华。
一些老师因为担心课堂上冷场,设置了一些很简单的甚至没有必要讨论的论题。这种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并没有在问题的讨论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没有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产生必要的深度与广度。很显然,这种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识记层面,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论题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无法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我国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一论题,对于没有多少经济学知识储备的高一学生来讲过于艰深,学生不能参与课堂讨论,也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情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的论题,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需要通过指导、讨论和交流,才能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所谓“跳一跳,摘得到”。只有这样的论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和质量。
三、优化讨论方式——有广度
课堂不是少数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课堂讨论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讨论中,学生参与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讨论方式太单一,基本上都是采取“小组讨论—总结观点—小组代表发言”的模式。这样的讨论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等优点,但容易出现讨论被小组内个别学生所控制,其他学生则“被讨论”或放弃讨论的情况。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情,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
1.辩论式讨论法。在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知识点时,设置“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何者更为重要”的辩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了正方和反方。这样的辩论式讨论,既有明确的目标,又使得小组内的每个人都能够有话可说。让学生在辩论、解疑中,能够唤醒原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思维能力,把握“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调查市场上蔬菜的价格变化,然后分析价格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中了解教材内容,掌握经济理论,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再比如《征税与纳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纳税是一种守法行为,征税是一种执法行为,税务管理是一种依法执行的税收管理行为,可以给学生讲述刘晓庆因偷税获刑的经过。对于这样的明星人物,学生倍加关注,拿他们的案例进行说明更有说服力。税收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提高税务工作效率,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过程是否以学生为本
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转换师生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改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实现亲历知识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教师重点研究怎样教,对学生怎样学则很少关注。以往的课堂是封闭式的,而如今的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应该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教学的实时性。教学中应多采取探究式的学习形式,为学生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疑,自疑自探、合议再探、总结升华,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教师能做到这样,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设计一个辩论会,引导学生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象,讨论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同时使学生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可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公民安居乐业。举办辩论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3.是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一贯的工作作风,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这种良好的态度和习惯,是思想政治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设了必要的环境和氛围。
比如帮助学生给家庭建立理财方案。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生活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等情况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教学效果是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的,教师是否选择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深化新课改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案导学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都是新课改中大力提倡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打破以前只研究教师教法,忽略学生学法的陈旧观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步。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是每一名政治教师面临的永恒课题,值得我们永远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志杰.谈中学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反思性教学[J]. 学周刊,2011(27).
[2] 杜晓迎.如何构建中学政治课的反思性教学体系[J]. 学周刊,2011(22).
[3] 金余芬.反思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