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014-03-20 22:05苏子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船票写作水平乡愁

苏子宁

写作兴趣是一种对写作的爱好的情绪,是学生积极写作文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心理保证。写作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厌写”为“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心理情绪。教学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采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步提高。怎样才能够比较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作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 兴趣引路,信心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写作对他们来说才是一种愉悦享受,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去写作。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文学爱好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应该喜爱文学,时时关注文学。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如果教师只是坐在上面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心里或许会想:你说今天这篇不好,明天那篇不行,你自己试试写一下,未必能写得比我们好。如果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即使写作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得很伟大,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可以这样说: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程度和写作能力,是与老师对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成正比的。

三、 注重积累,为写作广积“活水”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积累的重要。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注重积累。

(一)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优秀作品,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的语言,还能积累作文的素材。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科书的优秀篇章,还得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性较强的课外书刊。如中外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与黑》、《悲惨世界》,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它们内容深刻、文笔优美、思维严谨,可以增加知识、提升涵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读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等方面的书刊,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只有博览群书,大量积累知识,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二)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只要我们走向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多角度地关注生活,就会发现:饮食起居、邻里乡亲、花鸟虫鱼……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如“感动中国”、“今日说法”等,它们来自于生活,而且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感动、发人深省的人和事。生活大舞台,只要我们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就会发现在生活这个舞台上,每天都上演着丰富多彩的节目,它们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语言积累

语言表达对于作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注重语言积累。

修辞可以使文章语言有色彩,能引发读者想象与联想,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运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坟墓、海峡,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形象可感。还有拟人、排比等都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正确使用它们,能使作文生动形象,锦上添花。

谚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它们表达精练,含义深刻,引用得恰到好处,往往能使文章表达生动,意蕴深刻,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有来自民间生活的俚语、口头禅,它们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具有地方色彩,比较生活化,在作文中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可使文章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积累方面的引导,把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广积写作的“活水”,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把作文写好。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既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要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船票写作水平乡愁
乡愁
红色的船票
乡愁
满腹狐疑
火星船票“开售”啦!
船票预定中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回头一望是乡愁
写作,也许成了生活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