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文本中吸收作文“营养”

2014-03-20 21:59徐艳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都江堰课程标准营养

徐艳春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吸收作文“营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作文,应从阅读中吸收“营养”

我认为,阅读教学在课文分析到位以后匀出一小部分时间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对作文技法的理解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当然,从阅读中吸收“营养”应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有选择地进行,不是千篇一律地在每篇课文分析后都要去教条式地谈作文。比如,有个阶段,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出现了一些老化的素材,如帮老人推车过桥啊,跳进河里救落水小孩,等等,这些素材并非来自生活,也没有什么新意,因此,选取生活中的材料是我阶段性作文教学的重点。一次作文课前,我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让学生讨论:凡去过绍兴鲁迅故居的人都知道,百草园,其实就是一堵废弃了的墙根,那里杂草丛生;三味书屋,也不过就是一个私塾,放着几张课桌。鲁迅为何以此为素材?通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两个材料都是鲁迅的亲身经历,浸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来自生活的材料,真实性强,易感人。讨论后,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作文题,要求只有一点:来自生活的新鲜材料。

二、交流,是为了丰富作文“营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将不同的阅读感受互相交流,不仅可以发散思维,触发灵感,而且能丰富作文的“营养”。作文前,我经常精选一篇课外文章,要求学生交流读后感。可能是学生“作”有榜样的缘故吧,这种看上去既像阅读课又像作文课的做法,每次效果都很好。比如,有次作文,我节选了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选自《文化苦旅》)第一部分。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达到了这样的共识:节选部分,作家主要运用了对比,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与偏居我国一隅的都江堰作了鲜明对比,比出了都江堰建造之早、贡献之大、索取之少、胸襟之广的特点。首段开门见山,语出惊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下文多处对比,结句“它,就是都江堰”满含着对都江堰的敬重与自豪。文章虽是节选,但能单独成篇,对学生的作文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然后,我布置了作文《我所敬重的人》,要求:运用对比。由于针对性强,学生即学即用,效果好理所当然。

三、写作,是为了以“营养”强健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无非是些例子。吸取名家作品“营养” 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吸收,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只有不断地实践。不少作家在谈到写作体会时无一不认为多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遵照“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转换,重视写作的过程方法。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努力学习苏教版阅读文本与写作知识编排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将作文命题与所读文本尽量结合得紧密些。八年级下册有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演讲等六个单元,考虑到初中生还是以记叙文为主,我这样安排:

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了集中写好记叙文,我把后面的单元提到前面来教,还补充了两篇课外阅读篇目,这样就使得作文教学更好地与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了。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都江堰课程标准营养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眼睛需要营养吗
蔬菜与营养
蔬菜与营养
拜水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