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映芳
本文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了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但缺乏对诗词语言的体验能力。另外,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常带有独立性,往往渴望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决定自己的情感倾向,而不愿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无疑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能全盘包办或硬性引导,又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适时点拨。教学者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教学追求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呢?在这些方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就是在诗词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也谈到:“缀文者情动于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足可见情境对于作者和鉴赏者的极大作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开门炮,增强他的轰动效应,从而使作者寄寓的情感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心灵感应,逐步达到由境入情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美读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夷满可襟,然后识‘离骚否则如戞斧撞钟翁耳。”读《离骚》如此,读诗词亦当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在教《雨霖铃》时我首先播放教学录音。朗读者情意盎然的朗读,加上那幽怨的,如泣如诉的小提琴的配音,顿时,悲切的情感氛围便在教室弥漫开来。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并不由得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作者的感情为何如此哀伤?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一连串的问题迫切需要一个个答案。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被激发起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便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我便顺势而下,向学生介绍柳永坎坷的一生以及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对词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便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要求。这时,我便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针对学生读不出感情的地方进行指导。特别是对这首词一些领字的指导,如:竟、令、更那堪、便等词,读时把声音相对延长,稍加停顿。之后分别找一男一女两位学生诵读,然后让学生评读。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学生不但掌握了读诗词的技巧,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词意,体会到词中的悲切之情。
如果没有充满感情地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只是靠教师拿着放大镜和手术刀,做一次诗的剖析,讲解字词,或是机械分析表达技巧,那么整首诗就会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何来兴趣可言,更别说感受古典诗词的美了。所以说,美读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领悟。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虽说朗读这种教法较陈旧,但却是能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领悟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品情
王国维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赏析词的意境,才能深入品味词所蕴含的情。
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巧妙加以引导点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这样设计的:(1 )何谓意境?(2)这首词是怎样创设意境的?(3)婉约派的风格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词中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画面?写了哪些景?(5)情与景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同时加以点拨。很快课堂中掀起了第二个高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三、 吟诵
婉约派词语言含蓄,抒情细腻传神,而且音律和美。《雨霖铃》这首词中,为了把凄切悲伤的心情表达得更细致、传神,作者运用了许多入声字来押韵,如:切、歇、噎阔、节、月、设、说等字。但在普通话里入声字已归入了平声和去声,用普通话来诵读难以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的。不过,官话和白话却保留了许多入声字。笔者的所在地都是说白话的,于是我又让学生用白话来诵读这首词,在吟诵中学生不但体会到入声韵是怎样表情的,而且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吟唱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赏析古典诗词,悠扬动人的旋律,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到那特定的意境中,引发共鸣。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体制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是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如果把诗词改编成的音乐,无形之中既达到了古典诗词的教育作用,又有休闲放松的乐趣。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典诗词,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在歌声中感悟诗词的内涵,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笔者对这首词的歌谱稍加改动,再加上一些京剧的腔调,用自己圆润的歌喉唱给学生听,顿时满座哗然,学生非常兴奋。当我唱到最后时,竟有些学生泪光闪闪。一节课便在歌声中达到了高潮,收到了极好的共鸣效果。
五、改写
笔者在教《雨霖铃》时,在赏析完诗歌后,还设计了一个改写诗歌的环节。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首词改成一篇记叙文或者记叙性散文。目的是通过改写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让学生再次走进词境,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一步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改写的文章来看,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环境描写,注意到词人和恋人分别时的神情、语言的描写,特别是“今宵酒醒何处”后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把作者别离后见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那种凄凉孤独的情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通过改写,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又加深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陆游有这样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觉得我对《雨霖铃》这首词的教学的新尝试,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我想如果能将这种教学方法也运用到对其他诗词的教学中去,学生定能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王大军.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不二法宝.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11).
[2]吴婷婷.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DB/OL].http:∥res.hersp.com/content/451798.aspx.
(责任编辑 韦淑红)